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摘 要】培育“中国小公民”聚焦课程建设,从目标的明确、内容的厘定、活动的实施和课程的评价等角度,建构学校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系;坚持师生为本的价值导向,着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与合作需要的公民素养,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使特色化的中国小公民教育课程体系成为学校育人之道的重要承载。
【关键词】“中国小公民” 课程建设 学校教育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人才的培养,既需要国家政府层面的宏观顶层设计,也需要每一所学校因地制宜的思考和创新。课程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如何把学校的课程体系设计好、运用好,不仅关系到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品质的优劣。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以下简称“静安一中心小学”)在办学和发展的过程中,持续思考学校的育人之道,在实践中探索并堅持了培育“中国小公民”的价值导向,并通过一以贯之的课程建设,让特色化的中国公民教育课程体系成为学校育人之道的重要承载。
一、培育中国公民:坚守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追求
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发展的关键在于准确定位自身的办学价值、办学追求,这种定位要系统思考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时代需要,系统思考学校改革发展的历史现实,系统思考学校师生的基本状况。在静安一中心小学看来,小学阶段是个体生命成长的关键阶段,如何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需要设计独特的教与学方式,建构“五育并举”、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儿童更好地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成长过渡,积淀走向社会、奉献社会的精神和力量,是小学阶段教育教学改革必然要面对的基础性问题。
学校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创新的过程。回溯静安一中心小学的办学与发展历史,学校在办学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始终牢记发展初心,始终秉持学校创办人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注重通过系统性的教与学变革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同时,学校也注重整体发展中的不断反思重建,及时将最富时代特色的教育改革需求、人才培养理念融入学校发展之中,通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的持续性创新,让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以一种更加切合时代需要、更加切合学校发展、更加切合学生实际的方式得以延续和创新。
对于教育思想的最好传承就是将其精髓转化为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而使之演变成为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坚守。“活教育”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但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要义是“一切为了儿童”的价值理念,这一理念意味着学校教育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要通过教育让儿童更好地走进社会、融入社会,培养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公民素养,帮助儿童学会“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正是基于对“活教育”理念精髓的理解和坚持,自2013年起,静安一中心小学就将“一切为儿童”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并以此形成了学校独特的教育观、学生观和人才培养观。
学校人才的培养不是孤立的,应该深刻植根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中国小公民教育”首先要立足中华民族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整合提炼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营养元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同时,“中国小公民教育”也要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加强学生社会担当的责任感,使之成为“有中国根基的现代公民”。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要培养中国小公民就不仅仅是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提出要求,更是要凸显学生的家国情怀、创新精神、人文底蕴和责任担当,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对新时代学校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重新定位和思考。
办学理念要通过人才培养目标落实落地。基于“一切为儿童”的理念,学校提出,要培养学生成为“六要并举、六会共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小公民”。“六要”即要好奇、要梦想、要合群、要感恩、要关爱、要自信;“六会”即会健体、会生存、会发现、会欣赏、会表达、会合作。“六要六会”的培养目标清晰地勾勒出了我们所要培养的“中国小公民”的素养结构,我们根据时代变化不断丰富小公民教育的内涵和价值,使之能持续发挥人才培养的引领价值,正是这种常年的坚持铸就了学校办学的高品位,也让我们取得了“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二等奖、上海市一等奖的重大突破。
二、聚焦课程建设:建构学校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系
课程是学校变革与发展的核心领域,也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支撑。从这个角度出发,要实现中国小公民教育目标,首要的任务就是通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系统设计,建构起支撑“中国小公民”培养的完整体系。
1.围绕培养目标,厘定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只有建构起与培养目标相契合的课程内容体系,才能让人才培养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真正落到实处。要实现“六要并举、六会共生”的人才培养追求,既要通过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来保障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维度需求,也要通过课程内容的递进性体现生命成长的阶段性特征。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从横纵两个维度建构特色化的公民教育课程:横向上,设计既相互关联,又彼此区别的“五指课程+” 课程体系,其中“五指课程”包括健康课程、社会课程、科学课程、艺术课程、阅读课程五大板块,具体涵盖了国家课程和学校开发的近60门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而“+”则表示根据时代发展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情况不断丰富课程体系的内容,实现课程建设的动态演进。纵向上,我们跨越五个年级,设计了从一年级新生入校的小幼衔接课程,到每个学期递进的“中国小公民十项素养”体验课程,直至五年级毕业前的小初衔接课程和独具“小公民教育”鲜明特色的“中国小公民全学科活动”,通过课程内容的递进式设计更好地体现小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进而建构起一横一纵的“中国小公民教育”课程框架。聚焦到具体的课程类别,“五指课程+”在“中国小公民教育”中的定位偏重公民教育的知识与技能层面,“素养体验活动”与“全学科活动”偏重公民教育的道德意识与价值观层面,这样就确保了课程对于“小公民”素养全方位的关照,让“中国小公民”应具备的家国情怀、科创精神、人文底蕴和责任担当在课程建设中真正得到体现。
