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透过“看”与“被看”的叙事模式欣赏小说
——以《林黛玉进贾府》和《祝福》为例

2020-03-05 03:15:06
科学咨询 2020年49期
关键词:林黛玉进贾府阿毛鲁镇

张 衡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 黑龙江 150001)

一、情境引入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出自卞之琳《断章》)

这两句诗写出了“看”与“被看”的相对性。其实,这种“看”与“被看”很普遍。今天,我在看同学们,同学们也在看我,听课的老师在看我们。当作家有意或无意地在小说中使用“看”与“被看”时,“看”与“被看”就成为小说的一种叙述视角,乃至叙事模式。我们这节课以必修三第一单元的《林黛玉进贾府》和《祝福》为例,讲一讲如何通过“看”与“被看”的叙事模式欣赏小说。

二、《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看”与“被看”

1.《林黛玉进贾府》以林黛玉的视角看贾府及众人,贾府众人也在看林黛玉。

2.借林黛玉一双慧眼宏观介绍贾府及贾府人物。有没有比她更适合的人来看贾府?

(1)初进荣国府(好奇)。

(2)黛玉性格(处处留心,时时在意)。

(3)林黛玉的知识、素养,适合介绍贾府。

3.贾母及众人、王熙凤、贾宝玉,每个人眼中都各有一个林黛玉。作者这么安排有什么意图?

贾母及王熙凤、贾宝玉,每个人只看出了一部分,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林黛玉的完整形象。作者由此完成对林黛玉的初步塑造。同时,作者安排不同人物出场,依次出场,是对人物地位和人物关系的揭示。

作者精心选择林黛玉作为叙述视角,介绍贾府及贾府人物,看得更细致、更深入,在“看”与“被看”之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完成了人物的初步塑造。作者叙事技巧的高妙可见一斑。

三、《祝福》中的“看”与“被看”

这种“看”与“被看”的叙事技巧,鲁迅把它提到了新的高度,发展为一种叙事模式,在《示众》《孔乙己》《药》《祝福》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今天,我们研习《祝福》中的“看”与“被看”。

1.《祝福》中都写了哪些人?这些人中存在哪些“看”与“被看”?

2.我们聚焦祥林嫂讲述阿毛的故事,分析鲁镇各个阶层的人们如何看祥林嫂的不幸。请抓住文中词语分析。

预设1:

一个“陪”字,关注的是故事而不是人。因此,这个“陪”表明,人们看到的不是感动,而是吸引。吸引人的是故事情节。人们其实对故事里人的命运是不在乎的,就是看热闹、看笑话,是一种谈资。这种麻木、冷漠是不是就看出来了?这个“停”的表演性质太浓了,鲁迅太神了对不对?大家会发现,他好像把对人的讽刺准备好了,就像老师喊“上课了”,同学们就上课起立。这是准备好的状态。而大家要酝酿好几天才能这样。

预设2:

“你们的阿毛”在这里还有调笑她的失子之痛的意思。这个意思在“你们”和一个“似笑非笑”的表情中表达出来了。多么深刻!“你们”这词哪来的?这些人从哪来的?祥林嫂之前做什么了?“我们的阿毛”,当我在说话的时候用了你的话,对比“你们的阿毛”,在这里面,什么味道更足一些?嘲讽,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用你的话,反过来之后,这种嘲讽的味道太足了。怎么继续往下想?这些人把祥林嫂看成“你们”。“你们”的对面是谁?就是“我们”。他把祥林嫂看成“你们”。这些人是不是“你们”里的?

鲁迅曾说过:“群众,——尤其是中国的, ——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予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1]

3.鲁迅塑造这群看客的目的是什么?

“看”与“被看”叙事模式揭示了一种民族的精神状态——民众的麻木、无知与愚昧。他通过描写人们的精神病态强调了“看”与“被看”的悲剧性,将“看”与“被看”的命题转化为中华民族性格的侧写。

“我”在叙述鲁镇人们看祥林嫂时,也在看鲁镇人们和祥林嫂。“我”是如何看鲁镇人们和祥林嫂的?抓住文中词语分析。

预设3:

祝福还有捐门槛,对吧。这些都背她而去,因此,鲁迅说这是一个百无聊赖的祥林嫂。那么,下文中还有哪些词?人们怎么看待祥林嫂?鲁迅在这里审视了一个视角——我的视角。“我”觉得鲁镇其他人把祥林嫂当成玩物,而且是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那么,还有没有其他词了?没有的话,老师想领大家更上一层楼。在这里,“我”在看祥林嫂、鲁镇人的同时,还有一个人在看着“我”。是谁呢?是四叔?四叔现在很厌烦“我”。还有谁?还有一个更大的视角,是鲁迅,是作者在看“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发现鲁迅小说里“我”是一个什么人?

“我”是一个从外地回到鲁镇的人。“我”还是一个要走的人。“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同时,“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这个小说中有两个故事,一是“我”回乡的故事,二是“我”在叙述祥林嫂。那么,“我”在叙述祥林嫂中有什么表现呢?鲁迅是怎么看“我”的呢?他说“我”怎么了?“舒畅起来了。”看到这个词了吗?祥林嫂死了之后,“我”舒畅起来了。“我”有心理历程。“我”先开始紧张。一问“我”,“我”跑了。“我”紧张。到后来,祥林嫂死了之后,“我”怎么样了呢?“我”舒畅起来了。因此,大家发现没有?鲁迅也在审视着“我”对不对?那这个“我”,鲁迅是怎么审视的?其实,这段完成了对“我”的塑造。“我”记录了鲁镇所有人的观察暴力,但“我”最后参与了吗?“我”也参与了,成为暴力中的一部分。“我”同情了祥林嫂。后来,“我”一直和祥林嫂之间有一种疏离感。原文中说了,“为人为己,还都不错”。所以说,鲁迅在这里审视了“我”的道德上的懦弱,“我”的逃跑、逃避。

正如作家余华所言,鲁迅的叙述“在抵达现实时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弹穿越了身体,而不是留在了身体里……”[2]“看”与“被看”的深刻性在于不仅批判了看客的冷漠,而且揭示了被侮辱、被损害的不幸者的麻木,更可贵的是,站在更高视角审视国民的劣根性,启蒙者的局限性,揭示了主题深层次的含义。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从叙事技巧讲到叙事模式,让我们洞悉了小说的深层内涵,也能在看懂、看透的基础上学会欣赏某一类小说。

猜你喜欢
林黛玉进贾府阿毛鲁镇
一起玩·阿毛犯错了
父母必读(2023年9期)2023-09-24 12:59:03
阿毛的故事
父母必读(2022年7期)2022-07-14 03:07:38
阿毛故事
父母必读(2022年6期)2022-06-16 00:25:18
鲁镇社会的“和”文化背离
“大吃一井”的阿毛
《祝福》教学经验分享
从《林黛玉进贾府》品《红楼梦》“其中味”
步步谨慎,处处藏玄机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心理探究
论鲁迅小说中对“鲁镇”的民俗描写
西部学刊(2016年19期)2016-12-19 01: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