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超
2018年8月,“平安驿”商管部张建安部长带领工作人员赴陕西袁家村考察项目时,被陕西袁家村的卢氏豆腐坊吸引,一间不大的店铺里游客云集,生意十分兴隆。张建安部长和工作人员向陕西袁家村“卢氏豆腐坊”老板卢志强说明来意,卢志强老板当即介绍在店里从事豆腐制作的侄女婿王三军与张建安部长洽谈去“平安驿”开豆腐坊的事宜。
王三军与青海有缘,曾经服役于青海省西宁武警总队;去青海干一番事业是他多年来的夙愿。随后,卢氏豆腐坊传承人王三军来到“平安驿”开了一家豆腐坊。
据王三军讲:“陕西卢氏豆腐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七十多年前,大伯卢志强的制作豆腐手艺源自爷爷亲授,加上自己这一辈,卢氏豆腐经历了四代人的努力。如今,卢氏豆腐走出陕西,走向了山西、青海等地。最早,卢氏豆腐骑着三轮车沿街叫卖,后来发展到骑自行车走街串巷去叫卖,到现在用摩托车送货直至到卢志强这一辈有了自己的豆腐坊,卢氏豆腐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食品品牌;自卢氏豆腐入驻陕西袁家村经营至今,已经拥有股东200多人,经营面积达400余平方米,年收入达400万元。
军人出身的王三军养成了严格律己、干净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每天制作豆腐一结束,第一便是打扫卫生。在“平安驿”卢氏豆腐坊不到120多平米的操作间看不到一粒遗漏的黄豆,更看不到一点豆腐的残渣。2019年3月,豆腐坊赢得海东市食品药品监督局的赞誉,被赞为“最干净的豆腐坊”。
说起豆腐原料黄豆,王三军更是如数家珍,他说黄豆享有“豆中之王”的美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黄豆的营养成分每100g黄豆含蛋白质36.3g,脂肪13.4g,碳水化合物25g,钙36.7mg,磷57.1mg,铁11mg,胡萝卜素0.4mg,硫胺素0.79mg,核黄素0.25mg,烟酸2.1mg。还含有卵磷脂,大豆皂醇A、B、C、D、E等各种物质。经常食用豆腐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防止血管硬化,预防心血管疾病,保护心脏,通导大便,降糖、降脂,同时,可抑制体重增加,能够减轻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症状、延迟女性细胞衰老、使皮肤保持弹性、养颜、减少骨丢失,促进骨生成、降血脂等。
“平安驿”卢氏豆腐坊作为八大作坊之一,拥有70余平方米的铺面,120余平方米的豆腐制作操作车间,品种有4种,从业员工3名,均来自附近村庄的妇女;她们以前是家庭主妇,除操持家务和种地,很少出去打工;如今,她们在家门口就能打工,做到了家务、打工两不误,每月还有了稳定的收入。
卢氏豆腐坊经营品种有豆浆、豆花、豆腐、蘸水豆腐四种。豆浆、豆花、豆腐三种食品人们比较熟悉,但对蘸水豆腐较陌生。老板王三军讲到:“蘸水豆腐就是把新鲜的热豆腐浸泡在浆水里面,使其保持一定的温度,让豆腐保持鲜嫩的口感,游客们食用时,只需用刀切成均匀的薄片,加上特制的调料就能尝出豆腐的鲜味。
盧氏豆腐坊自开业以来,平均每天销售豆浆约500杯、豆花约500碗、豆腐约800斤、蘸水豆腐约200碗,日均收入达8000余元。
卢氏豆腐坊严格遵守“农民捍卫食品安全”的宗旨,所用原材料黄豆由“平安驿”统一购买配置。制作卢氏豆腐时,严格遵循卢氏豆腐传统制作秘籍,从捡黄豆开始,一粒粒精挑细选的黄豆经过三四遍清洗,放入浸泡桶,经过数小时浸泡,让黄豆充分鼓涨,然后进行磨浆,将磨好的豆浆放入大铁锅里大火烧煮2小时左右,待豆浆成形后,用卢氏特制浆水点豆腐。整个豆腐制作流程,老板王三军亲力亲为,从早晨六点忙到中午,匆匆吃点饭,顾不上休息,老板王三军又在店铺里为游客们讲解游客对卢氏豆腐的各种疑虑;热情服务的态度和高品质的豆制产品,为“平安驿”卢氏豆腐坊赢得了许多回头客。
有的游客因为自己感受到了高品质的豆制食品,不计路途一次次来到卢氏豆腐坊只为喝一口结着“奶皮”的豆浆;有的游客经不起美味豆制品的诱惑,特地赶来买一块卢氏豆腐。说起回头客,老板王三军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店里来了一对母女,小女孩拿着吸管拨弄豆浆杯里的豆皮儿,忍不住挑起来问妈妈,豆浆里面为什么会有奶油?母亲当即拿着杯子过来要求老板王三军更换,说豆浆里面有不明物体。当时,老板王三军耐心地讲解了黄豆的营养构成,告诉母女俩这是豆油,黄豆的精华;那位母亲说因为自己口渴,喝的太急,没有发现豆皮,以前喝豆浆时也没看到过豆皮,将豆皮误认为是豆浆里面混进了其他异物。
