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织补”理念对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开发研究

2020-03-06 11:44南京林业大学210000
大众文艺 2020年4期
关键词:津渡肌理空间

(南京林业大学 210000)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 “高速、粗放、外延扩张”的发展方式带来了对传统城市风貌与山水格局的破坏,一个个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逐渐演变为千篇一律的现代“钢铁丛林”。“织补城市”作为老城区更新行之有效的方法站在全局的角度,遵循整个城市的肌理特点、空间格局,留住旧城区居民的生活习惯、文化风尚。解决旧城区的功能问题、生态问题、安全问题,织补新城区与旧城区之间的人文价值、使用价值,实现老城区的复兴,使新旧城区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织补城市”不仅仅是对建筑、城市肌理、空间格局等物质文化的织补,更是对文化、生活方式等非物质文化的织补。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由破旧落后的居民区摇身一变为镇江对内对外最受欢迎的历史文化街区正是运用了“织补”这一理念。

一、西津渡概况

1.区位概况

西津渡位于镇江主城区的西南角,临近长江与瓜州隔江相望。这里是枕山、抱水、面屏的风水宝。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形成了天然的港湾。曾经的这里是商贾往来贸易的富贵之地,但由于岸线迁移,西津渡丧失了交通优势,成为了发展停滞的城市灰色地带。基地靠近金山公园,背靠云台山,与北固山、焦山沿长江形成一条风光带。

2.空间肌理

图1 西津渡俯瞰

西津渡作为传统住宅区,以里弄为单位,内部巷道分明,每个巷道都有独立的出入口、空间结构以及名称。住宅多为方形一至二层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结构。这一个个鳞次栉比的小方块以及乱中有序的巷道构成了西津渡老街区的空间肌理(图1)。

3.文化遗产

西津渡街区内分布着一个国家级、一个江苏省级以及四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镇江的文脉所在。英国领事馆、韶关石塔、五十三坡都是著名的历史景点,此外还有观音洞、云台阁、救生会等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图2)。西津渡街区如同活化石般的风貌,记录着镇江这座城市的津渡文化、宗教文化和民居文化。

图2 文化遗产

4.现状问题

由于城市的变迁发展,西津渡失去了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渐渐没落成为城市发展遗忘的空间。

(1)人居环境恶劣

由于“里”的传统居住形式所导致的高密度造成了低劣的生活条件和极其有限的绿地。作为一个完整的居住区应当有供居民享受的交流与休憩单位。更新应从人的角度出发,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

(2)街区功能混乱

该区域内,功能分区混乱。传统住宅、医院、工厂交错混杂在一起,破坏了社区的完整性,威胁社区的安全。

(3)肌理文脉危机

该区域内“天人合一“的民居文化、津渡文化、宗教文化一直被忽视,在时间中渐渐风化。区域内的物质非物质文化必须被重视并采取一定的策略保护起来。

老街区的存在是一座城市历史的记录和内在文化的展示,存在一种凝聚力与人性的温度。西津渡街区运用织补的手段着重于对老街空间尺度与内在文化的保护,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模糊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的分界线,激发西津渡街区在新时代的新活力。

二、基于城市织补的保护更新手法

1.空间肌理的保护

织补城市尊重原有的城市肌理,在此基础上完成对城市断层的缝合。通过建筑评分将街区内的建筑分为四类(表1),在此基础上再将街区分为两个保护区域。集中有高保护价值古建和典型住宅区的西津渡古街和小码头街划为A区,其余为B区(图3)。

表1:西津渡建筑评价分类及保护措施

图3 建筑评价分区

A区对历史场所进行完全保护,拆除乱搭滥建,对建筑外立面与内部结构进行修缮与加固,保留原始的空间尺度,保障西津渡街区原始风貌的留存。B区继承简化原有的空间结构,按照现实的要求重新设计,为西津渡街区注入活力。例如B区临长江路面,拆除了部分四类建筑,营造硬质广场,柔化了街区与城市之间的界限,吸引着人们缓缓由现代城市过渡到民国老街。

2.文化遗产的保护

织补城市保护藏在物质存在后的文化肌理,在此基础上完成对文化断层的缝合。对保存下来的建筑采取修“修旧如旧”的保护原则,保存其外立面与结构的完整性,保留文化遗产原真性,延长其使用寿命,找到建筑风貌保存与实用性的平衡点。例如镇江市博物馆,原为英国领事馆,其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文物,在新时代找到了新的“工作”,继续记录着历史;街区内的废弃厂房也找到了新工作,或成为餐厅或成为酒吧或成为书店,焕发新的活力。而如“旧生会”“观音洞”等进行修缮后成为了旅游的著名景点。

单一的物质文化保护会导致文化脉络的断裂。西津渡通过保留原住民,保留老街区的生活氛围,使人们获得“沉浸式体验”,延续民居文化。设置“西津文化展厅”“民俗馆”来具象化西津渡非物质文化。

3.人居环境的更新

继承和发展传统了“里”的空间单位。“里”的单位可以带给居民亲切感与归属感,同时也带来了高密度的人口与极其有限的绿地。西津渡改造中依据居民的意愿,迁出一部分居民,大大降低人口密度。A区保持街巷肌理的同时拆除乱搭滥建,修缮建筑外立面,改良建筑结构,提高整体风貌。利用街巷间的边角空地,建立小型绿地;利用三合院内院种植,营造“红杏出墙”的绿色延续空间;重用竖向绿色空间,墙体上多见攀爬绿色植物(图4)。B区拆除部分建筑后,利用空地建造广场、小游园。西津渡的更新还提供了一部分就业机会,下商上住的住宅模式,使西津渡成了居住、工作与休闲三位一体的社区单位。

图4 绿化策略

4.街区功能的更新

通过对西津渡内部功能的梳理与更新,保留了居住功能的同时引入了商业功能与旅游功能。

①居住功能:新的西津渡建立集居住、工作、休闲为一体的社区单位。沿着西津渡古街恢复商业步行街,设计下商上住的住宅模式,基地内的废弃厂房都改建为上住宅下作坊的多层建筑。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创造安全、健康、有尊严的生活。

②商业功能:新的西津渡沿长江路一代改建为民国时期建筑,经营书店、音乐餐吧、高级酒店等商业活动。当夜幕降临,灯光闪烁的西津渡成为镇江市民餐饮、娱乐的又一选项。

③旅游功能:西津渡古民居是镇江的缩影。这片古朴典雅独具特色的古街,是难得的“孤本”。集合文化、美食、民宿为一体成为游客来镇江不能错过的风景。与金山、西津渡、焦山、北固山这四颗珍珠,成为美丽的长江风景带。

“居住”“商业”“旅游”功能是互为依靠相辅相成的。“居住功能”的保留极大程度成全了西津渡民居文化的留存;“商业功能”的引进保障了游客的娱乐需要,同时给居民创造了可工可住的社区环境;“旅游功能”则保障了商业功能的活力。

三、结语

老城区中的传统街道作为城市的脉络,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同时也见证了城市的变革,是城市发展的摇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旧城区面临结构老化,功能趋于单一,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逐渐被时代淘汰。运用“织补”的视角,尊重城市肌理,延续记忆空间,提高生活质量,转变功能身份,将旧城区与新城区织补在一起,以微创手术的方法焕起旧城区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津渡肌理空间
醉美西津渡
《爱情神话》台词点到为止 描摹深入肌理
融入城市肌理的未来社区——地产空间设计专辑
空间是什么?
西津渡古街忆旧
创享空间
感受肌理
住宅室内设计中材料肌理运用的思考
西津渡元夜观灯记
津渡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