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龙竹发笋和退笋规律及秆高生长特性研究

2020-03-07 03:57张国学辉朝茂孙茂盛刘蔚漪
世界竹藤通讯 2020年1期
关键词:规律生长

张国学 辉朝茂 石 明 孙茂盛 刘蔚漪

(西南林业大学 昆明 650224)

甜龙竹(Dendrocalamusbrandisii)秆高15~20 m,直径10~15 cm,主产滇西至滇南地区,是竹亚科牡竹属大型丛生竹种和传统的特优笋用竹种,也是优良材用竹种,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1-4]。本文对其发笋和退笋规律及秆高生长特性进行系统研究,旨在为甜龙竹高效培育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1 试验地点

研究地点位于新平县城古城、芒市三台山、龙陵县、沧源县勐甘、昌宁县勐统等地,海拔910~1 500 m,年均温14.9~19.5 ℃,年降水量973~2 100 mm,日照时数1 877~2 434 h,相对湿度74%~84%,主要土壤以红壤、砖红壤和赤红壤为主,土层一般深厚、肥力较高。试验地造林前,大部分为宜林荒山,周围有零星农田。

2 试验方法

试验观测的竹林为4~6年生甜龙竹竹林,设置具有代表性、不同密度水平和不同立地条件并便于观测研究的试验竹丛,分别编号和标记,共设置108丛试验竹丛。在雨季到来初期(6月上旬),专人进行定期和定点观测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发笋、高生长、退笋及其时间以及其他生长观测数据[5]。以实测数据为基础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其发笋历期、发笋和退笋规律及其高生长特性。

3 结果与分析

3.1 秆基芽目发育规律

甜龙竹的地下茎为合轴丛生型,由粗大的秆基、细长的秆柄和发达的须根组成,并通过秆柄与母竹相连。秆基上排列的芽目一般有4~10对,交互排列,近对生,最下一对的芽目称“头目”、依次往上称“二目”、“三目”……最上一对称“尾目”。秆基长8~26 cm,粗4.3~16.8 cm。竹蔸结构由主秆的秆基经逐代分生连成第1代、第2代……。秆基、秆柄、根系组成强大的地下茎根系统[6-7]。

表1是移苗种植后4年的地下茎系统结构情况。由表1可见,甜龙竹芽目萌发率以秆基下部1~4目为多,一般近地面上部的5~8目不萌发而隐退,或者即使发笋也因营养不良而成退笋。秆基的长度有逐代增加的趋势,每代平均增加6.0 cm,第4代较第1代增加18 cm;秆基平均粗8.8 cm,最粗的可达16.8 cm。粗壮的秆基上根系发达,芽目健壮,如促进茎根系统生长,能促进秆基上芽目多萌发成笋,获得较高的笋产量。

表1 甜龙竹地下茎根篼系统芽目发育情况

3.2 芽目萌发顺序规律

观测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随着秆龄和芽目部位不同,芽目萌发的顺序、成笋率及出土竹笋的笋体大小等都有较大的差异。通过调查试验地中20丛各秆龄、各目的40对芽目的发笋情况,观测各秆龄母竹、芽目部位的发笋顺序(表2)可见:甜龙竹Ⅰ~Ⅱ年生秆的发笋量较大;Ⅲ年生秆基本不发笋,即使发笋,笋体也小,多为退笋;Ⅳ年生秆不发笋。因此,Ⅲ年生、Ⅳ年生秆和病弱竹是笋用竹林经营过程中主要间伐对象。从目次上,头目的发笋率较高,笋体大而粗状,出笋期较早;3目的笋体小,发笋率较低;4目则很少发笋;2目介于1目与3目之间。

表2 甜龙竹各秆龄的芽目发笋顺序

3.3 发笋规律

3.3.1 综合发笋规律分析

1)根据观测结果,甜龙竹一般于6月下旬进入发笋期,6月下旬至10月下旬发笋历期120 d左右。发笋的时间、顺序、大小、成竹率等,因地理分布、气候因素、不同年份或立地条件不同都会有所差异。

2)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发笋初期,发笋92个,平均地径10.81 cm,平均笋质量4.76 kg。此期笋体较大、退笋较少、成竹率较高,发笋量占全年发笋量的21.4%。

3)7月中旬至8月下旬进入发笋盛期,发笋270个,平均地径11.50 cm,平均笋质量4.98 kg。此期笋体也较为粗壮、退笋增多,发笋量占全年发笋量的62.9%;

4)9月上旬至10月下旬发笋逐步结束进入发笋末期,发笋较少,发笋67个,平均地径9.80 cm,平均笋质量4.52 kg。笋体相对较小、退笋较多、成竹率极低,发笋量占全年发笋量的15.6%。

3.3.2 不同秆龄的发笋规律

1)Ⅰ年生秆始笋期早,终期也早,9月10日停止发笋;Ⅱ年生秆始笋期较Ⅰ年生秆稍迟,而终期也相对较迟,9月底停止发笋。Ⅲ年生秆始笋期迟而终期早,均为零星发笋。Ⅲ年生以上老秆则不再发笋。

2)Ⅰ年生和Ⅱ年生秆发笋数量在初期逐步增加,随后快速增加(7月9日开始),接着达到发笋高峰(7月30日至8月20日),在此之后就快速下降基本呈随着时间变化的单峰曲线形式。

