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家燕
失眠在《黄帝内经》中称为“不得卧”“目不瞑”,在《难经》中称为“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 轻者入睡困难, 或寐而不酣, 时寐时醒, 或醒后不能再寐, 重则彻夜不寐, 常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1]。现代医学认为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 (或) 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 (入睡时间超过30 min)、睡眠维持障碍 (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 (通常少于6 h), 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2]。中医学认为正常生理状态下人的睡眠有赖于卫气正常运行, 卫气“昼日常行于阳, 夜行于阴, 故阳气尽得卧, 阴气尽得寤”。自然界昼夜交替, 人则寤寐轮换, 倘若人体由于某种原因使卫气运行失常而不交于阴, 可致寤寐失调, 导致失眠。不寐原因很多,但总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 阴阳失交, 阴虚不能纳阳, 阳盛不能入阴。现将中医药治疗失眠简述如下。
1.1 补益心脾 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型不寐,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心脾亏虚,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故不寐。《景岳全书·不寐》中云:“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忙,神魂无主,所以不眠”,《类证治裁·不寐》也提到”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归脾汤始载于宋代严用和《济生方》,全方益气补血,健脾养心。赵健美等[3]采用归脾汤加减(白术、党参、黄芪、当归、茯神、远志、炒石菖蒲、酸枣仁、琥珀粉等)治疗,总有效率91.11%。冯向亮[4]以加味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76例,药物组成:党参15 g,白术 10 g,黄芪15 g,当归 10 g,朱茯苓 15 g,远志12 g,木香10 g,甘草 8 g,肉桂 3 g,黄连 6 g,夜交藤 30 g,合欢皮15 g,丹参30 g,总有效率89.5%。石春明等[5]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52例。观察组:芪枣安神汤以益气补脾,养心安神内服。药方:黄芪30 g,酸枣仁30 g,夜交藤30 g,党参15 g,生白术15 g,柏子仁15 g,远志15 g,合欢皮15 g,五味子10 g,当归15 g,茯神15 g,陈皮12 g,半夏12 g,甘草3 g,川芎12 g,天麻12 g,知母8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对照组:艾司唑仑片1 mg睡前口服。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7%,对照组为69.2%。
1.2 滋阴降火 交通心肾用于心肾不交型不寐。肾阴不足,不上济于心;心火炽盛,不下交于肾,虚热扰神,则心烦不寐。程杏轩《医述·杂证汇参》指出:“病由用心过度,心火上浮,不能下交于肾,肾水下虚,不能上交于心”。心肾不交,则神不安守,导致失眠。王春玲[6]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味治疗心肾不交型不寐,将60例心肾不交型不寐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味治疗,处方:熟地黄24 g,怀山药、山萸肉各12 g,茯苓、泽泻各9 g,黄连6 g,肉桂3 g,五味子、酸枣仁、丹参、白芍、夜交藤各12 g。对照组用安神补脑液治疗。观察组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李宪章[7]以甘麦大枣汤合天王补心丹加减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方药组成:甘草15 g,小麦30 g,大枣20 g,玄参15 g,麦冬10 g,酸枣仁20 g,柏子仁15 g,远志8 g,五味子8 g,知母10 g,丹参15 g,朱茯神30 g,合欢花6 g。总有效率为95.18%。张焕萍[8]予交泰丸加减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总有效率为87.5%。
