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无缝对接

2020-03-07 05:21吴渝
教育与职业(上) 2020年2期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产教融合高职教育

[摘要]产教融合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具体形式,是高职教育在办学历程中形成的必然产物,也是体现其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的主要途径。我国欠发达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单一,产能低下,对人才资源的需求也比较单一。因此,这些地区高职教育的综合环境比较封闭,其产教融合的情况受到很大限制,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弱化了高职教育服务功能。对此,有必要从地方政府的行政能力和产业特点出发,明确产教融合中主体的层次性和主要职责,界定这些主体在职业教育方面的任务和发挥的作用,加强无缝对接的机制研究,构建发展共同体机制、多元化的资源配置机制、有效的监督与评价机制、联动机制,对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进行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产教融合;无缝对接;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

[作者简介]吴渝(1969- ),女,安徽歙县人,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广东  罗定  5272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广东省科技厅产学研合作项目“榃滨镇肉桂特色产业升级示范区建设”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B090923016)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03-0058-06

一、前言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表现方式是多样化的。产教融合是这一结合的具体表现,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高职教育与社会发展契合点是高职教育与不断升级的地方产业相适应,满足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人力、技术资源需求,突出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

马克思指出:“教育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①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全面育人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与现实社会发展的互动过程,产教融合是实现育全人的主要途径。列宁说:“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产教融合已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模式,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本途径,成为乡村振兴事业的主要力量。高职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教育的社会性和服务性,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结构的一部分,教育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为地方服务的本质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之一。高职教育发展的时代需求和紧迫性,特别是地处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在地区经济环境薄弱的前景下建立产教融合的途径值得思考。

二、产教融合的内涵

产教融合是教育全过程与生产实际、生产实践的结合,是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技术研发等方面互相支持的长期过程,产教融合不是单纯的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的关系,还包括教育与企业生产技术成果的研究与转化。产教融合是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师资培养、制度管理等全过程都与生产劳动、生产实践、生产实际情况相结合,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必经之路。产教融合是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教师等相互合作,提高社会共同发展的愿景。

我国有不少学者从不同层面对“产教融合”进行了学术研究,主要分为宏观战略研究和微观战术研究。宏观战略研究的文献较多,通常以综述性文章或站在国家层面探索顶层设计或跨国比较研究。如祁占勇、王羽菲等梳理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变迁与展望,提出“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道路”③。杨善江指出,“产教融合是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④。和震认为,“需要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高度,开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的顶层设计”⑤。刘立新以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为例指出,“德国在推进产教融合中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依法推进,确保产教融合机制的权威性;二是明确具体,确保产教融合机制的可操作性;三是系统设计,确保产教融合机制的有效性”⑥。微观战术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不同研究场域背景下的产教融合的应用机制。产教融合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和学校、政府的深度联系,也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的持续发展根源。从场域角度促进产教融合是本文思考点。

三、欠发达地区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欠发达地区受地域、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等限制,在资金投入、产业规模、人才储备等方面比较乏力,而所处的地方高职院校既要实现内涵高质量发展,又要体现服务职能,也就出现地方区域性发展与教育供给侧的矛盾,使产与学、产与研的关系较为疏散,影响产教融合功能和目的实现。

(一)地方区域性发展局限与学校发展的不融合

欠发达地区发展区域产业集群的局限,产教融合深度难以形成。第一,欠发达地区由于地处偏远,离中心城市较远,经济落后,基础比较薄弱,主要以农业经济发展为基础,传统产业(肉桂、竹制品)、代加工(电子、服装)企业总比大,企业规模不大,产业链条短、小、窄,产品单一,特色不明显。第二,企业类型大多是小型企业,人才缺乏,企业科技人员配备不足,一般在5人左右,学历大多数在大专以下。第三,企业、行业标准不多,企業核心技术含金量不高,大多是实用专利,发明专利少,高新技术研发能力薄弱,企业只满足于现有产品生产,开发和拓展市场能力不强。第四,行业企业间缺少合作,各自发展,竞争激烈,抗市场风险弱。欠发达地区在人才、技术、土地、资金等方面的缺乏尤为突出,学校发展规划在促进地方区域性发展的设计和具体实施过程方面比较薄弱。地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设置倾向于发达地区的发展方向,如何通过产教融合深度实现乡村振兴更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3.科研机构的指引——搭建地方、学校融合平台。作为产教融合的深度主体,科研机构包括独立和非独立两类,也包括院校的科研机构和地方政府的科技局、科协等部门,主要负责欠发达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领域内的科学研究,为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科技服务。其具体职责如下:第一,定位好自身在高职教育产教对接中的位置,从而明确其战略目标。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科研机构必须依据地方政府的宏伟蓝图,为高职教育的发展、企事业单位的均衡发展提供先进而科学的技术支持和服务。第二,确定科研机构的研究内容。不同性质的科研机构应有其针对性的研究内容,如高职院校内部的科研机构一般围绕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展开,某企业内部的科研院所一般是以產品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创新为核心,而独立的欠发达地区科研机构会以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展开调查和研究。第三,制定和完善科研机构的管理制度。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科研机构必须单独建立与职业教育发展相关的管理制度,如独立的教育项目经费管理、教育项目成果验收和鉴定等,打通科技服务绿色通道,实现科学研究、科技服务的紧密衔接。第四,与当地科技局建立互动机制,以科技特派员的方式入驻企业,形成产教融合的稳定关系,解决企业的发展需求和技术支持,提高教师的服务意识,结合专业特点形成具有定点扶持功能的科技团队。

