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美术在内的所有艺术文化,都是因为包含有各种类型、各种层次之功能性价值才被不同人群所喜欢,甚至依赖的。在中国这个古老而崭新的伟大国家里,美术自有一套独特的意识、思维、理想、行为与价值模式体系。毋庸置疑,中国自己的美术文化体系这个心灵视像之河,无论经历多少新与旧、古与今、中与西、本土与外来、承传与变革之拷问,至今依然是碧波荡漾地流淌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润泽着中华各族群民众的心灵。在1990年,一些历史学家、博物学家提出了“中国文明一万年”的中国历史观点,其中很关键的确证材料就是源于中国美术系统的造物实物。[1]因此,在诉求实现基于审视中国当代美术文化“高原”而创建“高峰”的新时代里,在诉求构建中国美术文化独立的知识体系、话语体系、表达体系、学术体系、价值体系的语境中,有必要专注于深度思考新时代中国美术文化的“影响力价值”这个主题。本文尝试讨论新时代中国美术文化“五力”即“内力、艺力、魅力、铸力、史力”的影响力价值。
一、新时代中国美术的思想守候
2017年是中国当代历史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中国在这一年明确揭示和定义了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中国社会将在全方位、立体性、深刻性地变革完善中迎来全新的发展。从社会美术史的立场看,中国当代美术文化学科不仅随之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时机,也获得了新生发展的制度性、观念性、学理性和规格性的体系化保障条件。事实证明,2017年以来的中国美术生态进一步获得了观念更新拓展化、初心目标明确化、艺术规格清晰化等充实性的发展。当下的中国美术生态是丰富的,包括美术创作、美术作品收藏展出、美术创作队伍的壮大、各类型各层次美术教育的大发展、国内外各种美术文化交流活动频繁、美术学术时空拓展等形态,并不断在“塑造中国形象、彰显中国风采、弘扬中国精神等方面发挥正能量”[3]。正是在面对和思考新时代的中国美术之新机遇、新选择、新目标、新发展的语境中,我们才更加认识到了“新时代中国美术的思想守候”这个命题及其重要性、价值性与紧迫性内涵。
清人刘熙载在其著名的艺术学理著作《艺概》之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艺者,道之形也。”[4]不仅如此,他接着主张“学者兼通‘六艺,尚矣”[5]。刘熙载所论的立场和视点揭示了两个基本道理或艺术原理。其一,艺术自有个体的内在之道。这里的道,属于抽象的意识、思维和观念范畴。更简洁和明白地界定此谓之道者,思想也。无论是艺术史,还是人们的直觉经验,已经确证了艺术不能缺失自有的思想这个主旨灵魂。最近,有网络信息说:“在2019年末,一部80年代初的经典老电影《牧马人》突然爆火。在各大网络社交平台,无数网友刷起了这部电影。”[6]喜欢和追逐这部电影的主体是中国“90后”“00后”年轻群体。之所以如此,究其根本原因还是谢晋导演的这部电影负载的思想价值观发挥了直接的现实影响力作用,作品植入的人性感受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并没有随时光流逝而暗淡,反而被再次唤起发出了作品的“史力”性影响力价值。《牧马人》依据小说《灵与肉》改编。人生的“灵与肉”命题本身,就是一个恒定的哲学论题和价值观念。让自己的肉身永远安驻着高贵而圣洁的灵魂,是人文的终极理想和目标。其二,无论何种艺术作品都是特定或显或隐之思想的载体与形状。美术作品的“形状”更容易被观者直观感知到。如著名油画家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1953年)、法国新古典主义著名画家雅克·达维特油画作品《苏格拉底之死》(1787年)等等,都不是单一的展示纯粹的油画表现技术和方法,也不是仅限于反映作者个人的生活趣味。所以,忽视艺术的思想内涵主题,是艺术失血症的征兆。由此,至少需要再申明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中国美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欠缺思想及其价值体系的内容。在不断倡导文化自信、理论自信的新时代,需要更加明确这一点,这是本文提出思考“新时代中国美术文化‘五力影响力价值”命题的逻辑起点。二是新时代的中国美术将依循什么来开创新的美术思想?伟大的中国、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内外在逻辑都规定了自身应该有一大批有分量、有价值、有贡献的经典性当代美术思想、美术理论、美术学说。唯有如此,中国的美术文化强国身份才能真正被确认、被公认。
