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务实”评价模式下的古代官名英译研究

2020-03-06 11:30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官职典籍求真

席 琳 王 春

(大连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古代官职名称是我国典籍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随着典籍外译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古代官职文化也得以对外传播。《史记》中出现了大量古代官职名称,对其进行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史记》由我国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位列“二十四史”之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及艺术等诸多方面的成就,张大可赞其为“一部体大思精的历史著作,同时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传记著作”[1]。《史记》承载了绚烂多彩的中华文明,是海外学者开展汉学研究的重要典籍资源。美国汉学家倪豪士(William H. Nienhauser,1943—)领衔的《史记》全译项目备受瞩目,其译本主要面向专家学者,厚重的学术性特征使其更具研究价值。本文选取《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出现的官名,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以下简称“杨译本”[2])为参照,与倪豪士译本(以下简称“倪译本”[3])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官名英译的有效方法和影响因素,以期为其他典籍中官职术语的翻译提供借鉴。

一、古代官名英译研究概述

中国古代官名种类繁多,且与西方官职文化不同,因而官名翻译是典籍英译中的难点之一,而其特有的文化底蕴也使其成为典籍英译中的重点。笔者以“官职”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的“外国语言文字”类别中进行检索,共得到31篇文献,经过筛选后,共获得21篇与古代官名英译相关的有效文献。从相关文献的数量来看,目前我国关于古代官名英译的研究尚不够充分。

其中,吴芳、张龙宽[4]对古代官职的英译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指出了古代官职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省译、误译及意义模糊等,在剖析了导致官职英译错位的原因后,提出了对应法和解释法是官职翻译的重要方法,前者利于文化传播,后者的应用范围较广。该研究虽对中国古代官职英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分析,但仅从译者目的及其本身非语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译者对官职英译的影响尚且不够充分。郭晓辉[5]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角度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儒林外史》译本进行了研究,并指出语义翻译是保留源语官职文化的主要方法,译者辩证地使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利于中国典籍的译介传播。译者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如何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中力求平衡,既保留源语文化又能满足西方读者需求,是当今中国典籍外译研究者应当关注的重点之一。译者是翻译活动中的行为主体,对译者进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有效的翻译模式。卢冰[6]以《红楼梦》中的官职英译为例,在生态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探讨了译者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方面追求最佳翻译所作出的适应与选择,从而揭示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地位。王林海、史玉妹和刘磊[7]将中国古代官名与英国古代官名作比,基于原型理论及功能对等理论,提出了原型对等的理念,并运用到了《东周列国志》的官名翻译实践中。此外,其建立的《东周列国志》官名汉英语料库对其他典籍英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也有学者专门对《史记》中的官名英译进行研究。其中,李秀英[8]利用平行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发表了一篇关于典籍术语英译的博士论文,该文通过对不同典籍的对比,详细分析了典籍术语英译多元对应现象的成因。李娜[9]对《史记》中的汉代官职英译进行了研究,提出杨宪益夫妇译本的可读性比倪豪士译本更高,倪豪士译本更具古典性与学术性等。

综上,目前国内的古代官名英译研究数量有限,且已有研究多为对古代官名翻译方法的探索,译本之间的对比研究寥寥无几。本文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对《淮阴侯列传》中的官名英译进行研究,以期从新的角度对倪豪士译本作出客观探讨,并结合翻译内与翻译外两个视域分析其翻译策略及译本特点的成因。

二、“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

“译者行为批评”是我国周领顺教授提出的重要理论,张德福认为,该理论“不仅有利于国际译学界了解和熟悉译者行为批评思想,而且有助于发出译界‘中国学派’的声音,提升中国学者在国际译学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10](P112)。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作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的核心部分,既可用于评价译者行为,又可用于译文质量的评价。“‘求真’是指译者为实现务实于读者/社会的目标而全部或部分求取原文语言所负载意义真相的行为;‘务实’是指译者在对原文语言所负载的意义全部或部分求真的基础上为满足务实性需要所采取的态度和方法。”[11](P76-77)二者位于连续统的两个端点,中间处于渐变的状态,译者对原文求真,译文则向原文靠拢,译者追求务实,译文则向社会靠拢,译者在“求真”与“务实”之间的追求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综合考量译者采用的不同翻译方法对译文求真度与务实度的影响,并探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三、古代官名英译对比分析

《史记·淮阴侯列传》是秦末汉初军事奇才韩信的传记,记载了韩信从流浪青年到投靠刘邦,最后又因战功显赫被刘邦猜忌、惨遭杀害的历史故事。《淮阴侯列传》中有许多关于战役的描写,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官职名称,通过阅读统计,该篇出现了10种官名,其原文及译文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淮阴侯列传》中官名英译对比

首先,从宏观上来看,倪译本多使用介词短语的结构,将官名皆作专有名词处理,采用首字母大写的方式来突出其特质,容易吸引读者对这类词语的注意,同时添加脚注对官名进行解释,可以使原文的信息表达得更加透彻。杨译本皆采用小写的方式,更容易使读者获得流畅的阅读感受。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倪译本的处理方式更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外译,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看,杨译本的可读性更高。

其次,从微观上来看,“亭长”为秦汉时的官名,主要担任防御的职责,现在相当于派出所所长。秦汉时乡村每隔十里设置一“亭”。相比杨译本来看,倪豪士将这一官名译为短语,从中更能体会“亭”字具有独立的文化意义,同时其在脚注中解释了亭长的职责为“in charge of public security and civil service”,体现了译者行为由“求真”向“务实”的转变。严格意义上来说,脚注已经超出了翻译的范围,属于译者的研究与创作,但作为一种对原文真实含义的补偿方式,其使原文含义更加明确,体现了译者求真于原文的努力,同时在此基础上,译者充分考虑了读者的感受,总体上务实度较高。

