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显知
“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句词 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虽说描写的是几千年前的景致,但我认为放在今日,可謂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刚入夜,天边的残阳还未被夜色替代,西津渡那几处窄窄的巷陌里便挤满了人,我本想着饭后散步消消食,却不料赶上了这难得的盛会。待到天黑透了,所有的灯便像听到号令似的一齐亮了。
那是一个颇为震撼的场面,至少在我十四年的人生中,从未见过西津渡像今天一样美丽辉煌!站在待渡亭里,朝下看,处处皆是灯火通明。你瞧那小码头遗址上架着的那座巨大的船型花灯,船体赤红,喜庆而不艳俗。我不由想到了百余年前,也正是在这码头边,有一个名叫“救生会”的民间组织,每当江上风大浪急,他们都会救民于危难之中,宛然是那些风浪里讨生活的人们的救星。镇江虽是小城,可我仅从此处,就感受到了他不一般的人情味儿。
从待渡亭往前走,就是一条颇为古色古香的小街。现如今,小街里也是一派喜气洋洋,充满了节日气氛。两旁的木楼上牵了线,挂满了平日常见的红灯笼——灯笼虽常见,但这一整条街都挂满,浩浩荡荡约有千余盏的情景却不常见。因此引得许多游人驻足拍照观看。
我也跟风,实在是被这美景所迷住了。如果以女子作比,那么,平日里的西津渡便是个风姿绰约但却素衣荆钗的妇人。太多历史的痕迹,都由她的朝天素面向世人缓缓展现。但是今夜,西津渡盛装打扮,十里长灯是她面颊上的胭脂,火树银花是她头上的珠翠,万人涌动中藏着她羞怯中带着开放与包罗万象的嫣然一笑……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朦胧月色下,我仿佛看到了五十三坡上,一个盛装打扮的女子,转了头,向我绽放笑颜。定睛一看,才发现并没有什么女子,只有一个灯火辉煌、美不胜收的西津渡,在山上,在云台阁的映衬下,在沉沉夜色中绽放光华。
[作者系镇江实验学校八(6)班学生]
点评:
选材角度独特。西津渡观灯,不少孩子主要描写各种各样的灯,本文的小作者另辟蹊径,将灯与西津渡的文化意义结合起来,灯美,情更美。
语言优美生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将西津渡的美不胜收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西津渡盛装打扮,十里长灯是她面颊上的胭脂,火树银花是她头上的珠翠,万人涌动中藏着她羞怯中带着开放与包罗万象的嫣然一笑”。诗词的引用更是为文章增添了不少韵味。
(指导老师:罗菊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