3)比较不同秆龄竹的发笋量,在发笋初期和盛期,Ⅰ年生秆>Ⅱ年生秆>Ⅲ年生秆;在发笋末期,则Ⅰ年生秆<Ⅱ年生秆,但此期内Ⅱ年生秆也仅为零星发笋。

3.4 秆高生长及物候

甜龙竹属大型丛生竹类,秆高15~20 m,直径10~15 cm,节间长34~43 cm。分别选择发笋初期、盛期、末期所发笋各5株,每周进行1次测高,观察其高生长变化规律。以发笋初期的5株笋竹的高生长为例进行分析,其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甜龙竹初期所发笋的秆高生长分为3个阶段。8月8日之前即出笋后23 d左右为上升期,增长较缓慢,增量平均为29.3 cm/周,每天平均增高3.83 cm。8月8日到10月4日即出笋后的第23 d到第56 d左右则为生长高峰期,秆高生长迅速,增量平均为97.95 cm/周,每天平均增高23.75 cm,秆高生长时间为80 d左右。10月4日之后进入生长末期,增长速度下降,增量平均为31.93 cm/周,到11月8日秆高生长基本停止,秆高生长时间为90 d左右。从秆高生长周期来看,初期笋比盛期笋长约10 d,而末期笋生长较为缓慢,有的可一直延续到次年生长季节才逐步停止。

表3 甜龙竹秆高生长统计

甜龙竹物候期的出现时间、长短随温度的变化而有较大的差异。一般6—11月为出笋及幼竹生长期,出笋约40 d秆箨开始开放并逐渐脱落,到11月下旬温度较高的地方竹秆下部便有小枝抽出,出现细小叶片,基本到12月中旬秆中下部秆箨已脱落完,以笋竹过冬,次年2月初开始萌动,陆续抽枝长叶。其总体物候生长模式如图2。

图2 甜龙竹物候生长模式图

3.5 秆龄识别

准确判断竹秆的年龄并结合各秆龄芽目发笋率及发笋顺序,以此为依据对竹林的秆龄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是甜龙竹林高效培育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对于Ⅲ年生以上竹秆,要准确判定秆龄比较困难,但依据竹秆的某些明显的年龄特征,如颜色、秆箨、侧枝及叶片等,对Ⅲ年生及以下秆龄进行较准确地判断还是可行的。现将甜龙竹各年龄竹秆的特征列举于表4。

3.6 退笋规律

3.6.1 退笋历期规律

观测样地从7月初开始零星退笋,7月中旬开始出现连续退笋并呈增加趋势,8月中旬达到高峰期后直线下降。9月初开始,退笋逐步结束。到9月10日以后,所发的新笋基本全部成为退笋。退笋历期比发笋历期推后1周左右,退笋高峰期比发笋高峰期晚1~2周。

3.6.2 退笋量变化规律

退笋的原因是由于生长季发笋量大,竹丛系统营养供应分散,一部分新笋缺乏竞争力而得不到足够的养分供应(比如长势较弱的竹笋或者萌生位置不好的新笋)。退笋量变化周期比发笋量周期推后1周左右,并随着发笋量的变化而变化。

3.6.3 不同秆龄竹退笋规律

1)观测结果表明,Ⅰ年生秆的退笋仅发生在7月中旬至9月初之间,早期笋和晚期笋均无退笋。Ⅱ~Ⅲ年生秆在整个笋期内都会发生退笋。

2)退笋数量随时间变化:Ⅰ~Ⅱ年生秆所发笋的退笋发生在8月13日至8月20日之间,呈单峰变化;与发笋量变化规律相似,Ⅲ年生秆退笋量随时间变化不大。

3)Ⅲ年生秆退笋量远小于Ⅰ~Ⅱ年生秆退笋量。退笋量总的趋势是Ⅰ年生秆>Ⅱ年生秆>Ⅲ年生秆,但Ⅱ年生秆在7月30日至8月6日,退笋量为Ⅱ年生秆>Ⅰ年生秆,是因为此时Ⅱ年生秆发笋量会出现一个小的峰值。

3.6.4 退笋率变化规律

不同秆龄竹退笋率变化规律是:Ⅰ~Ⅱ年生秆退笋率基本都呈单调增加的趋势;Ⅲ年生秆退笋率在整个发笋期内变化较大,初期为50%,中期较低,末期达到100%,远高于同期Ⅰ~Ⅱ年生秆退笋率;Ⅱ~Ⅲ年生秆退笋率在发笋末期为100%,Ⅰ年生秆退笋率也接近100%。。

4 小结

甜龙竹发笋历期较长,为120d左右,发笋盛期主要集中于7月下旬到8月中旬。初期所发笋笋体较大,退笋少,成竹率高;盛期竹发笋笋体粗状,退笋增多,末期所发笋笋体较小,且退笋多、成竹率降低。甜龙竹Ⅰ、Ⅱ年生秆的发笋量较大,Ⅲ年生秆基本不发笋,Ⅳ年生秆不发笋。初、盛期所发笋能成竹的需90d左右便完成高生长。采收和留养是竹林结构控制的主要内容,也是笋用竹林经营的关键技术。根据发笋和退笋规律,竹笋采收和留养的措施应该注意采收初期和末期笋,适当留养盛期健康笋,间伐Ⅲ、Ⅳ年生秆和病弱竹。

猜你喜欢
规律生长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发现规律
碗莲生长记
自由生长的家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观察比较 寻找规律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野蛮生长
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