秦汉时期的“郎中”属于官名,相当于“宫廷侍卫”,杨译本将其译为“bodyguards”,有“保镖、警卫”之意,符合“侍卫”的意义。倪译本采用直译法将宫廷的含义也凸显出来,体现了对源语文化的极力保留,两者求真度不相上下。“连敖”为春秋时楚国的官名,主要负责接待宾客,此处指韩信未受刘邦重用职位较低。倪译本中的“marshal”一词虽然夸大了原意,但其利用综括号文内注释的方式作出了含义弥补,点明了“连敖”的主要职责,脚注中解释了“连敖”的由来,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可以“保证读者文内阅读的流畅性,文末注释对术语知识进行补充也能为专业读者(汉学家、中国科技史研究专家等)提供确切的信息”[12]。倪译本更侧重社会活动,即为西方专家学者提供中国传统文化信息,较为务实,杨译本基本传达了原文的含义,较为求真。

秦汉时期的“都尉”有很多种,此处的“治粟都尉”主要掌管生产军粮等事。虽然倪译本采用“直译+脚注”有利于保留源语文化,但相对来说,杨译本的“commissary”有“军粮供应”之意,更加求真于原文意义。“中尉”是负责执掌京师治安的官职名称,两译本皆保留了原文的信息。“丞相”分左右始于春秋时期的齐景公,“右丞相”为主相,立于皇帝右侧,“左丞相”为副相,立于皇帝左侧。倪译本采用了直译法,可突出左丞相位于皇帝左侧的含义,杨译本采用了意译法,“junior”一词点明了“左丞相”的级别,两译本各有长处。

“将”为古代武官的名称,“上将军”指行军作战过程中的主帅,“大将军”是将军的最高称号。两个译本对此均作出了区分,但形式不同。倪译本采用了“commander”和“general”两个词来表达“将”的含义,杨译本均使用“marshal”一词。中国古代官名繁多,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读者来说,词汇的复杂度越高,理解难度越大,但从源语文化译介的角度来看,倪译本的处理方式更为细腻,其翻译方法利于读者对源语的不同作出区分,从而获得更真实的阅读体验。“大夫”为“任官职者之称”,杨译本对其省略不译,忽略了对原文的求真,而倪译本的“Grand Master”则可以充分展现出为官者的地位,较为求真。表1选取的“守”是地方官名,两译本皆译为“governor”,此词有“地方长官”之意,与原文含义相近。

从以上分析来看,倪豪士对中国古代官名的翻译多采用介词短语的结构,主要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法、文内注释法和脚注,其翻译不仅仅力求对原文求真,同时更体现出许多务实的行为,如其脚注中除了对官名的解释,还包含对官名由来的介绍及其中蕴藏的故事,对西方的汉学专家来说是丰富的中国典籍研究资源。总体来说,与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相比,倪豪士译本的务实度较高。

四、倪译本英译策略探因

倪译本的官名英译主要采用“异化”策略,大量的注释使其呈现出厚重的学术性特征,主要源于以下三点:

第一,原文类型。《史记》作为一部经典全面的史书,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研究价值,同时还有丰富的文学价值,采用“异化”策略有利于保留源语文化。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性也需要大量的副文本进行解释。倪译本采用“厚译”的翻译方法,仅《淮阴侯列传》就有182条脚注,使译本呈现出与《史记》原著相似的史书特质,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也是对原文风格的一种“求真”行为。倪豪士译本对原文丰富的考证与研究为西方专家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

第二,翻译目标。译者的翻译目标对于其策略的选择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史记》译著第一卷的序言中,倪豪士指出其目标是“创作出忠实于原文,具有详细的注释,比较有文学性且前后连贯的译文”[13](P18)。在该目标的指导下,倪豪士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为求真于原文作出了最大努力。同时,倪豪士作为一名汉学家,其翻译实践与汉学研究相辅相成,为其翻译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目标读者。在《历史的机缘与承诺——美国著名汉学家倪豪士〈史记〉翻译专访》中,倪豪士提到其译本“并非为了普通读者,而是为了专家和学者翻译的”[14](P88)。在这样的目标读者定位下,倪译本对原文信息和译文措辞的处理方式极其严谨,更加注重对原文信息的考证等。翻译之余,倪豪士查阅并研读与《史记》具有互文关系的相关著作,同时在美国、法国、德国以及我国香港等地开设多个《史记》翻译工作坊,与知名的汉学专家研讨交流,对译文进行反复修改与统一,因而其译本呈现出与其他译本不同的学术性特征。

以上探讨分别从原作的类型、译者的翻译目标及对读者的定位三个角度归纳了影响倪译本特征的重要因素,其共同构筑了倪豪士“求真-务实”的翻译活动体系,成就了意义非凡的《史记》学术译本。

五、结语

中国典籍外译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探究有效的翻译模式和翻译方法是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路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代官名的翻译实践与研究依然任重道远。倪豪士的学术性译本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典范,体现了在中国典籍英译活动中翻译为主、研究为辅共同推动中国文化对外译介的模式。本研究在研究对象的数量方面尚有局限,应拓展研究对象范围,使中国古代官职英译研究更加全面客观。

猜你喜欢
官职典籍求真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传承家风 求真 求美——朱玺臻小朋友的绘画追求
张锦绣
阎生德
宰相这一官职怎么来的?
漂洋过海赴少林 一文不名求真功从少林洋弟子到一国外长
古代的任免升迁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