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青少年高中阶段国语教育政策的新动向解读
——以2018年日本高中国语教学大纲修订案为例

2020-03-08 07:50:06刘桂萍朴银实
外国问题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国语教学大纲大纲

刘桂萍 朴银实

(1.东北师范大学 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吉林 长春 130024;2.东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2018年3月30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了新的高中阶段国语教学大纲修订案(以下简称“新大纲”),并将从2022年4月1日开始使用“新大纲”。本文在对2018年日本新高中阶段国语教学大纲修订案进行考察的基础上,解析日本在青少年高中阶段国语教育理念上的新动向及其特点。

目前学界关于日本青少年国语教育的研究可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国语教学与教材方面的研究,如洪优以筑波大学附属小学青山老师为例,研究了日本小学国语教育中的思维能力培养模式。(1)洪优:《日本小学国语教育中的思维能力培养研究——以筑波大学附属小学青山老师的个案为例》,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2017年。第二,国语教学大纲方面的研究,如孙宁从教学大纲的视角解读日本小学国语教育改革的动向和特点。(2)孙宁:《日本小学国语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及其特点》,《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年第2期。第三,国语教育政策方面的研究,如郑梦娟总结了日本国语教育政策形成和发展的经验。(3)郑梦娟:《日本国语教育政策研究:历史与现状》,《江汉学术》2019年第1期。第四,中日国语教育方面的比较研究,如李广对中日小学语文课程价值取向进行了跨文化研究。(4)李广:《中日小学语文课程价值取向跨文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2008年。综上,学界尚无关于日本青少年高中阶段国语教育变革方面的研究。本文在概述战后日本历次高中国语教学大纲特点的基础上,阐释2018年新大纲的变革缘由、课程目标、具体实施内容,总结日本国语教育的新动向。

一、战后日本高中国语教学大纲修订概述

日本近代教育制度始于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的教育法规“学制”。(5)文部省:《学制》,東京:文部省,1872年。不过,“学制”的构想虽然宏大,主张推行欧美教育制度,但形式过于僵化。(6)文部省編:《学制百年史:資料編》,東京:帝国地方行政学会,1972年,第11—22頁。1879年明治政府公布新的“教育令”,取代“学制”。随着明治初期学校制度的迅速发展,“教育令”也历经了1880年和1885年两度修订。(7)文部省編:《学制百年史:資料編》,第24—33頁。1886年明治政府发布“学校令”,与单一法规“学制”“教育令”不同,“学校令”涵盖初等、中等、高等三类教育法规。(8)国立公文書館:《御署名原本·明治十九年·勅令第十四号·小学校令》,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A03020001800。战后,日本依据新宪法及教育基本法于1947年制定了“学校教育法”,“学校教育法”奠定了日本学校教育制度之基本。(9)鈴木勲編著:《逐条学校教育法》(第8次改訂版),東京:学陽書房,2016年,第5—8頁。基于学校基本法,日本文部省于1951年公布了高中阶段国语教学大纲后,大致每十年左右就要进行一次修订,即先后在1960年、1970年、1978年、1989年、1999年、2009年、2018年进行了七次修订。1951年以来,日本高中国语教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及变动内容如下所示:

(1)1951年国语教学大纲的主要课程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当用汉字(10)当用汉字是指1946年日本政府公布的“当用汉字表”中的1850个汉字,一般认为可以涵盖日常生活使用的汉字。的发音及正确书写、掌握古文及汉文的正确读法;要求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要求学生提升近现代文、古文及汉文的鉴赏能力。大纲中提及的国语课有三门,即国语甲、国语乙和汉文。(11)国立教育研究所内戦後教育改革資料研究会編集:《文部省学習指導要領1》,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ー,1980年,第47—51頁。

(2)1960年国语教学大纲的主要课程目标:要求学生理解词汇的功能意义,能够根据不同的目的、场所、人物正确使用国语;要求学生提高国语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要求学生关注与尊重国语,深入理解语言文化,通过学习国语不断充实精神世界。国语科改为四门课,即现代国语、古典(甲)、古典(乙1)、古典(乙2)。(12)文部省:《高等学校学習指導要領解説:国語編》(第2版),東京:好学社,1961年,第4—7頁。