4.企事业单位的积极配合——落实融合工作。企事业单位是产教融合的宽度主体,直接影响到对接的深度和广度,也反映融合的实际效果。欠发达地区企业能充分体现地方产业性质,科技含量不高,多数属于粗加工产业,所以在产教融合过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增强科技发展的动力。科技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企业可以依托学校科技人才资源,做好合作规划,包括某项技术或工序创新技术的指导、员工与学校师生角色或岗位互换、员工的学历教育等,以开发科技创新意识。第二,依托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等部委的科技发展项目,管理方制定和完善有关项目实施的各项管理制度,尤其是激励和惩罚制度,同时鼓励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定点定时开展工作。第三,建立创新性的评价制度,该评价制度主要是针对“新员工”,以及创新技术或工序带来的收益评估。

(三)地方与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无缝对接的机制建设

1.构建利益共同体的激励与补偿机制。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利益共同体包括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从物质层面上,使欠发达地区企事业单位的厂房、车间、设备等成为职业教育的教学场所和实训设备,将他们的工作任务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使职业教育资源成为企事业单位的创新资源,成为他们对外发展的良好平台。从精神层面上,要让职业学校的学生既能获得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通过实践来锻炼自己的意志、丰富相关工作经验;企事业单位需要通过与职业学校的合作来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使得员工的专业技能得到提炼和创新。从制度层面上,地方政府通过产教融合,要提供促进地方均衡发展的公共服务机制,该机制能提升服务平台的覆盖率,及时而准确地把握新信息。

2.构建多元化的资源配置机制。从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产教融合可以采取校中厂、委托培养、校企合作、职教集团等形式,进行有效的资源融合配置。这些资源配置方式的建立主要依据当下欠发达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和国家职业教育相关政策以及职业学校自身的校情,在利益均衡分析的基础上,找到合适的产教融合形式。在多元化合作形式下,首先要明确参与主体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并且将具体的管理权利与其责任相对应和统一;其次各方主体应定位好在具体合作中的角色,以确定好主持方、配合方、监督方和宏观调控方;最后将这种合作以正式合约和文件的形式呈现,并与各方的绩效指标相结合。

3.构建有效的监督与评价机制。由于学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组织的管理体制不同,因此他们参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评价机制也不同。其中,评价主体可以让这些组织相互承担,所不同的是评价指标与权重。比如,职业学校应将学生专业表现、职业素养、创新能力,教师的学术水平、专业能力等作为评价指标;企事业单位应将服务对象满意度的提高、产品或服务的创新度、学生专业实践中的表现作为评价指标;政府、科研机构等应将组织能力、政策的落实、就业率等作为评价指标。同时,在这个产教融合联盟中,还应建立监督机制,即使不同主体成为相互牵制、相互合作的共同体。

4.构建协调联动机制。所谓协调联动机制,实质上是建立维持大联盟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首先,职业院校要主动响应国家的教育改革政策,积极与企事业单位结成联盟,形成理事会、董事会等组织结构。其次,在联盟组织的基础上,成立各类项目管理小组,制定产教融合的项目管理制度。最后,借助项目平台,定期召开例会,以便完善管理制度、修订项目计划、解决矛盾冲突、探讨共同发展等。

五、小结

高等职业教育是体现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综合实力的体现。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产教融合是体现其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国内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然而,这些研究成果并不是万能的。欠发达地区因其产业结构不合理、人们思想观念守旧、历史变迁等因素,影响了经济发展速度,形成了单一的人才需求市场,以致影响了地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限制了其为地方服务的功能。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短板比较多,所以一定要明确各类主体的职责和任务,增强地方政府的宏观控制力度,这是欠发达地区产教融合的关键。作为产教融合的中心主体,地方高职院校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增强其办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宽度发展。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229.

② 列宁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6.

③祁占勇,王羽菲.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变迁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 2018,297(5):44.

④杨善江.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4(33).

⑤和震.建立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 推动产教融合制度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39.

⑥ 刘立新.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30):18.

猜你喜欢
欠发达地区产教融合高职教育
“营改增”试点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影响分析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