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临汾社区(街道)党工委按照中央和市委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总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改善民生放在社区治理的突出位置,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和法制保障”的理念,不断创新和完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式、路径和模式,通过提升领导力、执行力、联动力、协同力和服务力,形成了“一个核心、双重管理、三级网格、四类项目、五线机制”的社区建设管理新体系。
[关键词]社会治理;区域化党建;网格化管理;居民自治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8-0043-03
上海市闸北区临汾路街道是一个正在建设与发展中的纯居民住宅型社区。临汾社区(街道)党工委不断创新和完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式、路径和模式,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中提升了党组织的领导力、政府部门的履职力、各类资源的联动力、社会组织的协同力和多元力量的服务力。
“一个核心”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提升了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力”
临汾路街道作为全市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体制调整的试点单位,按照上海市委“三化一覆盖”的要求,率先探索建立了社区党建“1+3”领导体制,强化社区(街道)党工委领导核心作用,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治”融合的社会治理体系。
(一)打造实体化枢纽平台,强化“一组两委”的三线联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形成党的群众工作合力,党工委按照区委书记调研临汾时提出的要求,紧紧抓住闸北区委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机遇,打造了“临汾社区区域化党建中心”,以实体化建设打破“一组两委”的信息、队伍和工作机制的壁垒,实现区域内党建资源、党建力量、党建平台、党建机制、党建人才的大融合。中心以“3311”为整体架构(“33”即下设“三部和三室”。“三部”即:“行政党组工作部、综合党委工作部、居民区党委工作部”;“三室”即:“12345”民情工作室,依托行政党组形成汇总、分析、处置民意诉求的“绿色通道”;“五线谱”党群联动工作室,形成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拓展服务功能的“社会舞台”。“五线谱”自治服务工作室,形成党组织引领下基层活力自治的“绚丽展台”;“11”:即一个社区共治推进基地和一个区域化党建议事厅,以“契约化共建、项目化推进”的方式深化社区共治格局)。这个中心既明确了党工委下面“三条线”党组织的职能职责,又打通了“三条线”党组织联动融合的通道,将两个党委开展组团式走访,以及各渠道收集到的社情民意汇总到“12345”民情工作室,这个工作室设在行政党组织下面,重在对群众反映的各类诉求进行分析研判,并发挥派单督办和督察考核功能,形成了“三线联动”解决群众问题的合力。
(二)强化区域化党建辐射效应,实现居民区力量的多方并举。以临汾社区区域化党建联席会为纽带,发挥区域化党建的辐射效应,进一步健全居民区区域化共治平台。临汾社区在“1+7”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居民区区域化共治机制,形成以党总支书记为召集人,协同社区民警、居委会主任、物业公司经理、业委会主任、群众团队和社区组织骨干等多方参与的“1+5+X”的模式;同时,社区民警、房屋专管员是党员的,兼任居民区党组织副书记或委员;积极开展物业党建联建、城管党建联建等多种形式的党建联建,切实推进居民区区域共治工作。这些创新举措,从制度层面保障了社区各级党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服务社区群众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效提升了社区党组织的统揽力、领导力、协调力。
“双重管理”推进条块有机结合——提升了政府部门在社会治理中的“执行力”
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内政府职能部门及其派出机构的执行力。为了促进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充分履职,党工委较早探索制定了《关于加强和完善临汾社区(街道)党工委对市区有关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实行双重管理的实施意见》,强化了党工委对市、区有关职能部门设在社区的派出机构及其主要负责人和网格派员的双重管理工作,优化了社区(街道)党工委的综合管理职能。