(3)1970年国语教学大纲的主要课程目标:要求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感觉;利用国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考与鉴赏能力;利用国语的传达功能提升学生的社会生活质量;要求培养学生尊重国语,形成积极认识国语、欣赏国语、爱护国语的态度。国语科改为现代国语、古典(Ⅰ甲)、古典(Ⅰ乙)、古典(Ⅱ)。(13)文部科学省編:《学習指導などの改善に係る答申一覧》,東京:文部科学省初等中等教育局教育課程課,2009年,第159頁。

(4)1978年国语教学大纲的主要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国语和准确表达国语;要求培养学生尊重国语、深切关注语言文化、丰富语言感觉、乐于学习国语的态度。国语科改为五门课,即国语Ⅰ、国语Ⅱ、国语表达、现代文、古典。(14)文部省:《高等学校学習指導要領解説:国語編》,東京:ぎょうせい,1979年,第1—16頁。

(5)1989年国语教学大纲的主要课程目标:增加了三部分内容,即要求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磨炼学生的语言感觉、要求学生关注民族语言文化。国语科改为八门课,即国语Ⅰ、国语Ⅱ、国语表达、现代文、现代语、古典Ⅰ、古典Ⅱ、古典讲读。(15)文部省:《高等学校学習指導要領解説:国語編》,東京:教育出版株式会社,1989年,第1—16頁。

(6)1999年国语教学大纲的主要课程目标:仅增加了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的要求。国语科改为六门课,即国语表达Ⅰ、国语表达Ⅱ、国语综合、现代文、古典、古典讲读。(16)文部省:《高等学校学習指導要領解説:国語編》,東京:東洋館,1999年,第1—18頁。

(7)2009年国语教学大纲的主要课程目标:只增加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的要求。国语科还是六门课,即国语综合、国语表达、现代文A、现代文B、古典A、古典B。(17)文部科学省:《高等学校学習指導要領解説:国語編》,東京:教育出版株式会社,2010年,第1—11頁。

日本的国语教育主要由语言知识、语言能力、语言文化三部分构成,语言知识是国语教育的基础部分;语言能力是国语教育的核心部分;语言文化是展示民族文化传统及独特性的部分。从上述七部国语教学大纲的主要课程目标来看,日本高中阶段国语教育的重点是如何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如何进一步培养青少年重视国语等传统民族文化的态度。

二、2018年日本高中国语教学大纲的修订内容

本节拟对2018年教学大纲的变革缘由、主旨目标、国语科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及具体实施内容、各门课程所用教材的甄选原则进行细致阐释。

(一) 变革缘由

日本文部科学省对现行高中阶段教学大纲进行新一轮的修改,主要基于四点缘由:(1)为了让青少年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复杂多变,需要进一步夯实青少年的知识储备、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青少年的综合素质能力;(2)2016年日本政府将选举权限制由年满20岁下调至年满18岁,(18)選挙制度研究会編:《公職選挙法の動き》,東京:国政情報センター,2016年,第89頁。而日本高中生一般是16岁至18岁,因此高中阶段的青少年需要接触和了解真实的社会生活,需要具备应对社会生活的素质和能力;(3)为了让青少年了解日本独有的文化特色以及继承民族文化的真髓,除了日本国语之外,还将在新大纲中涵盖更多诸如饮食、服装、建筑、运动等相关日本传统与文化方面的教学内容;(4)由于大学入学考试的压力,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大多偏重知识点讲授,与学生毕业后的择业及社会生活相互脱离,为避免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继续失衡,文部科学省决定推行“自主·交流·深度”学习模式,以提高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的综合运用能力。日本学校教育法规定,高中阶段要培养青少年“健康的身体”“丰富的人格”“创造性”“作为国家及社会的形成者所必要的资质”,(19)鈴木勲編著:《逐条学校教育法》(第8次改訂版),第471—475頁。既注重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人格、创新性方面的培养,也要考虑青少年适应社会发展方面的素质提升,以应对未来的就业问题。因此,日本文部科学省改进现行大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方面是为了顺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是现行大纲在实行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基于此,修改现行大纲确已迫在眉睫。

(二)新国语教学大纲的主旨目标

新大纲规定,国语课由现行的“国语表达1”“国语表达2”“国语综合”“现代文”“古典A”“古典B”六科目改为“现代国语”“语言文化”“逻辑国语”“文学国语”“国语表达”“古典探究”。每科的教学培养目标也与现行大纲不同,如表1所示,各有三项。