在解析“新时代中国美术的思想守候”这个命题时,有两大方面是需要认识到和明确的。其一,新时代中国美术应当守候新时代的中国艺术思想。现当代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艺术家,创生了无数的现当代中国美术经典作品,而且已形成中国艺术文化的学理传统。任何试图绕开、丢弃这些学理传统的行为都为不可能,这些学理传统还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本土性、引领性的思想定位与行为规格的作用。因此,新时代中国美术应当守候基于这样一些学理传统而形成的艺术思想、艺术学理、艺术精神,始终不偏离中国社会的主体文化思想,持续推进当代艺术的创生性发展。新时代中国美术应当守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思想及其理论,涵盖主体需要包含艺术论、艺术存在关系论、艺术立场论、时代作品论、艺术价值功能论、族群精神论、艺术自身生长论这七个艺术知识体系、艺术话语体系和艺术价值体系。这既有机地构成了新时代中国艺术学术体系,又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理论体系,也必然是新时代中国美术守候的思想及其体系内涵。其二,新时代中国美术应当确立和守候“五力”影响力价值观。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会有影响力存在。只是从不同的立场看待不同的存在的时候,会感知或发现有不同的影响力。正因为如此,在人类行为中,不同身份和角色的人在诉求达成自己既定目标的时候,往往会巧妙地运用“影响力”这個方法来达成自己的目标。在人类社会互动的世界里,不能忽视“影响力”这一个特别的作用介子、方式与价值。因此,应当确立“影响力价值观”这个思想。影响力价值观,是指主张把获得作用势力作为认知化高级性意义尺度,也就是强调个体或群体在认知彼此存在之关系时,把是否产生或是否能够获得“专有”影响因素和特别作用强度作为一个明确的判别依据与规格。新时代中国美术应当确立和守候内力、艺力、魅力、铸力、史力这“五力”因素构成的影响力价值观。易言之,寻求和确立新时代中国美术的内力、艺力、魅力、铸力、史力之观念、意识、思维、知识和学理体系,既是新时代中国美术诉求开创的新美术思想观念,又是新时代中国美术文化探索创造的具体任务与目标。
“五力”影响力价值观的“内力”,是指美术文化主体定位和由此体现出来的要素力量。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要做实文化自信的坚定信念,而美术创作的内力也正源于这种主体性的文化自信。美术创作者们以向下扎根向上引领的生活感受与时代感悟彰显出中國气派与中国风范,建构出一条民族化的美术创作创新路径。美术创作者须正视新时代中国社会人民大众的生存现实。当中国故事与中国形象在当代美术的艺术取景框里具备了深沉的诗情和寥廓的意境之时,一种内在的情感力量、精神力量与智慧力量便化生为艺术创作的内力。
“艺力”,是指美术文化学科品质和体现出来的品级力量。美术姓“艺”这个特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遮蔽。美,只是美术文化中的一个占比较大的内容。但无论它占比如何大,都不能完全等于美术文化之全部内容。美术文化的艺术性,是美术文化的生命密码。因此,新时代的美术文化,尤其是美术创作和美术文化教育,宜把审美与审艺有机地结合起来[7],才利于中国美术文化有实质性与提升性的生长。
“魅力”,是指美术作品蕴含和释放出来直击心灵的作用力量。这种力量,是超越了具体的技术、技法之上的精神性满足、视觉性满足的价值因素力量。一方面,美术文化不全然是“技”和“法”的集合体,美术作品是“美术文化魅力”的结晶体。另一方面,美术文化不以作品的尺寸大小为规格来定义魅力。如果观者走进一个专题或主题美术作品展览厅,对呈现在眼前的作品,没有获得作品蕴含和释放出来“魅惑性”或“魔力性”强有力直击心灵的作用力量,那么,其作品的艺术品级或艺术性价值就会被观众打折处理的。之所以现实中“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8],都是因为一些人心中无艺术魅力影响力价值观所致。