(一)“双重管理”促进了政府各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围绕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作用。在“双重管理”制度中,明确了上级职能部门和社区(街道)党工委对政府职能部门派出机构的共同管理职责,强调社区(街道)党工委要对派出机构干部的任免、调动、交流提出意见;对干部的考核、考察、奖惩和政治审查工作提出意见;对推荐优秀干部,做好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提出意见;组织驻区单位、社区居民对派出机构及其主要负责人和网格派员进行评议、监督等。
(二)“双重管理”促进了政府各职能部门派出机构按照党工委的决策部署认真履职。建立健全了汇报制、督办制、考核制、会签制、评议监督制等五项制度,强调市、区有关职能部门派出机构每年应向社区代表会议通报一次履责情况,每季度向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委员会汇报一次工作,遇重大问题和突出事件应及时向党工委通报情况。党工委定期对市、区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进行检查、督促、考核和评议,并定期向其上级职能部门反馈结果。特别是各场所单位每年都要在“社区代表大会”上向全体代表报告工作,主动接受社区代表和广大群众的评议和监督,成为了临汾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又一特色。
下一步,将尝试以“大数据”推动“双重管理制度”发挥效力,主要依托信息化系统,建立健全场所单位履行职责、解决群众问题的“数据库”, 通过探索“一网式”民情研判机制,依托民情研判信息系统,使社情民意信息的处理进度和结果“痕迹化”,特别是在系统中清楚记录下每个问题的工单编号、申报者、问题类别、责任单位和督办进度等信息,这些“历史数据”就是各个职能部门的履职“成绩单”,同时也成为了街道年底对职能部门考核评估的“有形依据”。通过信息化手段,“双重考核”制度更加有效、过硬。
“三级网格”搭建多元治理平台——提升了各类资源在社会治理中的“联动力”
近年来,临汾社区(街道)党工委根据“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和“管理进网格、服务进社区”的精神,聚焦区委、区政府关于“网格化管理”和“队伍整合”两大重点任务,逐步探索和构建了力量整合、快速响应、广泛参与的“三级网格”社区治理新模式。
(一)在街道层面,做强网格化社区管理平台。2013年,临汾成立了上海首家“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将市政、司法、综治等7个职能部门的力量进行了整合,突破了传统“综治中心”、“信访接待”等前置维稳平台的理念,实现了“城市安全”概念的跃升,通过规范“前台集中受理,后台协同办理”模式,发挥管理指挥、视频监控和网格监督的功能,打破部门壁垒,形成管理大合力;依托信息化技术和综合管理实事监控系统,开展网上巡逻,全天候“点到点”地及时解决管理问题,确保执法管理的力量、责任真正落地;周一到周五的党代表、人大代表、居委会干部、业委会代表、街道领导和律师等多种力量、多种形式的接待,回应居民诉求更加专业、更加及时,帮助居民解疑释惑效果更直接。自“中心”建立以来,到中心提建议的群众多了、主动接受法律咨询服务的多了,越级上访的大幅度减少。
(二)在街区层面,做实“网格管理服务站”。通过推进4个街区“网格管理工作站”实体化建设,以网格派员的方式将职能场所和党群工作力量“下沉”至街区网格层面,构建“组织联网、职能联合、工作联动、人员联勤”的新四联机制;此外,通过完善网格内“三级响应”机制:即在核定街区次网格16人工作力量基础上,在“一级响应”情况下,开展日常执法、巡查防范等工作;遇有联合执法等“二级响应”情况,增派工商、食药监执法人员;遇有重大社会活动等“三级响应”情况,适时增派交警、协税办工作人员,形成“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全程动态的管理模式。
(三)在居民区层面,做优“居民自治网格”。发挥临汾居民区党建“三三制”的组织效能,依托居民区网格,以党支部、楼组区域为范围,以“组团式服务、百分百行动”走访队伍为基础,进一步建立健全居民区自治网格,发挥党组织和党群代表、志愿者、业主代表的积极作用;以“自治家园”为载体,建立健全“三会一代理”工作制度,即“决策听证会、矛盾协调会、政务评议会和群众事务代理”制度,明确标准、细化类目、规范执行,不断提升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夯实基层民主自治基础;以自治网格为基础,催生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居民区自治工作品牌,比如,里昂小区的“无物业管理居民自治模式”、闻喜路555弄居民区的楼组自治人家、汾西路261弄居民区的“爱乐宜”彩虹自治家园,取得了良好的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
“四类项目”精准有效服务群众——提升了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协同力”
