从沉浸式教学入手唤醒学生课堂主角意识

2020-03-08 14:21吕娟
语文天地·小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祖先大象兔子

吕娟

主角意识,是指生物个体或者团队根据自己的身份所折射出来的能够感知的特征综合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角色常常成就一个人,但一个人也常常成就一个角色,互相成就的过程,就是理解感悟输出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与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也有着相同之处。

一、入情入境,小学生的大思维

在低年级阶段,我们常常把戏剧意识带入课堂,尤其是遇到童话这种文体的时候,少不了的就是表演,演出当时的情境来。然而,在一般的课堂中,我们的演就是为了演,老师常常的问题是:“他演的好不好?好在哪里?”学生的评价也往往是:“他演得很好,演出了动作。”这些都是表面层次的东西,未曾细究过他为什么这样演。

以统编本一年级的《咕咚》为例。他讲的是木瓜熟了,掉进了湖里,发出了咕咚的声音。兔子听见了这个声音,以为是“咕咚”可怕极了,拔腿就跑,跑的过程中遇见了小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并且告诉他们“咕咚”来了,赶紧跑,大家都觉得害怕,都跑了起来,最后被智慧的水牛找到了真相。这个故事,情节反复生动,非常有趣,学生在读的时候,常常也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大声地叫唤着,演的时候也是特别起劲,赢得阵阵欢笑。但是这个笑声背后,可否多一些思考呢?在孩子们演完之后,我就问演兔子的孩子:“兔子,你为什么这么害怕?”“兔子”说:“这个声音有点大,应该是怪物来了。”我又问“小猴子”:“你呢,你为什么跑?”“小猴子”说:“‘咕咚来了,他是个可怕的怪兽。”依次问下去,所有的小演员们都在说咕咚的可怕。我最后问“大象”:“你为什么跑?”“大象”说:“‘咕咚来了呀,很可怕。”“大象,你身材这么高大,也有你怕的东西吗?”“大象”迟疑了一下说:“嗯,它一定是一个比我还要大的怪物。”“哦,比你长得大,所以你特别害怕。”我又往前问“小鹿”“山羊”“狐狸”,大家都说“咕咚”应该比自己大,所以他们很害怕。我最后问“兔子”,你的咕咚有他们说的那么大吗?“兔子”摇摇头。这时候,“大象”说话了:“我知道了,因为‘咕咚在我们心中,我们把它想得越来越大,所以越来越害怕。”接着,我又让小动物依次在黑板上画出内心害怕的大小图,只见这个表示害怕的圆越来越大,所有的学生看着图,恍然大悟似的点头。带着这种越来越大的害怕,小演员们重新演了一遍,演出了动物们的不同反应,演出了动物们内心越来越大的恐惧。

“咕咚”本来就是木瓜落进水里的声音,不过是因为三人成虎,才会让所有动物们越来越害怕。通过小演员的表演,加上对内心的追问,孩子们发现这里面是有“心理作祟”的,不需要再去讲深刻的道理,学生自然明白以讹传讹的危害。当学生进入了各自的角色,成为了舞台的主角,他思考得更深了,他知道自己演的是谁,心里在想什么,一切就在不言的角色中。

二、一问一答,小学生的大输出

语文课要学习语言文字,更要将课文中学到的文字,加入自己的理解,化作自己的语言。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将语言内化再输出,是个特别艰难的过程,这时候,不妨赋予他们一点“主角”意识。

《当世界年级还小的时候》是统编本二年级下册第24课,这是一篇散文味的科普类文章,他充满了想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一是因为有许多新词;二是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这篇文章是德国的于尔克·舒比格写的,

想象非常丰富,意象有些陌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于是,我们创造了一个“记者问答”环节。孩子们就是“太阳”“月亮”和“水”。在学太阳的时候,老师要求学生用文中的语言回答,如:

太阳学什么?为什么不学别的呢?譬如呢?

太阳开始学发光,学看怎么上山下山。它也试过做别的事情,但是都没有成功。譬如说唱歌,他粗糙的声音,把这小敏感的新世界吓坏了。

一问一答,学生感觉到特别有趣。接着,进入到“月亮”部分,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去读和月亮有关的部分,然后,再次进入到记者采访环节,这一次,孩子们都是“月亮”。

教师:“月亮月亮,你学会了什么?”

“月亮”:“我好像什么都没有学会。”

教师:“你不是想学发光吗?怎么没学呀?”

“月亮”:“白天我觉得这个主意不好,因为我的光被太阳挡住了,别人看不到。到了晚上,我又觉得自己这个光很好,所以我一直都没有做决定。”

教师:“哦!第一天是这样,第二天呢?第三天呢?像这样一遍又一遍,一阵子这样,一阵子那样,就是课文里的哪个词语?”

“月亮”:“反反复复。”

在这个环节之后,老师紧跟着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月亮求学的画面,学生一个个讲得非常精彩,尤其是讲到“反反复复”的时候,加入了自己的心情和表情,演出了月亮的犹豫不决和忽然惊喜,忽然失落。

为什么低年段的学生能将陌生的词语和语句这么轻松地化作自己的语言呢?因为此刻,他们就是自己所演绎的角色,为了让自己的角色和别人不一样,他们必须在“剧本”中加入自己的理解,这样也就将课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三、你來我往,小学生的大想象

想象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首先,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让低年级的学生去想象,更多的是去激发他们利用具体的形象思维去想象不在眼前的事物,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却也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

这时候,如果发挥戏剧中的主角意识,也许就有不一样的收获。在学习二下《祖先的摇篮》一课,为了让学生感悟祖先生活的愉快,必须让学生去想象,却发现,学生没有办法去想象更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因为时代的久远,他们脑海里没有这样的画面,这时候,我就换了一种问法:“小祖先们,你们都在原始森林里做些什么呀?”这样学生便来劲了,不停地举手。“我在荡秋千,不过这个秋千和现在的不一样,而是藤蔓,我一边荡来荡去,一边采集果子,非常快乐”。

“我正在准备布置陷阱,捕捉猎物,远处突然有鹿群奔跑而来,我赶紧带上自己用木头做的箭准备打猎,想着今晚能够吃顿好吃的了”。说着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我和你们不一样,我正盯着蔷薇看呢,一边看,一边想,这个能吃吗?在我刚伸手去碰它的时候,被它刺了一下”。

这个回答引来了许多孩子的笑声,“是的,以前祖先可不知道究竟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就是这样试一试的态度,才有了现在许多的食材。”

一个问题,给学生一个角色,安静的课堂立马热闹起来,学生仿佛真的回到了几千年前,看到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身边长满了蔷薇和说不出名字的花儿,小动物在四周玩耍,而此刻,他们正是在林间嬉戏的“祖先”。

一个问题,让学生成为了主角,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力,而这种即兴演戏,更是培养了他们快速思考、临场发挥的应变能力,真的是一举数得。

戏剧扮演是人的本能,赋予主角意识,更能激发演出的欲望,将语文课堂变成戏剧的阵地,在不同的即兴表演中,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自我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龙城小学(213000)

猜你喜欢
祖先大象兔子
祖先与吹牛
科学家发现了萤火虫祖先 等
兔子
大象无形
认真的大象
守株待兔
大象
想飞的兔子
谁说我们一定要像祖先一样过
可爱的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