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与推进,目前我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已不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以及灌输式的课堂教学,而是力求通过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实现对课堂氛围的营造以及对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有效促成。本文建立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衷物理教学创新思路展开分析,进而求得新课改背景下关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体现的重点以及需要突出的要素进行阐述。从而逐步实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与课堂教学创新思路建设、发展与应用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教学;物理教学;创新思路;实施方法
当前,我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使人堪忧。特别是在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学体系的影响下,很多教师无法走出这一教学泥潭向着更新的方向迈进。这类问题的发展和延续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率变得更加不稳定。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内心发展与建设,让学生对学习有一种恐惧感,甚至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出现以上问题的关键原因在于:教学角色的定位不准确、实验教学过于形式主义、教学的模式态守旧单一、教学的目标不明确以及教学的内容格式化。
一、实验带入教学
若想有效开展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教师就务必要体现出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并且要将这一良好的教学方式长久地保持下去,并且要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作为主体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大大提升,才能有效促进课堂的高质量开展与高效率推进。在此,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并不代表教师可以撒手不管。从本质上分析,教师作为辅助作用的存在实则比主导课堂更为重要,且任务量更大。
例如:例如:在学习《浮力》时,教师可以利用物理小实验提高学生参与思考互动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用课堂上任意材料作为实验工具来体现浮力实验的内容。同时也让学生参与进来,以此提高课堂对学生的代入感以及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橡皮泥做一个类似于小船的工具,然后将之放在水面上,往里面加入一些重量,然后观察小船可以承受多少重量的压力。通过这种简单又方便的小实验来促进学生对课堂思考互动的参与,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身逻辑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氛围代入教学
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课堂氛围的重要性,出现了操之过急的现象。让原本热度渐涨的课堂再一次沉寂下来。这是因为教师没能把握住整个过程,或者在设计课堂方案的时候考虑不周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耐心的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受自主思考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务必要将课堂氛围调动起来,并且要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课堂参與主动性。在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学习物理知识。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光的传播”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下的多媒体视频教学与引导方式对学生开展物理教学工作与培养工作。在此,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太阳光的传递方式,并且可以告诉学生太阳光传递到地球大概需要多长时间。为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光的传播速度,并且让学生思考“一光年”是多么的恒久。另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展示冷热光的区别,让学生了解光源的不同。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展示舞台上的射灯、黑夜里的手电筒等。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对光的传播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创新思路体现
物理教学工作中的思路创新是建设在课堂实际教学问题的解决基础上开展实施的。所以,教师需要重视对教学问题的处理与预判。在此,教师需要通过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方法严谨斟酌每个步骤,营造课堂和谐轻松的环境,这是提升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良好措施。同时,教师需要从个人出发推行课堂互动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例如:教师需要探索性教学模式的开展。开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课程内容,设计课程重点,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体现问题的连贯性与可循环性。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清楚一个问题之后直接可以转换到对下一个问题的思考中。当学生明白第二个问题的时候,又可以综合第一个问题提出一个全新的问题,然而这个新问题有是接下来需要分析的第三个问题。在开展实践活动之间,往往需要教师先与学生一同进行实验。而实验过程又是帮助学生提高物理学习能力,促进物理学习水平的一个良好平台。在此基础上,学生再完成接下来的实践性学习活动便可顺利很多。同时基于实验平台,可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刻了解到相关物理现象的存在法则与物理知识的应用空间。
总之,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的时候,需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引导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会厌倦,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会迷失。
参考文献
[1] 杨伟.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学周刊,2019(30):137.
[2] 徐闯荣.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物理教学方式的转变探讨[J].学周刊,2019(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