表1 国语各科的主要教学目标

日本文化厅对青少年未来的国语能力发展曾有如下论述:国语是“为了营造日常生活的语言技术”“逻辑的思考力和表现力的根源”“文化的基础”。(20)文化庁:《国語施策百年史》,東京:ぎょうせい,1996年,第718—719頁。从新大纲修订案所设定的教学培养主旨目标看,青少年高中阶段的国语教育依然主要有三方面的考虑:(1)作为知识技能的国语教育(语言知识);(2)作为素质能力的国语教育(语言能力);(3)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国语教育(语言文化)。换言之,新大纲规定高中阶段国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练习语言交际能力,培养青少年运用国语准确理解和有效表达的素质及能力,能够充分表达认知和思考,同时要求青少年增强尊重国语及传承民族语言文化的意识。从各科的具体目标看,每科都要求学生了解语言的价值和作用,以培养青少年继承日本语言文化的使命意识。除此以外,现代国语旨在培养青少年综合运用能力;语言文化重在传承日本民族语言文化;逻辑国语意在培养青少年创新与批判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文学国语则是培养青少年感性及想象能力;国语表达的目标在培养青少年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古典探究的目标在激起青少年对古文经典的学习兴趣。

(三)新国语教学大纲的具体实施内容

“现代国语”“语言文化”“逻辑国语”“文学国语”“国语表达”“古典探究”六门课程的培养内容各分为两部分,即“知识技能培养”与“素质能力培养”。新大纲修订案还明确规定了每门国语课在选择教材时的注意事项或基本原则。下面从“知识技能培养”“素质能力培养”“教材甄选原则”三个方面详细阐释六门国语课的具体实施内容与要求。

1.知识技能培养的主要实施内容与解读

新大纲对六门国语课在“知识技能”培养方面的教学环节与主要实施内容做了详细的规定。

在新大纲中,六门课在知识技能培养方面的主要任务有三项主要以词汇教学和掌握民族传统文化为主。“现代国语”和“逻辑国语”两门课主要有词汇、信息处理、民族传统文化三个教学环节;而“语言文化”“文学国语”“国语表达”和“古典探究”四门课由词汇、民族传统文化两部分教学内容构成,没有“信息处理”环节。词汇作为语言能力中最基础及最重要的支柱部分,新大纲要求词汇教学的量和质两个方面都要有所提升。尽管每门课的词汇教学环节具体教学任务有所不同,但六门课的主旨教学目标相同,要求青少年在高中阶段熟练掌握所学词汇的功能特点和用法,并能在交际中灵活自如地运用。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主旨教学任务是让青少年掌握日本国语的文化特质,了解日本文化中的外国文化元素。新大纲还规定,各门课在“民族传统文化”教学环节中要让学生理解阅读的意义,以培养青少年积极主动阅读的习惯。“现代国语”和“逻辑国语”两门课有信息处理方面的教学任务,主旨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梳理、归纳文中的各种信息,解析文章或谈话中的作者主张、论据等相关信息。

2.素质能力培养的主要实施内容与解读

根据新大纲规定,六门课在素质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任务也有三项,即“说·听”能力培养、“书写”能力培养和“阅读”能力培养。现代国语由“说·听”“书写”和“阅读”能力培养三个教学环节构成,“语言文化”“逻辑国语”“文学国语”三门课有“书写”和“阅读”能力培养两个教学环节,“国语表达”有“说·听”和“书写”能力培养两个教学环节,“古典探究”只有“阅读”能力培养的教学环节。“说·听”与“书写”能力培养方面,在讨论和论述训练环节增加了更为细致的教学指导内容。“书写”能力培养方面旨在强化充实创作逻辑性、文学性、实用性文章的能力。“阅读”能力培养方面主要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接触不同类型文体的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结构、论述方式、作者的主张、信息间的相互关联等,再让学生对文章结构和论述方法、表达特色等进行讨论;通过对各类作品的解读和学习,让学生积极思考有关人类、社会、大自然等一些问题。从新大纲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任务看,培养青少年积极主动、勇于相互交流、深度探索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其主要目的。

