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日玲
贵港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西 贵港 537100
为探讨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院内时间延误的有效方法,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实行“一站式”服务,并评估了常规诊疗、护理与“一站式”诊疗、护理服务的效果差异,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我院从2019年4月1日开始启动卒中中心,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3月常规护理模式下收治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48例为对照组,另外选择启动卒中中心后即2019年4月至2019年9月收治实行“一站式”诊疗、护理服务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8例为实验组。对照组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49-78岁,均数(58.48±6.72)岁,实验组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48-77岁,均数(58.62±6.51)岁,两组基础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患者经CT、MRI确诊,符合静脉溶栓治疗指征,已经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诊疗和护理,按照急诊就诊、挂号、看诊、缴费、检查、抢救溶栓的流程进行治疗。实验组则采用“一站式”诊疗、护理模式进行救治,主要内容包括:(1)转变就诊模式,对就诊患者进行FAST快速评估、分诊,发病6小时内疑似脑卒中患者马上进入绿色通道,施行先诊疗后付费、卒中优先政策。(2)制定时间节点监控表,对入院、采血、血糖、CT扫描、静脉溶栓时间节点进行监控与分析,每月召开质控例会,针对延误的时间节点进行优化[1]。(3)打破科间壁垒,实行医务科、质控科、护理部、急诊科、神经内外科、放射科、检验科多学科合作,为脑梗死患者的抢救保驾护航[2]。(4)加强脑卒中救治知识培训,并对溶栓过程的进行模拟训练。达到提高医生对卒中患者的救治能力,提高护士对卒中患者的识别和救治配合能力。
纳入标准:①头颅CT显示无出血;②患者发病<4.5小时;③患者及家属签署静脉溶栓知情同意书。
1.3 观察指标 评估各节点时间,包括入院—分诊时间、入院—CT扫描时间、入院—静脉溶栓时间。对比护理满意度,以我院自制满意度量表评价,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三个等级。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1.0处理,设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急救各节点时间 实验组急救各时间节点均短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满意度 实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急救各节点时间对比(Mean±SD, min)
表2 两组满意度对比[n(%)]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时间与治疗的效果存在密切的联系,如果溶栓时间延误很容易导致致残率与致死率的升高,也可能错过溶栓治疗的时间窗。而据临床研究,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院内时间延误的问题普遍存在,为此可从急救流程的优化入手进行干预,提高静脉溶栓效率[3]。而本次采取的“一站式”服务中,通过加强培训,实现FAST快速预检,可以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检出率,避免病情的延误[4]。而通过优化流程,采用卒中优先、先诊疗后付费的模式,可以有效减少在前期检查中所花费的时间。加强多学科协同合作,可打破科间壁垒,集中医院的优势资源,可以有效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时间。时间就是大脑,缩短静脉溶栓时间可以大大提高治疗效果,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综上所述,“一站式”服务能够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院内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