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春 黄绍升 范盈超
[摘 要]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CSSCI数据库2003—2018年的351篇开放式创新相关研究的研究著者、研究热点前沿及研究演化过程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开放式创新的研究呈上升的趋势;源刊、著者的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期刊阵地,但核心著者群尚未形成;在研究方法上,形成了从定性分析发展到案例分析、定量分析、计算机模拟仿真等多种方法并重发展的格局;研究内容上,开放式创新逐渐形成资源、流程、认知三个角度的开放式创新内涵,研究主体从关注研发机构变成关注用户行为,开放式创新范式研究领域的转变从关注企业主动寻求的开放式创新领域的研究开始,到将企业利益相关者等作为一个创新社区或者创新系统进行研究。最后,提出3个中国情景下的未来议题。
[关键词] 开放式创新;可视化分析;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20)01-0095-12
一、问题的提出
自美国学者Henry Chesbrough[1]在2003年首次提出开放式创新这个概念以来,开放式创新迅速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开放式创新是指有目的地利用流入和流出知识,以加快内部创新和扩大内部创新外部应用市场的两个独立过程,其中前一个过程是输入式开放创新,后一个过程是输出式开放创新[2]。在合作研发流行之前,研发模式大多是单独研发的模式,但是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研究分工日益精细化,熊彼得式的单打独斗创新模式已经经不起环境的考验,取而代之的是不同主体共同合作,将创意进行商业开发[3]。在外部环境变化的VUCA时代,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风险不断增多,开放式创新逐渐成为企业创新实践的一种商业模式。在学界,开放式创新的研究也掀起一股热潮。研究者们试图从开放式创新的创新主体、创新模式和创新绩效等创新输入、创新输出和综合创新这三个视角对开放式创新理论进行研究[4],关于开放式创新的研究呈现多种视角、多种方法和多种内涵定义[5]。因此,有必要对开放式创新的研究进行理论梳理和总结,为相关研究者提供该领域的已有研究脉络,明确该领域研究尚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本文运用国际前沿的信息可视化应用软件CiteSpace对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上索引出的2003—2018年的351篇相关论文及其引文进行文献共被引和可视化分析,通过对索引文献的图谱信息进行深入的解读,结合相关文献,重点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机构、重点研究问题、研究热点和研究进展情况等,以期为我国企业的开放式创新实践提供借鉴。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文章的数据收集是以“开放式创新”作为篇名关键词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日期为2019年8月7日。由于开放式创新的概念于2003年首次提出,因此将检索区间设定为2003—2018年(数据库只能搜索到2018年),搜索结果显示得到351篇文献,经过仔细筛选和去重处理,搜索的351篇文献均符合可视化分析的标准,数据获取情况见表1。在本研究的分析中,以检索得到的文献为主,兼顾其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CiteSpace软件可以帮助研究者在海量的文献中找到最为关键、最有效的信息,以一种多元、分时、动态的引文分析可视化语言,能够将所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集中展现在知识图谱上[6]。在开放式创新研究逐渐丰富的基础上,本研究将运用该软件对开放式创新这一研究领域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分析开放式创新在中国的研究动态及研究进展。
三、数据分析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知识可视化方法对检索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文献发表的时间、文献随时间推进发表的数量、研究机构合作分布、作者、关键词和引文可视化分析。
(一)发文时间分布分析
发文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研究的热点与趋势,通过对文献的统计(见图1)发现,开放式创新的概念提出后,2003—2004年,我国对于开放式创新的研究处于空白(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统计数据为依据,下同),之后,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的论文篇数不断增加,在2018年达到最大值。2018年,我国为激励企业创新,以创新强国为国家发展战略,开放式创新的研究也与我国创新政策的响应相对应。
(二)发文期刊分布
从发文的频数来看,以科技和科学为主题的《科学进步与对策》《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中国科技论坛》《科研管理》和《科技管理研究》杂志发文数量较多(见表2),究其原因是开放式创新与这些期刊的办刊主题相符,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为这五个期刊较为关注开放式创新的相关研究。同时,在确定开放式创新这一领域的核心期刊时,还应该关注共被引期刊频数较高、中心度较高的期刊。