3.教材甄选的基本原则

针对六门课所用教材的选择,新大纲修订案中也做了详细的规定。六门课程除了在“说·听”“书写”“阅读”教学中要求均采用能够充分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练习的教材之外,(1)“现代国语”在“阅读”方面要求采用论述性文章和实用性文章;(21)文部科学省:《高等学校学習指導要領(平成30年告示)解説:国語編》,第107—108頁。(2)“语言文化”在“阅读”方面要求采用古典及近代以后的文章,包括和式汉文、近代以后的古文及汉诗等,所选教材要书写规范,要有注释、旁注、解说、现代文翻译等,特别是汉文教材,应该带有“训点”(22)训点:训读汉文时,在汉字的上面或旁边所加的文字或记号。标识;(23)文部科学省:《高等学校学習指導要領(平成30年告示)解説:国語編》,第141—143頁。(3)“逻辑国语”在“阅读”方面要求采用近代以后的论述性文章和实用性文章,可选翻译文章和古典作品中的论说性文章;(24)文部科学省:《高等学校学習指導要領(平成30年告示)解説:国語編》,第175—177頁。(4)“文学国语”在“阅读”方面要求选择近代以后的文学性文章,可选翻译文章和古典中的文学性文章、近代以来的古文以及相关舞台剧、电影作品和文学作品等的评论;(25)文部科学省:《高等学校学習指導要領(平成30年告示)解説:国語編》,第206—208頁。(5)“国语表达”在 “听说”方面建议使用音声或者影像资料等;(26)文部科学省:《高等学校学習指導要領(平成30年告示)解説:国語編》,第244—245頁。(6)“古典探究”在“阅读”方面要求采用古典中的古文以及汉文,包括和式汉文以及论说性的文章。(27)文部科学省:《高等学校学習指導要領(平成30年告示)解説:国語編》,第271—273頁。

三、日本国语教育政策的新动向解读

20世纪60年代后,日本通过增加课时数的方法,积极推行教育的现代化进程;70年代后,日本开始反思填鸭式教学的不利之处,逐步转向素质教育;80年代末期开始,日本为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开始减少教学内容;进入21世纪后,由于学生的能力有下降的趋势,日本又开始大幅增加了教学内容,自此,填鸭式教学和素质教育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28)刘桂萍:《日本青少年国语教育新动向——基于2017年日本中小学国语教学大纲修订案的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年第8期。从2018年新大纲的具体政策来看,日本高中阶段的国语教育依旧重视说、听、写、读四项基本技能以及对青少年“思考能力”“感受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等国语素质的培养。但是,对比日本现行国语教学大纲,高中阶段的国语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使用更加细化明确

从新大纲修订案的教学目标及六门课程的设定来看,对青少年高中阶段的国语培养政策内容愈发细化,每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任务以及教材采用更加具体和明确化。首先,国语教育的培养目标明晰为三点,即知识技能的培养、素质能力的培养和传承民族文化。其次,六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十分清楚。与现在高中阶段的“国语表达1”“国语表达2”“国语综合”“现代文”“古典A”“古典B”六门课相比较,新大纲规定的“现代国语”“语言文化”“逻辑国语”“文学国语”“国语表达”“古典探究”六门课程,其教学内容及时间范围、教学目标、课程功能等看起来更加清晰明白。从时间范围划定来看,有“现代国语”和“古典探究”;从功能属性来看,有“逻辑国语”“文学国语”“国语表达”;从民族文化来看,有“语言文化”和“文学国语”及“古典探究”。另外,新大纲对于六门课程选择教材的原则也作了非常清楚的规定。由此看出,新国语教育的内容覆盖比现行大纲要宽泛很多,而且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等也比现行大纲的规定具体细致。

(二)更加注重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工具性是国语课程的基本特征,因为语言既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新大纲修订案规定“国语教育”就是“培养青少年的语言交际能力,让青少年具有运用国语准确理解和有效表达的素质及能力,让青少年运用国语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思考”。每科的教学目标也反复提及应该“培养青少年的相互交流能力,培养青少年积极地运用语言接触他人和社会的态度”。在每门课程甄选教材原则方面,新大纲都强调在“说”“听”“写”“读”四项基本技能教学时要选择“利于充分进行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教材”。此外,新大纲规定在教学中要纳入一些诸如新闻报道、公告、信件、会议记录、报告、产品说明、合同等事务性文本和法律条文,让学生掌握其书写规范。从新大纲修订案主旨目标、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具体实施内容来看,国语教育着眼于实用性和实践性。可以说,在日本青少年高中阶段的国语教育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仍然是重中之重。