针对社区群众的普遍需求,党工委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承接”的项目化运作方式,先后培育以“老、青、幼以及特殊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的四大类十多项品牌项目,分别为“融融夕阳、活力青春、孕育希望、沐浴阳光”四大系列,并且创新打造社区公益项目孵化基地,使街道对社会组织的培养方式由“养组织”转变为“养项目”,通过项目化服务进一步孵化、激励社会组织全方位、多层次地参与社区公益服务,实现社会组织协同服务的精准化、专业化、常态化。
(一)项目化让社会组织协同服务更加精准。根据群众需求,党工委不断培育发展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由老年协会承接的“车轮助老”系列项目,为社区5000余老人提供个性化助餐、助浴、助医、助聊、助急、助洁服务;由“安吉乐”助业服务社承接的“展翼小屋”项目,至今已经成功安置了1802人顺利就业;由社工站承接的“红帆船”项目,为158名烈属、残疾军人等特殊群体提供精神慰藉、生活照料和个性化服务,该种关爱双拥优抚对象的模式已在全市200个街道逐步推广。
(二)项目化让社会组织协同服务更加专业。针对小区物业矛盾诉求占居民诉求60%的实际,党工委通过创新“131”物业管理服务模式,即“一站三室一中心”,通过运作业委会工作站,契约化项目约定,协同政府完成住宅小区综合管理中设立的工作目标;成立法规政策、审计审价和矛盾调解工作室,为小区综合管理提供法规咨询和业务培训等专业化服务,参与协调物业管理的重点矛盾以及受业委会委托,监督审核维修资金使用情况等,为协调解决住宅小区综合管理矛盾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建立“临汾社区物业服务保障中心”,集中承接小区应急维修保障和“无物业管理小区”的自治服务等工作。
(三)项目化让社会组织协同服务更具常态。临汾社区以深化社区共治为目标,积极构造各方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便民巴士”项目就是一个成功的实例,通过对接志愿服务中心平台资源,每月20日将四大类22+X项社会服务项目和部分公益性收费的服务内容轮流配送至各居民区,使居民享受“公益性、近距离、常态化”的服务体验,运行12个月至今约有近1800人次受益。
“五线谱”工作法凝聚人心——提升了多元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服务力”
“便民五线谱”是临汾社区党组织和党员长期坚持的一项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特色,主要是将机关干部、监察人员、社区民警、物业单位负责人和居委会干部“五线”力量汇集在各居民区,每周四下午联合办公接待居民的制度。临汾社区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凝聚“五线谱”力量,深化“五线谱”机制,打通、做强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梳理五线力量,提升服务群众的有效性。临汾按照深入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要求,对“五线”力量进行了新的深化和拓展,新“五线”力量分别为:以党员干部为主体的街道机关干部力量;以职能场所和职能科室为主体的行政资源力量;以“两新”组织和志愿者为主体的社会力量;以驻区单位共驻共建、人大和党代表为主体的区域共治力量;以群众自治为主体的居民自治力量。新的“五线”力量,由个人向区域各类组织发展,为各居民区实现更大范围和更高层面的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基层党组织更好地解决复杂问题、更有效地服务群众搭建了平台。
(二)深入开展活动,强化党员干部的自觉性。“五线谱”工作法要求“五线谱”联络员每周至少走访居民区一次,一年联系走访居民不少于30户。同时“五线谱”联络员要将走访情况记录在《“五线谱”走访联络手册》上,做好“五个一”的记录工作。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新“五线”力量的每个联络员已成为临汾老百姓的“代言人”,他们坚持“走进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要求,围绕“我知群众心,群众看我行”的临汾特色主题,“五线谱”工作法已成为临汾社区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最强有力的抓手,形成“开门搞活动、互动听意见”的良好氛围,切实“让群众知晓、让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实现“干部走下去、意见接上来、行动看出来”的目的,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
临汾社区创新社会治理的实践是闸北社区党建和社区治理成效的一个缩影,她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由人口导入型“陌生社区”向“成熟社区”转型的路径,展示了居民生活由“和谐”、“幸福”到“美好”的演进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