表3、表4是用CiteSpace软件对样本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的共引文献频数较高和中心性较高的期刊的汇总,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研究者对于开放式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引用的是Research Policy、R&D Management等國际创新领域顶级期刊,这是因为国外对开放式创新的研究早于中国,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开放式创新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再者,从Technovation期刊共被引频数和中心度都较高可以看出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作为开放式创新研究分支的技术创新。
(三)机构与著者合作网络分析
网络节点选择著者和机构,设置阈值后,运行CiteSpace软件,可以得到开放式创新领域机构与著者的合作网络图谱(见图2)。通过图谱可以发现,研究开放式创新的研究机构合作较为松散,没有形成特别紧密的合作关系。此外,软件运行的数据结果显示,我国对于开放式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这一研究机构,主要包括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同济大学管理学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东北财经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商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吉林大学等,研究团队主要为以彭正龙、王海花、闫春、张永成、陈劲、夏恩君、张灿影、洪闯等为中心的团队。
(四)关键词研究热点及进展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的基点,是文献的精髓,也是整个研究的高度总结,关键词的高出现率、高中心度能够揭示研究内容的内在相关性,反映一个领域的研究热点情况[6-7]。将CiteSpace的网络节点设置为关键词,运行软件,得到开放式创新的研究热点图谱(见图3)。表5与表6分别是通过CiteSpace软件运行得出的中心度大于0.04的关键词和被引频次不小于5的关键词,主要包括:创新绩效、开放式创新社區、系统动力学、商业模式、知识协同、知识转移、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影响因素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开放式创新在中国情景下的研究热点。两个表中关键词基本一致,这也说明上述的分析的可信度是可靠的。结合Timeline时区视图(见图4)可以发现,开放式创新自2005年作为关键词出现,2003—2008年之间的关键词分布较分散,少有高频次出现;2011年,开始出现“创新绩效”热点关键词,随后创新绩效与影响因素、系统动力学、知识转移、创新模式等关键词共现;2014年,出现“商业模式”热点关键词,与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外向型开放式创新等关键词共现;2016年,出现“开放式创新社区、吸收能力”热点关键词,与知识协同、知识创新等关键词共同成为研究趋势。
(五)研究前沿分析
通过设置“突现”词的方式,获取开放式创新领域在中国的研究前沿的知识图谱(见图5),设置好合适的阈值后,运行软件,2003—2018年共计出现“突现”词两个,一为“创新绩效”,二为“开放式创新社区”。可以看出,中国情境下对于开放式创新的前沿集中在创新绩效和开放式创新社区两个部分。
(六)知识群分析
知识群指的是一个领域内密切相关的,能够体现一个领域的方向或者子领域的由相近的知识来构成的知识群体。它能够通过一个学科内的相关术语的文献的引文来反映。在CiteSpace软件中,其能够通过聚类分析来形成以知识基础的共被引网络为基础的知识图谱,反映一个领域的知识群。在对样本数据分析后,共得到239个网络节点,每个节点代表一篇被引文献(见图6)。通过人工阅读判断和分析,开放式创新领域大致形成4个知识群:C1#创新绩效、C2#开放式创新社区、C3#创新模式、C4#商业模式。需要说明的是,聚类分析划分的4个知识群并不是完全分开的,而是呈现出单个知识群内部紧密相连,知识群之间的内容也会相互交叉的基本特点。
(七)关键节点文献分析
将样本数据导入CiteSpace分析软件,选择被引文献为网络节点,以得到该领域的高中心度文献。在本研究中,选取中心度大于0.5的文献作为该领域的关键节点,本研究共得到10个关键节点(见表7),论文共发在8种不同期刊上,但都是科技型期刊。
2006年,Dahlander与Gann提出大部分公司已经开始利用开放式的搜索方式寻找新创意及积极利用外部人员来帮助组织保持创新和实现战略[8]。其基于欧盟统计局的创新大样本数据对创新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开放深度和开放广度都与绩效之间都呈现倒“U”形的关系,即随着开放深度和广度的增大,绩效先上升后下降。