“铸力”,是指美术文化不可替代性的整体建构力量。[9]认识、反映、表现、催生、资本形成等都是美术文化不可替代性的整合建构力量因素所在。比如“中国美协坚持国家文化战略指引,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积极配合国家‘大外交政策,聚焦‘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运用美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魅力”[10],就是充分运用和发挥了美术之“铸力影响力价值”。之所以说艺术文化能够“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11],也是在于艺术具有的“铸力影响力价值”。不仅如此,中国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的大量美术文化,同样是中国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挥美术文化“铸力”这种建构途径、手段和方法的结果。所以,新时代中国美术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不可忽视“铸力影响力价值”。人类之所以需要美术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在于美术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整合建构功能与力量。
“史力”,是指美术文化映像和体现出来的历史力量。各个时期的美术文化都既是对所在时期的历史性反映,又是对置身时代的历史之建构。这不仅由中国北宋著名风俗画长卷作品《清明上河图》、王盛烈的中国画《八女投江》(1957年)、罗中立的油画《父亲》(1980年)等作品能直接阐释与证明,也可由日常生活中人们喜爱观看老照片这一素朴的视觉接受形式所揭示与证明。因此,新时代的中国美术将如何更好地反映现实社会与新时代新事件,则是一个根本、长期而又恒定的课题。
二、以自适之法呈现的新时代中国美术文化新生态
如果用一句话回答“应当如何实现新时代中国美术文化的繁荣”,那当是“在思想中有办法”。本文主张基于“五力影响力价值观”,以中国美术自适之法探寻与实践。
自适,是指个人觉知切合而安泰的生活。自适的目的,是主体觉知切合而得长;自适的目标,始终是守候自己的行为与作为。实现新时代中国美术文化的繁荣,也需要自适论思想作为引领。自适论,是指主张个人觉知切合而意义化生存之思想。个人觉知切合而意义化生存,分别体现在“自醒+自悟+自为+安适”四个基本结构因素力量上。为什么有的人擅长画风景,有的擅长画人物;有的喜欢传统绘画表现技法,有的钟情实验性美术表现方式;有的能开门立派,有的仅仅是陈陈相因,都是因个体之美术自适因素与美术自适水平决定的。因此,“自醒+自悟+自为+安适”这四个因素,构成了人类各族群丰富的美术文明形态。
自适思维、自适意识、自适行为是自适论强调的外化运用基本内容。自适思维,是指原生性生长思考魔力,它是个人自信与创造的基石。自适意识,是指先在专注观念,它是成就个人的前提条件。自适行为,是指主体性选择与施行活动。其基本规格是安适与舒爽。自适行为,是个人成型的途径。基于个体的自适思维、自适意识与自适行为,建构了自适论的两个规格性认识指标,其一,个体不可替代。这是着力强调个人本质、潜质、才质的不可逆性存在。每一个个体原生的所有都是具有“天生”性质,这种天生性多反映在个体独有的智慧开启、洞见思想、发明方法上。“我希望看到‘我有才气的样子”的思想,与“我想得到一本天书”的观念一样,都是对个体自适的叩问与对个性成果生成的期望。世界因有不同个体存在才生成了美好。假如不关注人的主体性、不关注个人的自适性、不关注人的自我价值,那么,艺术怎么存在?艺术的作用又能怎么样发挥呢?这些都是新时代中国美术需要思考、研究和结论的命题。其二,自己有办法。一旦真正在意识深处明确了个体不可替代的思想,“自己的办法”就会随之而至,只是有的显现得早一些,有的来得晚一些。自己有办法,强调三个任务指标:一是坚持走的作为;二是力求生成;三是达至进阶性成果。不执着于个体的勤奋探索,没有新生的目标,没有获得推进提升性成果,都不属于“自己有办法”的自适规格境界。事实上,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出现诸多“平庸态”,就是欠缺了自适论之“个体不可替代”和“自己有办法”的意识与规格思想。