1.3 益气镇惊 安神定志用于心胆气虚型不寐。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魂不安。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若但虚烦而不得眠者,胆冷也”探讨了胆冷致不寐的病机学说。《沈氏尊书·不寐》云:“心胆倶怯,触事易惊,梦多不祥,虚烦不眠”。《太平圣惠方》曰:“胆虚不得睡者,是五脏虚邪之气,干淫于心,心有忧恚,伏气在胆,所以睡卧不安,心多悸,精神怯弱”。高旭阳等[9]以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治疗心胆气虚、虚热内扰不寐,方药:人参10 g,茯苓15 g,茯神15 g,远志15 g,石菖蒲15 g,龙齿30 g,牡蛎30 g,酸枣仁30 g,五味子10 g,知母10 g,川芎10 g,甘草10 g。45例患者,失眠症总体疗效总有效率91.1%,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93.3%。曾庆明[10]采用归脾汤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25例心胆气虚型失眠患者,总有效率为84.0%;阿普唑仑对照组24例,有效率为54.2% (P<0.05)。周洁等[11]以镇惊定志合剂口服,治疗36例,疗效良好,可改善症状和提高睡眠质量。
1.4 疏肝泄火 镇心安神用于肝火扰心型不寐。肝郁化火,上扰心神,神不安而不寐。《黄帝内经》有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若数谋不决,或情志不畅则肝气郁结,气枢不转,欲伸则内扰神魂而致不寐”。朱丹溪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袁运硕[12]予龙胆泻肝汤治疗肝火扰心型失眠56例,治疗组给予龙胆泻肝汤治疗,对照组口服舒乐安定,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28%和68.52%(P<0.05)。刘持年教育认为失眠肝郁化火证主要病变脏腑在肝,故治疗中应以调畅情志、疏肝解郁为主要方法之一。对于肝郁化火证善以栀子、黄芩、黄连清泻心火,达到“实则泻其子”之效; 牡丹皮清泻血分之伏火; 柴胡疏肝解郁,香附理气而疏肝,川芎善行十二经之气,三药合用,共奏疏解气滞之功; 朱砂清心安神[13],琥珀镇惊安神,更年期患者略加合欢皮调畅情志,大枣配浮小麦养血安神。董宏利[14]予丹栀逍遥散加减睡前服, 药物组成:牡丹皮10 g,焦山栀10 g,柴胡10 g,白术15 g,白芍10 g, 当归15 g, 茯苓15 g, 茯神15 g, 炙甘草6 g, 薄荷(后下)6 g, 生姜10 g, 夜交藤30 g,远志10 g, 合欢皮15 g, 柏子仁15 g, 生龙齿(先下)30 g,珍珠母(先下)20 g, 焦山楂15 g。总有效率为96.7%。
1.5 清化痰热 和中安神用于痰热扰心型不寐。痰热的形成主要有肝郁化火,炼液为痰;食积蕴生痰热,痰热上扰则心烦不寐。《血证论·卧寐》指出:“盖以心神不安,非痰即火”。《古今医统大全·不寐候》曰:“痰火扰心,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寐者多矣。”黄连温胆汤出自《六因条辨》,王双双[15]认为顽固性失眠以痰热扰心之实证多见,并以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取得良效。杨志燕[16]用温胆汤加减治疗痰热内扰型不寐,组方:半夏10 g,竹茹10 g,枳实10 g,陈皮12 g,甘草 6 g,茯苓 10 g,黄连10 g,鸡内金15 g,鳖甲 10 g,白术15 g,茯神15 g。水煎服,对照组:艾司唑仑每晚 1 mg,睡前 30 min 服,中药组效果明显优于艾司唑仑,避免了长期服用艾司唑仑的不良作用,并且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伤寒论》中小陷胸汤, 具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孙育红[17]以小陷胸汤为基本方治疗痰热扰心不寐, 方药组成: 黄连15 g,法半夏15 g,瓜蒌20 g,竹茹10 g,陈皮15 g,茯苓12 g,枳实10 g。心悸不安加朱砂、琥珀镇惊定志,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青礞石,疗效好。