听完老板王三军的解释,母女俩放心喝完豆浆。离开的时候,特意为家人每人带了一杯。从此以后,这对母女的家人和朋友,成了老板王三军卢氏豆腐坊的常客。
俗话讲“酒香不怕巷子深”。经游客们口口相传,很多西宁、民和、乐都等地的游客开车来卢氏豆腐坊购买豆制品。西宁市有一位老先生吃过豆腐后念念不忘,让儿子连续三天从西宁赶来卢氏豆腐坊购买豆腐,因来的时候,已到下午,豆腐已卖完,未能买到。王三军得知后非常感动,当即从其他店铺中调济了一点,遂了老先生的心愿;后来,老先生和他的家人朋友都成了卢氏豆腐坊的回头客。还有很多玉树、果洛等地区的藏族同胞,慕名而来,为家人带回豆腐坊的豆制品,临走时,竖起大拇指连续用藏语称赞道:“闪血豆热心给、闪血豆热心给”,意思是说豆腐好吃,豆浆好喝。
讲完豆腐坊的故事,王三军幽默地说:“每当结束一天辛劳,就会想起家乡俚语‘人生三大苦,莫过打铁撑船磨豆腐。但是,每当想起游客们一张张真诚的笑脸,再多的辛苦也是值得的。”
作为卢氏豆腐坊的老板,王三军从心眼里感激那些不知名的回头客、感激每一位在“平安驿”遇见的客人,一张张真诚的笑脸是经营者前行路上最大的力量。
具有百年历史的手工卢氏豆制品,迈着坚定的步伐,不远千里从陕西来到“平安驿”落地生根。衷心祝愿平安驿卢氏豆腐坊枝繁叶茂,让更多的游人尝到舌尖上的美味。
2019年4月21日,笔者与“平安驿”高扬主任、郭权武经理一同前往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乡硝水泉村探访一幢古民居。
硝水泉村在距离海东市平安区不足30公里的洪水泉山梁上,原有168户人家,468户籍人口,如今,只有12户人家,不到30人居住,大部分都进城居住了;2013年8月28日,洪水泉乡硝水泉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七部门公布第三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将为农村地区注入新的经济活力,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平安驿有一座院子,院子内的正脊五岭大房特别引人注目,这面大房是从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乡硝水泉村唐生辉家按1:1比例复制过来的。
据传说,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乡以前是一片原始森林,绿树成荫,有禽兽出没,如今有些村民还依稀想象出当时的美景,例如北(柏)岭村(据说该地方当时盛产柏树)、拉树岭村等,说明几千年前这里确实是一片原始森林;硝水泉村也在其中,后因沧桑巨变,成了沟壑纵横、坡秃山光的干旱地区,特别是人口的急剧增多、牧业的过度发展,导致森林被砍伐殆尽。硝水泉村属于典型的浅脑山地区地形地貌,地处湟水以南的黄土丘陵区,土壤以黄土为主,地势北低南高。硝水泉村周边的耕地呈阶梯状分布,地理结构“三沟四梁十面坡”,所谓“三沟四梁十面坡”是指硝水泉村境内存在众多的小山峰,三条大沟间隐藏着十几眼泉水,水流最大的就是位于上泉沟的硝水泉,这些泉汇集成一条条天然的水沟;因此,村里有“一泉成河”的说法。沟梁之间两面坡,于是,硝水泉村的“三沟四梁十面坡”就叫开了。
硝水泉村虽然处于深山大沟,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日,对硝水泉村的村民们来说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这一天一场以山神庙为中心的庙会在这里举行,平常外出务工的人们都会赶回家乡参加庙会。追溯硝水泉的五月十三庙会,自旧社会以来就是硝水泉村的传统庙会。有人说这一天是纪念关公关老爷诞辰的日子,也有人说是关公单刀赴会磨刀的日子。五月十三日,农事稍歇,绿色慢慢爬上硝水泉村,人们怀着无限希望,走向田野浪庙会。
汽车从兰西高速公路柳湾口驶出,沿109国道向西约行2公里,向左一拐,驶向洪水泉乡硝水泉村。我们一行沿着S型的盘山公路慢慢前行,在山顶放眼望去,河湟谷地一片春意盎然,高铁新区一栋栋大楼耸立大地,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建设成为美丽的河湟小镇。汽车约行30分钟,一个古色古香的村庄出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硝水泉村。