以自适呈现的新时代中国美术文化新生态,是期望和力图基于自适论而探究“中国当代美术自适新发展理念”;是诉求着力关注置身新时代中国美术学科的人,能够自醒、自悟、自为地对艺术本体、美术文化本体、中国美术本体、中国社会、中国生活方式、中国理想、中国精神,以及中国当代美术文化创造等方面有新的洞见、创造、结论与成型,进而不仅提升个人的美术学术品级,而且是由个人的新知、新见、新作,进一步铸造新时代中国美术文化长城,创造一个又一个新时代的中国美术文化的高峰。
从中国近些年的美术作品生态看,新时代中国美术文化新生态应着力在以下五个方面思考与建构。
首先,要在美术作品中深刻而富有魅力地表现和体现人文的高贵性和高贵感。新时代的中国美术创造,应当诉求回归、守候、开创人类的高贵性和高贵感,包括深度发现、反映、揭示和表达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文明、中国生活、中国价值、中国制度、中国社会的高贵性和高贵感。真正让中国的美术文化能够泽润天下之民心。那种一说要求去扎根基层、表现人民的美术创作,就去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落后地区、建设新工地,聚焦关注社会行业典型人物、紧随时代风向标等等行为,是艺术的浅层性反映、直观行为和看图说话式表现的意识、思维和行为,是有天生局限的,是不利于建构新时代中国美术文化新生态的,也不是美术创作者个体的高贵自适性的真诚反映。艺术需要真诚、深沉、深度、意义、心灵和真理。艺术这种文化在人类文化大集体中,是某种高贵的存在。如果作为艺术家族中最重要的美术文化都丢失了或遮蔽了世间高贵性和高贵感,那么,人间美术就是失格之物。笔者总是主张在艺术创作中、在艺术教育中、在人生价值定位上,都要谋求“心中有大东西”的观念。这个“大东西”涉及“生命+宏观+神圣/高尚+尊贵+形而上+灵魂+心灵+命运+真理+梦想+理想+主权+意义+精神+信仰+价值+人生+人性+职责使命+教养+历史+理性+智慧+想象力+健康+良心+情绪+微笑+仁爱+庄严+气象+珍视……”因素与内涵。不受人喜爱的美术作品,除了表现技术与方法因素外,多为欠缺了应有之“大东西”所致。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美术作品中深刻性和魅力性表现并体现人文的高贵性和高贵感,是新时代中国美术突破性发展和提升性推进的最近路口和直接办法。也只有当美术作品中蕴含和闪现了高贵性与高贵感,才会有永恒的魅力与价值。在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中,作者哈珀·李借书中的人物莫迪小姐的话说:“如果说你们父亲有什么不同寻常的地方,那就是他有一颗高贵的心。” [13]的确,人间唯有高贵才是无敌的事物。遗憾的是较长时间以来,无论一般美术职业者还是专职美术创造者,或是美术业余爱好者手中呈现的“作品”,其高贵性和高贵感都是弱化状态,低俗、平庸、复制或死水反倒是成了常态。
其次,要在美术作品中独到而富有魅力地表现和体现人性的品质与价值。欠缺人性内涵与魅力之作品的五大病症,一是空,二是假,三是做作,四是无体温,五是人走茶凉式的命短。新时代中国美术创作应特别关注和表现族群质地、生活亮色、意义事件、奇幻理想、悲欣情趣等复杂多变的人之情态的内在与外在世界。即便是反映族群个体或群体的人性之恶、之丑、之病的一面,以及揭示和表现生活之苦、命运之难、生命之危,也应该考虑在高贵中、在意义中、在品位中有价值地反映与呈现。人们需要美术来呈现高贵的人性之光、生活之亮色、存在之希望。那种只涂其像而无神的美术作品,多少也是欠缺人性表现之力的作品。人性即意义,只有饱含高贵感和人性的美术作品,或许才可爱、可赏、可传。
再次,要在美术作品中高度而富有魅力地表现和体现视觉精致和分享满足感。粗疏、粗俗、粗糙都不是美术作品的属性与品质。现今不少的美术作品,不仅缺乏反映和表达人间高贵感、人性美好的取向与品质,就是在反映无创意题材和无新颖内容的作品时,在技术运用表现、手法和视觉效果上,都失去了规格性精致感与可分享性。那么,这样的作品还希望存活多久呢?即使是有的作品在所关注的题材、立意和发展空间上都有价值,可是也败在了视觉呈现粗糙上。无论是架上美术作品,还是实验美术作品,都应当呈现高级别的视觉精致感与分享舒适性,这是美术文化不可替代的最后阵地与不可丢失的底线。美术作品的视觉精致感,是强调作品表达与表现的时间成本、虔诚之心、工艺之极和价值之德。意义多在细微处,作品呈现欠缺视觉精致感和分享满足感,是一种缺失“作品感”观念的反映。当下加强美术创作者的“作品意识”,是最直接之路。新时代提升中国美术文化品级的重要方面和实在方法,当是努力铸造高级别的视觉精致感与分享舒适性。个人长相不好,却能把衣服穿得周正,也是在文明礼仪与伦理学上值得肯定的事。