2007年,陈衍泰等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来自苏浙沪闽四地的241家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该研究主要在于厘清中国中小高科技企业开放式创新战略与创新文化、市场导向与企业的产品创新的绩效之间的关系,但这种开放式创新文化是针对企业内部部门之间而言[9]。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中小高新科技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文化和市场导向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开放的组织开放式创新文化支持度是企业产生渐进性技术创新的因素,而市场导向与渐进性创新之间存在的是低正相关关系;对于突变性创新而言,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存在负相关关系。
2008年,陈钰芬和陈劲认为开放式创新是一种创新资源的输入与输出,并根据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开放度这一概念展开研究,将开放度分为开放广度与开放深度,得出不同产业企业实施开放度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不同[10]。其中,科技驱动型产业的企业,开放度与创新绩效呈倒“U”形关系,过度的开放不仅不能够带来创新绩效,反而会带来风险,对企业产生负向影响。但对于经验型企业,开放度提高会一直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
2009年,陈钰芬和陈劲基于中国209家创业型公司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开放式创新的研究机理和作用路径展开研究[11]。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获取市场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可以弥补公司内部资源的不足,从而提高组织的创新绩效,即通过外部输入的创新方式来提高组织创新绩效。
2010年,Laursen和Salter通过Thomson Reuter 公司的Web of Knowledge(ISI)信息检索平台检索所有关于开放式创新研究主题的文章,在分析所有文献中对于开放度的研究基础上,对创新开放度进行了重新定义[12]。系统性地分析已有研究的文献后,其提出存在两种开放式创新:一是外向开放式创新,主要关注企业内部资源如何向外部使用来为公司寻求间接利益,主要方式是提供技术服务及销售技术授权;二是内向开放式创新,主要关注企业如何利用外部创新来源来进行企业本身的创新,主要方式是通过购买技术服务或技术、联合开发等。他们还针对两种开放式创新方式的优缺点展开阐述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2012年,Huizingh提出对于开放式创新概念的理解还存在很多的局限性,据于此,其从开放式创新的内容,利用开放式创新的时机,开放式创新的过程三方面展开论述[13]。其还提出开放式创新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是不同的,复制成功企业的模式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而已有的研究大多以案例形式进行研究,缺乏定量研究。
2013年,盛济川等源于已有研究中多是研究开放式创新绩效及其影响因素而对开放式创新组织模式展开研究[14]。在研究中,盛济川基于内向开放式创新和外向开放式创新的耦合关系将内向开放式创新市场拉力路线图和外向开放式创新技术推力路线图进行了整合,提出借助技术路线图的方法提高企业在内部技术开发和外部技术开发之间进行决策的效率。
2014年,高良谋和马文甲通过对SSCI数据库10年的文献进行回顾,在进行文献综述梳理的基础上,从资源、流程、认知三个角度辨析了开放式创新的内涵,同时总结建立了开放式创新的原因、过程及结果三个方面的整体框架,并以此判析国外与中国研究者对于开放式创新的研究的异同。最后,该研究在分析中外研究异同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情景下对开放式创新的未来研究议题[15]。
2015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在线用户创新社区(OUIC)进行开放式创新,Dong和Wu从动态能力的框架和创新价值链的观点出发,概念化了两个在线用户创新社区驱动能力:一是收集在线用户创新社区(OUIC)上用户提出的有潜在创意的思维能力,二是通过在线用户创新社区(OUIC)选择能够开发的用户创意的执行能力[16]。于是,其基于包含戴尔及星巴克等1676家公司的日观察面板数据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线用户创新社区(OUIC)驱动的思维能力实际上并没有影响公司价值,而在线用户创新社区(OUIC)驱动的执行能力能够增加企业价值。同年,张军在论述分析知识有效转移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有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就企业实践中妨碍知识有效转移的诸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这些妨碍因素从知识转移基础性工作的开展与完善、技术支持系统的建设与完善、激励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三个层次提出9条对策[17]。
四、已有研究的分析结论
