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视域下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构建*

2020-03-08 05:09吕丽珊
广东科技 2020年10期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能力

文/吕丽珊

0 引言

在信息化发展迅猛的教育大环境中,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促使智慧教育加速了发展的步伐。技术引领的智慧教育具有“数据、联接、开放、智能”特征,在线教学突破了传统意义的教学模式,广大教师成为一线“主播”,传统课室转变为线上课室,MOOC、SPOC、独立SPOC、雨课堂、爱课程、U校园、外研随身学、超星泛雅、智慧树、学堂在线、钉钉、腾讯课堂、腾讯会议、QQ 课堂等可谓“时势造英雄”,连接了教与学、教与管,保障了“停课不停学”。教学场景的创新,人性化、智能化的学习环境打造,无不依赖硬核的信息技术。新形势对今后在信息化道路上广大教育工作者如何快速适应并创 新使用信息技术提出了挑战。早在201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就提出了“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新形势”的命题。一线教师应该厘清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展及教育生态转变形势,思考如何在智慧教育视域下构建教育信息化能力。

1 教育信息化的进展

百度百科词条显示,20世纪60年代欧美开始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CAI),主要是以大学和计算机公司为中心开展软件、硬件研发工作;70年代进一步深入研发,并出现运用于教学的简单系统,如IBM1500教学系统;80年代出现微型计算机投入在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应用;90年代CAI 逐渐升级换代,出现了能够综合处理文字、图像、声音、图形的多媒体计算机,促进了网络化的多媒体课室、互动实验室等在教育中的运用。进入21世纪,网络发展等使计算机不再只是教学辅助手段,而是必不可少的组成。如今,前沿教学已经尝试智能计算机辅助教育ICAI(intelligent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推出教育与仿真技术结合,虚拟现实(VR)(virtual reality)仿真效果增强了教学的虚拟现实情景化及动态感。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进行CAI 实验, 从90年代开始在全国各类高等学校逐渐推进,在教学中从最初的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学到各类学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普及。最近十年,我国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政策指导具体明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确定了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强调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进一步强调,教育工作中优质教育资源全面覆盖对促进全国各地区、各城乡教育公平的重要性,特别凸显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具体在教学实践中则要求显著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生信息素养,创新教学、管理等模式。2016年发布的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为发展方向。当前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泛在学习模式使我国基本实现了“灵活学习、人人皆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目标。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深刻指出,教育信息化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在国家部署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发展战略以及“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中,高等教育起着重要的人才、科技和服务的支撑。科技强国、网络强国、智慧社会、智慧教育互为支撑,智能环境已经开始深入影响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

2 教育生态的转变

教育环境的转变:信息化校园、课室、软件、管理、保障等建设已然不一样。杨宗凯等在谈及新兴技术助力教育生态重构时指出,信息技术赋能的教育环境突破传统的学校、教室等既定物理空间。技术赋能终端设备、教具学具、网络空间、云端资源、虚拟学习社区、协作学习与协同工作平台、管理评价与服务平台、线上线下连通、大数据、人工智能带来的智慧教室,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等模式,使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室,教材不再局限于课本,教学不再局限于面授,我们已处在终身持续、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学习大环境。

教育对象的转变:当前高校学生可谓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被称为“网络的原住民”,其网络依赖强、技术掌握好、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涉猎广、自主性强,学生的阅读与认知方式已然改变。信息日新月异,教师面临新的挑战。“要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教师在学生面前难保永远拥有知识权威地位。学生认知模式挑战教学的创新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动能需要教师利用灵活多样的信息化手段启动探索、交互、体验的模式。

教学内容的转变:信息与网络同步发展,过去十年知识容量翻了一番,但在互联网环境下,一年半内产生的知识总量将再翻一番,也就是知识(信息)处于爆炸式增长,而课堂教学所带来的信息量增长幅度相比小得多。信息技术带来的电子化手段需要我们对教学内容呈现模式进行调整,从陈述性的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变,从陈述性的知识“满堂灌”向互动、翻转的启发式呈现转变;学生的知识与信息网络联结的能力,代替传统技能知识的掌握需要教师利用搜索、提取、整合、加工等信息技术才能获得更有关联、更深度融合、更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全球化、跨学科化、虚拟化、多样化的资源包教学内容需要从重视基础的知识传授到重视高阶思维启发与能力提升的转变。

教育生态所涉及的环境、对象、内容等已经在加速改变,这些都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加速教育信息化能力的构建。

3 教育信息化能力的构建

孙鹤锐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定义进行文献梳理,发现在欧洲E-learning 协会对信息化能力定义中,教学准备、教学实施、鼓励学生学习、提高学习资源利用率、教学评价非常重要。国内学者的研究则从多个方面侧重信息化教学能力:胡小勇和祝智庭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新形态下教师职业的核心素养能力;马若明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与要素,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能力;王卫军提出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