1.6 活血化瘀 通络宁神特别用于瘀血型、顽固性不寐。依据古训“顽疾多瘀血”观点,可从瘀论治。瘀血阻络,血行不畅,血不归肝、魂失所养、魂不守舍也可导致失眠。王秋萍[18]将顽固性失眠责之于瘀血内阻,全身气血运行不畅,加重心主血脉之功能,故心神不安。房晶等[19]用血府逐瘀汤治疗长达3年的不寐,取得显著疗效,药物组成:生地黄、当归各15 g,赤芍10 g,桃仁、红花、柴胡、枳壳、桔梗、牛膝各15 g,川芎10 g,丹参 15 g,酸枣仁20 g,柏子仁20 g。我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陕西省名医李军认为:不寐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应注重病理性产物因素的影响, 其中尤以瘀血为重, 故治疗不寐症, 特别是久治不愈的顽固性失眠, 多以活血养血祛瘀药为主, 兼以助眠安神类药物,其诸多医案中用桃红四汤加味治疗不寐,临床疗效显著[20]。吴继萍[21]用通窍活血汤治疗老年性不寐血瘀型40例,基本方为通窍活血汤加减。方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葱白、生姜、夜交藤、合欢皮。收到满意效果。
主要方法有:常规针刺、电针、埋线、艾灸、穴位注射、头面部推拿等。王红玉[22]针灸治疗失眠症,心脾两虚型加心俞、脾俞、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 心胆气虚型加心俞、胆俞; 肝郁化火型加风池、合谷、太冲、行间; 阴虚火旺型加肾俞、太溪、太冲; 痰热内扰型加中脘、阴陵泉、丰隆,总有效率为96.67%。李峰等[23]针刺T5-L2 夹脊穴,配合四神聪、安眠穴通以电针,总有效率为96.7%。王小兵等[24]主张医用羊肠线埋藏于三阴交、心俞、脾俞、肝俞、肾俞穴治疗失眠,疗效显著优于药物组。杨声强[25]针对42例老年顽固失眠患者,取百会点燃艾条于腧穴上2~3 cm回旋灸,睡前1次,20min,总有效率90.5%。王永刚等[26]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老年功能性睡眠障碍有良好临床疗效,通过增加深睡眠、REM时间,改善睡眠结构、睡眠质量和日间功能,疗效明显优于佐匹克隆,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蔡欣[27]指出,人体的十二经脉皆上行于头,通过推拿头面部腧穴,可在疏通脏腑经络气血同时健脑益智,开窍守神,气血安和,不寐自能得缓。
研究证明,针灸及中药方剂可调节人体植物神经系统功能,联合运用可起双重叠加作用[28]。尚坤等[29]取酸枣仁汤结合镇静安神针法(四神聪、神门、三阴交平补平泻手法)治疗失眠患者60例,总有效率为90.1%。苏珊娜[30]采用天灸疗法联合酸枣仁汤加减治疗心胆气虚型失眠患者 30 例,症状缓解率为 96.7%,显著优于阿普唑仑对照组的 73.3% (P<0.05)。
西医治疗失眠的新药不断出现, 但不外乎是治标之举, 药物的依赖性和成瘾性以及影响晨起后的日间社会功能不可避免[31]。中医对失眠认识历史悠久, 治疗经验丰富,方法多样,收效颇佳,根据证型用相应治法选方遣药,针灸推拿,都具有西医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但临床上应用方药,须注重辨证论治,证型间转化及气血阴阳的联系与转化,常常虚实夹杂。临证时,要有辨证与发展眼光,以整体思维为本,辨证论治为纲,阴阳同治,攻补兼施。同时针灸推拿也不失为治疗失眠的重要方法,具有简、便、验、廉及安全优势, 是一种古老而又有潜能、科学、绿色的治疗方法,常以背俞穴、头部经穴、心经穴、心包经穴、经外奇穴如四神聪、印堂、安眠等加以辨证治疗,临床上也多见中药与针灸推拿配合运用,治疗上日趋多样化、综合化。但中医多数报道仅限于对以往经验的总结,而对药物作用机理等有深度的报道不多,相关实验研究较少;中医药较西药治疗失眠的优势尚无法量化,中医缺乏系统化、标准化疗效评判标准,有望行业内制定一套完整可行的标准,便于规范评定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