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明祥
(河南省商丘市睢县中医院风湿科 睢县476900)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常见疾病,其致病原因多与生活损伤、交通意外、工业损伤有关,骨折后会伴随疼痛、肿胀、活动障碍等情况,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不利于其日常工作与生活[1]。临床治疗多用夹板固定以避免骨折错位造成二次损伤,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可有效复位骨折并进行精准固定,对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有重要意义[2]。同时辅以中药外敷对缓解肿胀、疼痛等症状有积极作用,有助于缩短康复进程、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化瘀接骨散是治疗骨折的常用外敷中药,具有行气通络、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于加快恢复关节功能[3]。本研究旨在从治疗效果、疼痛程度和骨折部位肿胀程度等方面分析化瘀接骨散外敷联合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0 月~2018 年10 月收治的82 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 例。对照组男29 例,女12 例;年龄46~72 岁,平均年龄(59.08±4.52)岁;体质指数17.2~24.3 kg/m2,平均体质指数(20.84±1.28)kg/m2;闭合性骨折38 例,开放性骨折3 例;骨折至入院时间2~43 h,平均骨折至入院时间(22.14±8.24)h;骨折原因:重物挤压18 例,高空坠落15 例,交通意外8 例。观察组男28 例,女13例;年龄45~73 岁,平均年龄(59.17±4.24)岁;体质指数17.1~24.4 kg/m2,平均体质指数(20.75±1.06)kg/m2;闭合性骨折37 例,开放性骨折4 例;骨折至入院时间2~44 h,平均骨折至入院时间(22.23±8.05)h;骨折原因:重物挤压19 例,高空坠落13 例,交通意外9 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骨折性质、骨折至入院时间和骨折原因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经X 线检查确诊为桡骨远端骨折;无并发症;骨折至入院时间<48 h;患者及家属知情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病理性骨折;合并严重神经损伤;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有凝血障碍;对本研究药物过敏;生命体征不稳。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行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视患者骨折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手法复位;常规皮肤消毒,石膏固定;定期复查,观察记录愈合情况,并调整固定石膏时间(若出现瘙痒、皮疹且症状严重,停止石膏固定)。治疗5 周。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化瘀接骨散外敷。组方:自然铜247 g,白及108 g,儿茶108 g,全蝎90 g,骨碎补66 g,土鳖虫66 g,当归54 g,珍珠末54 g,血竭54 g,桃仁54 g,三七27 g,大黄27 g,红花18 g。于80℃下烘烤消毒约2 h,碾成细粉混匀,备用。手法复位后(视骨折程度决定是否行复位治疗)皮肤消毒,取适量化瘀接骨散并以开水调制成糊状,根据肿胀程度、骨折部位选取合适的纱布,药物平铺于纱布上,均匀覆盖患处,加夹板包扎固定。换药1 次/d,定期复查,根据愈合情况调整用药(若出现瘙痒、皮疹且症状严重者,停止用药)。治疗5 周。
1.4 观察指标 (1)治疗5 周后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症状积分包括X 线复查骨痂生长、肿胀情况、疼痛程度等,分为无(0 分)、轻(2 分)、中(4 分)和重(6分),分数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以疗效指数评估疗效。痊愈:疗效指数降低95%~100%;有效:疗效指数降低75%~94%;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痊愈、有效计入总有效。(2)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 周、5 周后疼痛程度,分值0~10 分,分为轻度疼痛(0~2 分)、中度疼痛(3~5分)、疼痛剧烈(6~8 分)和无法忍受疼痛(9~10 分),分值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高。(3)于治疗前和治疗1 周、5 周后分别测量两组骨折部位周径,骨折部位周径越小,表示肿胀程度越低。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高于对照组的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疼痛程度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周、5 周后,观察组的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1 周后 治疗5 周后观察组对照组41 41 tP 7.64±1.05 7.59±1.21 0.200 0.842 4.01±1.14 5.86±1.29 6.881<0.001 1.04±0.41 3.44±0.88 15.829<0.001
2.3 两组治疗前后骨折部位周径比较 治疗前,两组骨折部位周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周、5 周后,观察组骨折部位周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骨折部位周径比较(cm,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骨折部位周径比较(cm,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1 周后 治疗5 周后观察组对照组41 41 tP 39.28±2.45 39.67±2.34 0.737 0.463 35.17±2.09 38.14±2.29 6.134<0.001 26.54±1.88 31.57±2.04 11.610<0.001
骨折分为闭合性骨折与开放性骨折,临床骨折以闭合性的居多,治疗原则以精准复位并牢固固定为主,辅以功能锻炼,可促进骨折康复[4~5]。中医认为,骨折会使患处气血积滞、脉络阻塞,导致骨折处肿胀并产生炎症反应,而中药外敷可使药物透过皮肤直接作用于患处,舒气活血,疏通脉络,且可避免产生肠道反应,降低毒副作用[6~7]。化瘀接骨散是骨折临床治疗中常用的外敷中药,其中自然铜可接骨续筋、散瘀止痛;白及可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儿茶可收湿、敛疮、生肌;全蝎可通络止痛;土鳖虫可续筋骨、破瘀血;当归可补血和血;珍珠末可安神消翳;血竭可散瘀定痛、止血生肌;大黄、桃仁可行瘀血、破积滞;骨碎补可活血止血;三七可消肿定痛、止血散瘀;红花可活血通经、祛瘀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之功效。现代药理学表明,大黄有抗炎止血、改善微循环的作用;骨碎补可改善软骨细胞,促进骨伤愈合;血竭可增加凝血作用,改善血液流变学;自然铜可促进骨折愈合,加快骨痂生长[8]。因此,化瘀接骨散外敷联合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患者,可进一步缓解临床症状,有助于缩短康复进程。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高于对照组的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联合治疗疗效确切;治疗1 周、5 周后,观察组的疼痛程度评分、骨折部位周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化瘀接骨散应用于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减轻患处肿胀,改善临床症状。分析其原因在于,化瘀接骨散具有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可加快局部血液循环,使患处骨骼尽快塑形,对骨折部位骨胶原合成及钙盐沉积有积极作用,从而加快骨折愈合,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有助于缩短康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