热情好客的村民唐生辉、刘生梅夫妇接待了我们一行,据现年57岁的唐生辉介绍,唐姓人家是硝水泉村的“土著”居民,他家的庄廓打于中华民国21年,分里外院,外院是车院,占地1.1亩,庄廓根基厚度1.7米(5尺),高约6米,庄廓土墙村民们称“穿皮袄”,是村里独一无二的一副庄廓;庄廓内正脊五岭大房是太爷爷唐柯和太奶奶修建的。正脊五岭大房在当时的年代是富裕人家才能建造的,所谓正脊指的是河湟民居建筑里通常讲的一流水房檐,青海多风沙,少雨季,气候干燥,所以建造民居多是一流水正脊顶。正脊顶工艺相对简单,房屋内部采光均匀。岭,房屋建造時横放在梁上,民居建造中梁的长度多数为3米左右,梁的长度决定了房屋纵深,岭在梁上,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固房屋上层的稳定性。一般人家的房屋大多为正脊三岭,以中间对称结构居多。中间是供奉先祖或插花供佛的中堂,中堂摆乾桌,花瓶、香案等,两旁房屋分别叫大头儿、小头儿,大头儿一般是家里长辈的起居室,小头儿是孩子们的起居室兼库房。
唐生辉告诉我们,他家至今保留着一块刻有“节辉彤史”四个大字的贞洁烈女牌匾。解放前,人们生活贫困,侄子将此牌匾做案板用,2007年,唐生辉从侄子手里要回此匾,请木匠将牌匾镶嵌起来,并用金粉将“节辉彤史”四个字进行了修饰,然后,供放于堂屋面柜上。笔者仔细端详,右侧刻有“提学司司提学司命给奖,唐母蔡老孺人六旬晋四告节荣寿”,左侧刻有“五品衔岁进士侯銓县丞姻第雨楼张丞春拜书,中华民国三年孟春上檊榖旦”。从依稀可见的落款可以得知,该匾额为民国3年时期,当地政府赐予的。
唐生辉介绍,贞洁烈女是他的太奶奶,育有三男二女。清末时期,村中发生战乱,太爷爷唐柯因胆小怕事不敢出门,最终被歹人所杀。太爷爷死后,家人多次劝说太奶奶改嫁,但太奶奶却一心想着儿女,始终未曾改嫁,还独自将5个儿女抚养长大,受到的艰辛也是常人所无法承受的。太奶奶的事迹被当时政府得知后,遂赐匾额,赞赏其名节。
2018年8月,“平安驿”赴陕西礼泉县袁家村招商。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石滩镇杨铁村在挂面经济为主导的模式推动下,几乎是家家会做挂面,户户有作坊。礼泉县石滩镇杨铁村挂面作坊经营主要依靠口碑相传,以家庭为单位,这种经营模式造就了许多手工挂面技师。在陕西袁家村有一家老字号挂面作坊,作坊老板是一对中年夫妇,男的名叫巨建锋,女的叫董可妮,与平安驿协商后签署合作协议,于十月入驻“平安驿”。
据挂面坊经营户董可妮介绍:1991年与丈夫巨建锋结婚时,听丈夫的爷爷讲,他家祖祖辈辈是做挂面的,由于历史原因,在巨建锋这一辈断档了,老人家十分不舍挂面情结;董可妮心疼老人的挂面情结,于是,拜师学起了做挂面。当她掌握做挂面的一技之长后,开始做师傅收徒弟开挂面坊,巨建锋成了妻子董可妮的亲传弟子。
“平安驿”挂面坊使用的原材料是陕西省咸阳市出产的冬小麦,磨坊加工成面粉,配给挂面坊,河湟地区种植的小麦是春小麦,面筋度低于陕西省出产的冬小麦,只有冬小麦做的挂面才具有延展性和均匀度。
手工挂面制作工艺比较简单,盐水和面,反复揉搓,但非常耗时。制作挂面首选要打面,打面一般采用搅拌机打面,打面完成后是包面,包面完全依靠挂面技师的技艺,要将打好的面一次包裹,直至完全揉成一个没有缝隙的面团;包面后一道工序就是割大条,割大条是把面团平铺在面板上,均匀分割成若干份面剂子。割大条后的一道工序叫搓大条,搓大条就是用手掌把分好的面剂子均匀揉搓成条,接下来搓小条,面剂子越来越细,然后是上棍子,上完棍子,需要将面放入槽子里醒面,一般醒面时间在一小时左右,根据季节温度来调节,醒好面后就是开窗开面,开窗开面后再次将面放入槽子进行二次醒面,二次醒面时间和一次醒面时间一样根据温度掌握;数小时醒面后,出面,出面也就是挂面。挂面,晾晒,收面到裁面打包,整个挂面工艺流程结束。
董可妮和丈夫在“平安驿”经营的挂面坊有员工两名,平均每天生产挂面100斤左右,每斤销售价9元,挂面坊日均收入约3000元。
不僅出售成品挂面,还出售“一口香”汤面。据董可妮介绍,“一口香”汤面是陕西人婚丧嫁娶或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吃食,在当地俗称“口水面”,适中的汤头配上韭菜花、鸡蛋,就能吃出生活的滋味。“一口香”每碗6元,平均每天卖出300碗左右,如遇节假日,每天能卖800碗左右。如今,它已经成为“平安驿”的招牌早餐,经常有客人一大早前来排队等候,已成为“平安驿”一道美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