通过对开放式创新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研究的相关文献发表时间的基本描述,源刊、著者、關键词、引文频次等的统计,以及通过知识图谱对其文献共引分析、“突现”词检测分析,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2003—2018年的文献分析表明,有关开放式创新理论的研究呈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开放式创新是近年来创新研究的持续热点问题之一。源刊、著者的基本统计及合作网络图谱分析表明开放式创新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期刊阵地,但核心著者群尚未形成。在研究方法上,该研究领域经历了从定性分析发展到包括案例分析[18-19]、定量分析[20-22]、计算机模拟仿真[23]等多种方法并重发展的格局。
第二,开放式创新的影响因素、创新模式、商业模式及创新绩效这四个知识群构成了开放式创新领域的研究,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创新绩效与系统动力学、知识转移、创新模式等关键词共现,商业模式与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外向型开放式创新等关键词共现,开放式创新社区与知识协同、知识创新等关键词共同成为研究趋势。通过对搜索文献原文的整理,可以得出对开放式创新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影响机制可以分为两个方向,即由外向内的开放式创新和由内向外的开放式创新,但这两种方式的关注点都在于知识在不同主体之间流动的相关问题,如知识协同[23]、知识共享[24]、知识获取[25]、知识内化[26]、吸收能力[27]等。
第三,通过文献共引情况分析,找到10篇关键节点文献,通过对9篇关键节点文献的分析可以得出开放式创新领域研究的转变情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开放式创新的概念。开放式创新自2003年提出以后不断发展、演化、成熟,逐渐形成资源、流程、认知三个角度的开放式创新内涵[15]。二是开放式创新合作主体。随着网络的发展,平台数据对企业的发展体现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也就让企业开放式创新合作主体的研究从关注研发机构变成关注用户行为。三是开放式创新范式的变化。创新范式从企业基于自身需求主动寻求的开放式创新领域的研究开始,到以企业利益相关者等作为一个创新社区或者创新系统进行研究,通过文献共引“突现”词检测发现这也是开放式创新的未来研究前沿。
本研究对开放式创新研究领域进行了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分析与探讨。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知识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开放式创新研究的发展历程、基本结构、研究热点及其演化进行分析,探讨开放式创新在中国情境下的研究动态及研究进展。同时,科学计量分析试图探寻该领域的核心著者、核心期刊、关键文献及关键词等信息,为进一步搜索相关信息和相关理论奠定基础,节约学者的研究时间。
五、未来的研究议题
从以上已有研究的分析结果来看,中国对开放式创新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是从国外已进行的研究中获得启发而开展。这些研究都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丰富了学者对于开放式创新的理解,国内学者也逐渐开始从开放式创新的原因、模式、机制与结果等多个主题对开放式创新的运行机制展开研究。从原因、过程到对绩效的影响均超越了Chesbrough最初建立的开放式创新模型,出现了多视角的探索[1,14]。但是,开放式创新的实践是在每个国家甚至是每个区域内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成的特定环境下进行的,因此,研究开放式创新应当注意中国情境的不同,为此,本研究提出以下3个未来研究议题。
第一,信息化程度对开放式创新的影响。企业间的信任关系是影响创新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28]。但是,在中国情境下,信息化程度较低,企业获取创新主体的信息不够充分,从而影响技术搜索的深度与广度,这会导致企业错失创新的机会识别。因此,中国企业如何有效处理信息化程度低对开放式创新的影响值得学者们进一步展开研究。
第二,探讨企业本地嵌入对开放式创新的影响。Fleming和Waguespack基于西方情境指出,在开放式创新社群中,由于各主体建立了高度的信任关系,因此它们能够快速提升开放式创新绩效[29]。但是,中国社会环境下,关系资本在创新主体的寻找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没有关系资本,企业就可能立足不了,更别谈企业创新。因此,验证企业所在地本地嵌入的程度对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影响程度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三,探讨不同类型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差异。已有的研究大多基于科技型民营企业,但在中国情境下,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资源的不同对于开放式创新是否存在很大的差异呢?如果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否需要政府加入管制,以提高中国企业整体的创新水平?但是目前的研究并未对企业类型进行区分,不同类型企业开放式创新的不同具有探索意义。
参考文献:
[1] CHESBROUGH H. 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technology[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4,21(3):241-244.