2.结合课程特色,创新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将课程理念转化为现实的教育教学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桥梁。公民教育课程是一种区别于单纯的学科知识逻辑的新型课程体系,其系统性、灵活性、实践性都要求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追求路径和方法的创造性设计。从公民教育课程的特点出发,我们不断推动课程重心下移,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了公民教育的四条特色化实施策略。其一,儿童感悟与实践相结合的设计策略。儿童通过实践性的体验来丰富自己的感悟,其参与公民教育的获得感得以提升。例如,在“中国小公民十项素养体验课程”中,我们每一学年都会安排两个主题,其中一个主题主要关注学生的个体修养,另一个主题主要关注学生与他人、与社会的互动,在这一内一外、有收有放的交互配合中,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实现了儿童的感悟与实践相结合。其二,师生联动的课程实施策略。注重师生之间的有效合作,既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让教师的引导、支持、帮扶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如“小公民全学科活动”中的“中国印象”环节,每个班级都需要承担游园主题中的一项具体内容,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这些工作都是由各学科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既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也更好地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其三,“小公民自治”的辅助策略。我们注重探索公民教育中的学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策略,让学生更广泛、更深层次地参与到公民教育的实施过程之中。学校成立了“小公民自治委员会”,下设活动策划部、争章评优部、文明观察部等七大职能部门,由这些部门的学生自主招募学生志愿者,全面负责“小公民楼”的日常管理、学生体验和对外宣传,学生真正成为公民教育的实施主体,其学习方式、成长方式的转变因为有了这种主动的参与而变得更具可能。其四,家长参与课程实施的保障策略。我们注重以现代教育治理理念拓展公民教育的实施空间,让丰富的家长资源作用到公民教育的课程实施之中,如学校邀请家长以策划者的身份为学校的中国小公民教育课程的设计出谋划策,以讲师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微课程讲座,以志愿者的身份为活动提供服务和资源等,进一步整合了校内外资源,让公民教育课程的实施有了更加完善的内外部保障。
3.凸显发展导向,变革课程评价
在现代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中,课程评价维度的突破和创新是最为关键也是最为困难的领域。近年来,围绕课程评价、学生评价、教学评价的改革探索此起彼伏,我们系统吸收了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的理念,也综合考量了“绿色指标”评价理念的相关要求,努力打造与中国小公民培养相契合的课程评价和学生评价体系。我们认为,对于学校的小公民教育而言,由于思想道德领域的复杂性、非表象性,我们很多时候无法直接指向公民品质的达成情况去进行评价,但是可以对学生经历这些培养公民品质的课程和活动的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反馈,通过表现性评价的方式把这些观察点汇总在一起,较为完整地呈现一个学生在诸多方面的发展,从而对其进行合理评价。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设计了“课程经历”“公民素养”“行规礼仪”“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五大评价实施模块,将“中国小公民教育”的培养目标细化为各个评价证据的采集点,具体落实在五大评价实施模块中,通过真实的过程性记录,完整地再现了学生参与公民教育的过程与结果,从而建构了完善、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同时,通过数据的及时积累和分析,帮助教师明确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准确定位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个性化指导和公民教育课程实施的改进提供实证性素材支撑,为中国小公民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更为完善的保障。
三、坚持师生为本:弘扬学校课程建设的成长价值
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但课程本身并不能直接促进师生自发成长,只有在课程建设过程之中真正坚持师生为本的导向,才能促成其育人价值的真正体现。
中国小公民教育的课程体系先后经过了四轮的动态调整,内容上不断丰富,结构上不断合理,而调整的基础和依据正是对学生所进行的调查和分析。这种由学生亲身参与的课程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供给侧”导向的课程建设理念,不仅能够保证课程对学生的满足程度,也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课程参与权。在这种参与的基础上,学校的公民教育课程在内容上突出丰富性和可选择性,在实施方式上突出灵活性和多样性,不仅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可能,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于学习和成长的自我思考、自我设计和自我达成的能力,为其综合能力提升提供了可能。
课程育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我们始终坚持,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我们把公民教育的理念、学校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理念等纳入系统的校本教师培训课程体系,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理解、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评价能力。
不仅如此,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建设过程之中,不论是宏观的课程框架搭建,还是具体的活动设计,我们都要求每一位相关的教师直接参与其中,让教师在真实的课程实践环境中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培养课程意识,提升课程能力,配以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的其他相关制度和举措。
学校让师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人。比如2018年第四季“摩登大上海,中国小公民”系列微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就是学校实施中国小公民全学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此课程围绕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立足孩子们的家乡—上海,以“红色地标、文化地标、科创地标、休闲地标、商业地标、艺术地标”为六条主线,展现40个上海地标,以此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学校组建了课程开发团队,顶层设计整体课程框架,紧扣上海未来要打造的“上海购物、上海制造、上海服务、上海文化”四大品牌,讓学校课程设计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同时各地标课程负责教师充分挖掘每个地标的教育元素和活动价值,通过网络收集、实地探访、模型制作、活动策划、情景再现等方式,带领学生共同丰富课程的经历和体验,让学生们在亲身参与和实践探索中感知每个地标的特色,体悟改革开放给上海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生发更加强烈的爱国之心。全体师生在参与课程建设中都获得了成长。
学校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而课程建设则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只有抓住这一关键环节,通过个性化的思考和设计,才能建构起既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又彰显学校特质的人才培养之道,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贡献学校的独特智慧。
参考文献
[1]姚东琳,皇甫全.公民教育课程化:粤港第一届公民教育研讨会述评[J].学术研究,2001(3).
[2]冯青来,汪春燕.小学公民教育的问题探讨[J].基础教育,2009(9).
[3]王静.试论公民教育课程化与学校公民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0(6).
[4]冯建军.公民教育课程及其设计[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5]陈玉华.学生立场: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出发与回归[J].中国教育学刊,2017(1).
(作者系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