(三)更加注重日本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

正如文化厅在《国语施策百年史》中所讲“作为日本人的认同的确立”,(29)文化庁:《国語施策百年史》,第719頁。为确立民族认同感,青少年国语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培养文化认知能力,已经成为战后日本青少年教育中重要的构成部分,也是日本青少年教育政策的核心部分。(30)刘桂萍:《战后日本青少年国语教育的核心理念探析——基于战后日本首相施政报告及日本国语教学大纲的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年第7期。新大纲修订案的教学总目标以及“现代国语”“语言文化”“逻辑国语”“文学国语”“国语表达”“古典探究”六科目都设定了有关“日本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要求,以及通过开设“语言文化”“文学国语”及“古典探究”三门课将国语教育作为传承日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进一步强化其在国家教育理念中的作用。同时,与现行大纲不同,相关汉文化的教学要求在新大纲中也有了明显变化。现行大纲中“古典A”和“古典B”两门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和辅助参考实例都明确提及了“汉文”,“古典A”要求培养学生阅读古文和汉文的能力,利用对古典的学习,扩展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感受方法和思维方法,通过熟练掌握古典文化,丰富自己未来的人生;“古典B”要求学生通过对古文和汉文的阅读,加深对日本文化和传统的关注,养成一生都谙熟古典的习惯。(31)文部科学省:《高等学校学習指導要領解説:国語編》,第1—11頁。而新大纲修订案中,“古典探究”课的教学目标中已经没有了汉文化元素的表述内容,反复强调的是对“日本传统语言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传承,相关汉文化的内容只保留了辅助参考实例中的表述。虽然新大纲中有关“汉文化”的教学要求依然存在,但是与以往的七部教学大纲不同,“汉文化”的相关陈述由大纲的“培养目标”改为“辅助参考实例”,可见,在日本新的国语教育政策中将更加强调并突显“日本民族传统”而逐步淡化“汉文化”。

(四)新增对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现今社会已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面对大量的信息来源,如何让青少年迅速选择、规范梳理、准确编辑有用信息,即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力”(32)文化庁:《国語施策百年史》,第723頁。以提升解读信息的能力,也是此次新大纲着力要解决的问题。按照新大纲修订案的规定,“现代国语”和“逻辑国语”两门课在“知识技能”教学环节中要求培养青少年能够处理和灵活运用谈话及文章中相关信息的能力。比如“现代国语”教学要求学生能够解读文章作者的观点和论据,要求学生能够辨别信息性质,利用信息进行合理推论。再如“逻辑国语”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依据重要性和抽象性,分类整理信息,解读作者的主张。教学目标旨在指导学生从文中或谈话中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自己需要的和有价值的部分,并分析、解读文中及谈话中的课题部分。每门课程中的“阅读”教学环节也是通过指导学生处理文中信息,以培养青少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 语

日本文部科学省继2017年2月14日公布了新的中小学教学大纲修订案后,2018年3月30日又发布了新的高中阶段教学大纲修订案。本文对2018年日本青少年高中阶段教学大纲修订案中的国语教育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阐释,解析了高中阶段国语教育理念上的特点和变化。日本教育基本法第1章第2条规定学校教育应培养青少年尊重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33)浪本勝年,三上昭彦編著:《「改正」教育基本法を考える——逐条解説》,東京:北樹出版,2008年,第35—40頁。“语言既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传承和延续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4)文化庁:《国語施策百年史》,第718頁。日本新的国语教育理念既体现了国语的工具性,着眼青少年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以便能够顺利地参与社会交际活动;也体现了国语的人文性和文化功能,重在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心智和高尚的审美意识,进一步给予青少年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猜你喜欢
国语教学大纲大纲
《左传》《国语》所见旧有繇辞及临时自撰繇辞考辨
50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份“学习大纲”帮您梳理党的二十大报告
工会博览(2022年33期)2023-01-12 08:53:34
以纲为要,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上海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建设实践探索
以人为本 以纲为纲
——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实践与探索
互动式教学大纲在本科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以《工程制图与识图》为例
赢未来(2019年33期)2019-12-17 09:45:28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国语》故训与古文字
论“国语骑射”政策在清朝教育中的推行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法国普通教育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