纵观各方面,我们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应该涵盖两大方面:一是对教育信息化框架与发展的宏观认识,也就是说对教育信息化框架与政策的解读、发展与规划的跟进与调整;另一方面是信息化在教学实施的具体方面,表现为落实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包括课程设计能力、课程开展能力、课后教学评价等能力。教师应该基于学校的定位、专业培养的目标与视角、评价等维度领会教学大纲、重构课程和教学模式等,从以下几方面构建自身的信息化能力。

3.1 信息化框架与发展的宏观认识

当前国家层面、教育部、各种研究机构、教育联盟等提供足不出户的线上培训,如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推出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专题网络培训、中国计算机学会CCF 主办的2020 CCF 未来计算机教育峰会、互联网教育产业联盟推出的各类培训、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推出的U 讲堂社区、高等教育出版社推出的高校外语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研修班等,从多层面解读国家政策与规划,带来全国各高校、各省份、各层次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教学设计、课程开发等现状报告,教师通过研修课程、案例反思,了解信息化改革的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虚拟仿真等课程的“金课”衡量标准。技术上,学会协同,将成熟的软件、平台、技术运用在课堂中;专业知识上,根据标准思考如何设计课程,使课程,具有挑战度,知识上要有一定的认知难度,培养学生能力与思维的高阶性,内容、形式与结果达到一定的创新性;内容上要结合时代发展、保持前沿性,形式上也要符合当前需要,不断将前沿的内容智慧赋能,才能产生高效的教学效果。在线教学展示其强大的功能,混合式教学(“面授+在线”)在推进过程中必定要有更深远的架构调整,在宏观框架下思考具体的教学设计可以与科研发展紧密相连,教学与科研不再脱钩,提高教学质量也是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渠道。

3.2 信息化教学的实施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教师要具备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设计中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

3.2.1 课前准备

对教育目标要有全面的规划,学情分析、对教授对象等的了解可使教育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学情分析上,优质教学应该能因材施教,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开课前对教学对象的了解分析,对学生学习风格如场独立、场依赖型等,对学习动机如全面投入型、独立学习型、协作学习型、被动学习型等,对学习偏好如视觉型、听觉型、写读型、动觉型等的了解,可进行线上问卷调研;对学生的当前水平进行测定,能恰当调用《中国大学生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发展目标进行摸底调研,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Bloom 教育目标分类法》了解设定贴切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上,能根据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翻转课堂、MOOC、SPOC,SPOC、雨课堂、爱课程、U 校园、外研随身学、超星泛雅、智慧树、学堂在线、钉钉、腾讯课堂、腾讯会议、QQ 课堂等,熟练使用相关软件、平台。教材使用上,能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设计,快速高效进行各种平台资源的关联搜索,在海量资源中利用关联比对快速定位、编辑所需资源等。课件设计上,音频、视频、图表、题目设计等无不需要信息化手段。辅助教材资源包上,能进行视频材料的录课、录屏、课件制作、超链接、美化PPT、画图软件、文本转换等,对文字材料的选择能使用语料库进行信息提取,利用分级阅读指南针选取符合学生水平的阅读材料等。课前预习题目的设计上,能有效使用各类学习平台,如 Iwrite、Itest、Italk 等,进行题目设计、导入、导出、整合。

3.2.2 课上实践

当前推行的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对分课堂、产出导向等,都要求教师不能再沿用旧的课件模式,“满堂灌”、照本宣科缺乏启发思考的功能,课堂模式要多样化,对当前比较热门的课堂教学模型式,如POA 模式(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BOPP PS 模式(bridge-in, outcome, pre-assessment, parti cipatory learning, post-assessment, summary)、tbl模式(task-based learning)等,合理选用,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协作学习、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以问题为导向、以研讨为方式发展学生的核心能力。高质量的课程教学既要信息化又要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与能力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思维导图等画图方式循循善诱、启发思考,在授课中合理使用视听、文本、图像等手段,灵活控制教学步骤。

3.2.3 课后评价

配合当前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评价模式也应该作为相应的调整,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再是“一锤定音”的终结性评估,形成性评估中的各项分数统计等需要教师掌握各种制表能力。包括使用云端发送资料、转换PDF 和WORD、编辑电子试卷及导入导出;对各种延伸测试、平时成绩的记录需要学会使用电子档案袋(portfolio),成绩统计等需要熟练使用Excel办公技能,对比学习效果的前测、后测等需要使用各类统计软件如SPSS、TEM 模型等,对学生心理关注等能够使用自我效能表(self-effi cacy scale)等进行辅助评价。

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新形势,在全国高等教育争创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形势下,在智慧教育阔步推进的大环境中,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刻认识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框架,结合教育生态的转变,主动构建自身教育信息化能力,从各个维度着手扎实提升相关技能。教学不只是简单的课上45分钟,而是大量的课前准备与课后评估反馈。教学要有思想有内容,也要有技术有手段,才能创建高等教育的“金课”,实现信息化与教育深度融合,从而推动实现科教兴国。

猜你喜欢
信息化信息技术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