第四,要在美術创造行为中整体全面地反映学科历史和体现个人的专业教养。美术创造活动在本质上,既是一种研究行为,又是一种美术史教养和职业素养的实践性水平的体现。凡是被评价为开创性的美术创作观念、创作技术与方法、可赏作品,都是以美术史为判别基准的。大量低水准重复性的美术作品制作,虽说也是社会需要的,但它永远不是美术文化的主流。自适呈现新时代中国美术文化新生态,必须是要把延伸美术历史(包括族群美术史和人类美术史)、超越先在性、艺术想象力生成、视觉空灵飞翔等因素或生命种子,植入到中国美术文化中去发酵、化合和生长。提升新时代中国美术人的理性能力、认识论水平、情知能力、学术能力、社会关注力和艺术教养,是一个现实的、长期的课题。否则,一直感性到底、浮躁平生、重复自己或别人、低水准表达乃至抄袭之事,就会层出不穷地出现。
最后,在美术作品中自然流露并真诚宣示个人的伟大和贡献。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上出现的美术类“大师”“著名”“传人”很多,各种应接不暇的美术个展、联合展、专题展、交流展、纪念展、画廊、艺术品市场、个人美术馆挂牌等等热闹非凡,一些也获得了名利双收。然而,其间诞生了几位人民美术家,又有几个是伟大美术创作家、伟大美术思想家、伟大美术理论家,更是伟大的人呢?只有以不朽作品、高贵品质、价值奉献,才能铸造个体的伟大。新时代的中国美术业界十分需要和渴求伟大的人。新时代中国美术成就的标志,应当是自然产生足金足银的几位真正的美术文化伟人,而不是成为下台鸟散、人走茶凉,或被最终关进监狱的财富旋转收割机式的悲剧人物。如果世人不能从这个时代的美术作品中发现、读出、观看到伟大,相反,而是不断在美术作品上所见的村庄还是他自己日常所见的满地猪狗牛粪的村庄之象,那么,人们不仅不会珍视这样的作品与作者,而且新时代中国的新气象也无从生成。
总之,以自适呈现新时代中国美术文化新生态,不仅需要加强业界与学界自身的思考与行动力度,在明责任、生观念、深挖掘、广开拓、精呈现等方面运思发力,还需要美术界加大介入社会的力度,持续在美术创造中呈现思想性,在美术行为中提升中国社会,在美术作品中丰富中国社会,在分享美术作品中升华中国人的思想、开拓中国人新生活的愿景与新生活方式,在美术传播中传扬中国气质、开启他者美妙世界、铸造中国国家新形象。如是,才能真正形成中国性格的美术生态并释放出应有的艺术魅力。新时代的中国美术文化,应当是一部谱写了介入社会的中国当代视觉社会史的皇皇巨著。从中,让你有东西可想,让你安静地获得并且真正生成和发挥新时代中国美术文化的“五力”影响力价值。
参考文献:
[1]梁白泉:《中华文明一万年》,陆挺、徐宏主编《人文通識讲演录·历史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第159、174页。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光明日报》2017年10月28日。
[3]徐里:《奋力书写新时代美术篇章》,《美术家通讯》2019年第4期。
[4][清]刘熙载:《艺概注稿》(上册),袁津琥校注,中华书局,2009年,第1页。
[5][清]刘熙载:《艺概注稿》(上册),袁津琥校注,第1页。
[6]《2019年末,〈牧马人〉突然爆火:电影女主丛珊这30年怎么样了》,《世界华人周刊》,2019年12月23日,https://mp.weixin.qq.com/s/pM8lSZUztsFadzwk796J9Q。
[7]梁玖:《审艺学》,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21页。
[8]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5日。
[9]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5日。
[10]徐里:《奋力书写新时代美术篇章》,《美术家通讯》2019年第4期。
[1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5日。
[12][美] 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李育超译,译林出版社,2017年,第153页。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本文为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生成研究”(项目批准号:16ZDA218)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