[2] CHESBROUGH H,VANHAVERBEKE W,WEST J. Open Innovation: Researching a new paradigm [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3] HAGEDOORM,J. Inter-firm R&D Partnership: An overview of major trends and patterns since 1960[J].Researcher Policy,2002,31(4):477-492.
[4] 闫春. 创新开放度与开放式创新绩效的机理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5] 祝琳琳,李贺,洪闯,等.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共享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18,38(1):169-177.
[6] 陈悦,陈超美,胡志刚,等.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6.
[7] 殷之明.国内图书馆绩效评估的知识图谱研究——基于CiteSpaceⅡ的分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6):141-145.
[8] DAHLANDER L,GANN D M. How open is innovation?[J]. Research Policy,2010,39(6):699-709.
[9] 陈衍泰,何流,司春林.开放式创新文化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来自江浙沪闽四地的数据实证[J].科学学研究,2007(3):567-572.
[10] 陈钰芬,陈劲.开放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2008,26(2):419-426.
[11] 陈钰芬,陈劲.开放式创新促进创新绩效的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09,30(4):1-9,28.
[12]LAURSEN K,SALTER A. Open for Innovation: The role of openness in explain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mong U.K. manufacturing firm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6,27(2):131-150.
[13] HUIZINGH E K R E. Open innovation: State of the ar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 Technova-tion,2011,31(1):0-9.
[14] 盛济川,吉敏,朱晓东.内向和外向开放式创新组织模式研究——基于技术路线图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3,31(8):1268-1274.
[15] 高良谋,马文甲.开放式创新:内涵、框架与中国情境[J].管理世界,2014(6):157-169.
[16] DONG J Q,WU W. Business value of social media technologies: Evidence from online user innovation communities[J]. 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15,24(2):113-127.
[17] 张军.企业内部知识有效转移障碍及其对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79-82.
[18] 黄海昕,苏敬勤,张冰倩.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的逻辑演化机理——基于多元制度情境视角的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7,10(4):339-354.
[19] 彭小宝,陈鼎祥,宋小燕,等.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商业化模式分析——基于8个中小企业的案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9):136-143.
[20] 高照军,张宏如.开放式创新视角下的内向型与外向型模式选择过程机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7,38(10):92-106.
[21] 岳鹄,张宗益,朱怀念.创新主体差异性、双元组织学习与开放式创新绩效[J].管理学报,2018,15(1):48-56.
[22] 李奕莹,戚桂杰.创新价值链视角下企业开放式创新社区管理的系统动力学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7(6):60-70.
[23] 吴悦,顾新.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过程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12(10):17-23.
[24] 彭正龙,蒋旭灿,王海花.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组织间知识共享动力因素建模[J].情报杂志,2011,30(8):163-168+195.
[25] 侯光文,薛惠锋. 集群网络关系、知识获取与协同创新绩效[J]. 科研管理,2017,38(4):1-9.
[26] 张惠琴,尚甜甜,邵云飞. 嵌入式关系对创新网络中知识内化及竞争模式选择的影响[J]. 管理学报,2016,13(4):605-612.
[27] 钱锡红,杨永福,徐万里. 企业网络位置、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一个交互效应模型[J]. 管理世界,2010(5):118-129.
[28]SCOTT J.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the efficiency of research partnerships[J].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03,15(2):247-253.
[29]FLEMING L,WAGUESPACK D M. Brokerage,boundary spanning,and leadership in open innovation communities[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7,18(2):165-180.
[責任编辑:李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