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果
摘 要:新课改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摒弃旧有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学习新的教学观念与方法。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时代形势下,本论文结合小学高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以及心理特点,探索了小学高段数学教学的新策略、新途径,希望对其他的教育工作者以启迪。
關键词:新课改;小学生;数学;高段;教学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在探究式数学课堂之中,以任务探索渠道知识灌输,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地位,更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热情,构建起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学习交流的平台。
一、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有效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们因材施教。其中,兴趣因素在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构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效课堂,我们首先要能够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他们才更愿意主动走进课堂,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且注意力不易集中。再加上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以及逻辑性,学生不易产生兴趣。游戏教学寓教于乐,借助游戏这一形式实施数学教育,对于学生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可以灵活应用游戏,致力于小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激发,就能够为成功的一节课开展奠定基础。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圆柱的认识》,本课主要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引导学生们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在课堂知识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在新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在媒体上呈现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数量、大小不一。然后设计“我们一起来分类”的游戏,鼓励学生们去分类整理,想想它们有哪些特征和量的计算。通过如此游戏情境,在分类中自然地引出课题圆柱,使课堂自然、生动。
二、课堂提问,拓展学生学习思维
小学高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和学习能力,此时数学课堂上教师则可以多一些提问,少一些讲解,以问题引领学生们的思维发展,在思考的过程中助力学生知识的理解、运用以及掌握。在如此拓展性的学习课堂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本课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是理解两种相关联的量,才能便于学生们去更好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为此,教师可以创设问题,以情境导入,帮助学生们去感受两种相关的量。教师:“昨天,我去超市买了一些橘子,回家就吃了一些,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所买的橘子总数减去吃了的,就是剩余的数量。”教师:“在这个情景中,一共出现了几个量?他们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们回答完之后,教师紧接着提问道:“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呢?”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理解,教师:“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大量存在的,那你们能像我刚刚提到的例子一样,说一说你所知道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吗?”在一次次的提问之中,学生们的思维跟着教师发展,慢慢懂得了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无形之中也训练了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让学生们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在生活中学习知识。
三、手脑并用,培育学生数学能力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活泼好动,因此比起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动手实践操作的学习方式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主动参与的兴趣。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去动脑、动手,手脑并用,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在质疑与交流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提升数学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圆柱的认识》中,本课的一个难点是圆柱体侧面的认识。为此,我们可以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将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在动手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们去思考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在第二次动手操作中,则可以尝试去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让学生从旋转的角度来认识圆柱。最终,学生们更为直观和形象地认识到了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本节课借助首脑并用的实践活动,让小学生深入感受到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和旋转,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化,作为三大主科之一的数学教学也应主动变革。我们一定要主动拥抱新课改,加强自我学习,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课堂,提高学生们问题发现、分析与解决的能力,培育高段小学生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范兴梅.新课程体系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6(12):125-126.
[2] 李洪祝.新课改下小学数学高效探究性课堂构建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4(2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