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后期陪都重庆的社会教育扩大运动(1941—1943)
——以《中央日报》为中心

2020-03-05 01:48李玉珠
时代人物 2020年36期
关键词:社教中央日报国民政府

李玉珠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中央日报》由南京转长沙出版,1938年9月10日在重庆复刊。随着全国政治经济中心逐渐转移至大后方,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开展的各项活动也率先在重庆开始。1941~1943年的战时社会教育运动就是首先在陪都重庆实施的。

国民政府大规模开展社会教育活动虽然是在抗战后期,但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就确定了实施社会教育的方针政策。

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除通过《抗战建国纲领》,讨论了战时各级教育如何实施的问题,其中对社会教育作出了制度性规定,“确定社会教育制度,并迅速完成其机构,充分利用一切现有之组织与工具,务期于五年内普及识字教育,肃清文盲,并普及适应于建国需要之基础训练”。

同时明确了社会教育的方针,“社会教育以增进全民之知识道德与健康,以提高国家文化水准,使全体民众具备公民常识及民族意识,明瞭本国现状与世界大势,成为新时代所需要之良好公民,使新兴事业易于推行,国家政策易于实现,故其施教之范围甚广,要其大端,不外训练民众,熟习四权,能实行自治,并陶冶其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国民道德,增进其应用职业知能,以培养其改善家庭经济,增加社会生产能力,同时并注重国民体育及公共娱乐,以养成其健全之身心,实行新生活之条件,故其施教对象为全民,其施教之目的为‘作新民’,故应分为普及民众识字、公民训练、青年训练与妇女训练各项,在各地分别实施之。其推行此种教育之工具,应充分扩展科学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及民教馆、展览会、戏剧音乐院、广播电台等,而推行此等教育之机关,应充分利用政治的及社会的一切已存之组织,并应与各地党部、中小学校联络实施,俾得普及,易而长速效”。国民政府开展社会教育的目的,除了提高公民的文化水平和降低文盲率,训练公民实行自治外,同时也对民众灌输“三民主义”的“党化教育”。从后来在重庆实施社会教育时开展的各项活动来看,推广社会教育的工具的确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并且从一些政府要人发表的言论中也可以看到,国民政府还大力倡导各级党部与各地教育机关配合实行社会教育。

为了尽可能在全国广大范围内推行社会教育,国民政府还制订了详细的实施细则:

一、制订并颁布社会教育制度,规定各种社教机关设立程序及工作标准。

二、健全并充实社会教育行政机构,各县应添设社教督导员,并订定辅导社教办法。

三、设立培植社教人员专科学校,并订定社教人员任用待遇规程。

四、宽筹社教经费,使达到规定标准,中央应继续拨款补助各省兴办新的社教事业。

五、应普设民众学校,积极推行成年失学民众补习教育,务期于五年内普及识字教育,肃清文盲,实施识字教育时应注意民族意识之灌输及自卫训练。

六、应改良旧有民众读物及编辑新的民众读物。

七、每县应设一民众教育馆,为全县之社会教育中心机关,省应按照行政专员督察区划分为若干民众教育辅导区,各设省立民教馆一所。

八、各省应设立图书馆一所,博物院一所,科学馆一所,音乐戏剧院一所,举办各种有关社教事业及辅导各县有关社教事业。

九、电影教育应积极推进,务期于五年内达到每县成立一教育电影巡回放映区,播音教育亦应继续推行,务期于五年内完成全国播音教育网,使每乡(镇)学校能有一架收音机。

十、应遵照中央决定,从速成立国立中央图书馆、国立中央博物院、国立中央音乐戏剧院,并筹设中央教育馆,以供全国教育界观摩改进之用。

十一、督促各级学校社会化,办理扩充教育,使贫寒未学青年及一般民众能有继续研究学术机会。

十二、社会教育应充分利用各种政治的及社会的一切现存组织,并应与各级学校联络实施。

国民政府的这些努力为抗战后期开展社会教育扩大运动作了重要准备。

重庆社会教育扩大运动的兴起

抗战爆发后很多高校迁往西南大后方,随后在这里聚集了很多高级知识分子,特别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为了动员民众持续抗战,因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社会教育的要求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国民政府正式举办社会教育扩大运动是在1941年,但这时社会教育开展的活动范围仅限于重庆一处,至194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在重庆举办的社会教育扩大运动都作为国父诞辰纪念日的活动,以此赋予该运动继承国父遗教的重大意义。

实现三民主义文化建设

“教育部为引起社会人士,倡导社会教育,参加文化建设运动起见,定本月十二日起至十五日止,在渝主办社会教育活动大会”。两日后即将社会教育活动改为“社会教育扩大运动”,但仍然表示办理社教活动的初衷是为了响应三民主义文化建设运动。11月12日的国父诞辰纪念日,教育部长陈立夫发表告全国社会教育工作人员书,倡导用社会教育活动来配合文化建设运动,强调社会教育工作者担负着训练国民的重任,“唯是全民族之文化,其建设必有待于人人之同心僇力,必人人成为顶天立地之人,斯中华民国为世界上富强康乐之国,此义至明,此理至当,社会教育家实即负荷此大责重任,以扩大文化建设运动,训练每一个国民,无论其为男女老幼,皆能知对我国固有德性智能,从根救起,对西洋物质科学迎头赶上,不亢不卑,自信自强,而人人成为此伟大运动之一员者也”。

1942年11月12日至18日,教育部为纪念国父诞辰,特在重庆举行第二次社会教育扩大运动周,除重庆外,还在全国各地同时举行扩大运动。为什么高等教育、中等教育不举行扩大运动,只有社会教育要举行呢?《中央日报》在1942年11月13日第三版的《社会教育扩大运动特刊》上指出,要想使三民主义文化精神深入民心,必须要以国民的日常生活和团体生活为载体,而对国民进行社会教育正是可利用的方式,因此“社会教育不能离开三民主义的文化,而三民主义文化的普及,绝不可能离开社会教育”。

服务于抗战建国

在短时期内,社会教育对抗战建国的贡献成效更迅速。首先,社会教育的施教对象主要是成人,相比于学校教育,其施教对象更为广泛,但是所借助的施教工具和方法也更为简便,“科学进步而教学之方法与工具亦随之而愈工巧,电播则无□□□,电影则无蕴不宣,团体活动而教学之效率与影响,亦因之而愈广大。戏剧则印象深刻,歌咏则情感激昂,此特举例而言,实则图画读物无不可以利用,以教民众”。其次,社会教育比学校教育所用的时间更短,所收到的教育效果更快,因而其在抗战建国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性更大,“青年为未来之国家主人,成人则是当前抗战建国之干部。今日之教育设施,当以学校教育豫为养成十年或二十年后之人才,而以社会教育于目前加紧训练抗战之勇士与建国之干才,其致力于之收效,则速于学校所担负之任务,则倍于青年,故社会教育者,其工作可以直接有所贡献于抗战建国之大业”。

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一书中写到:

建国的基本工作,在于教育、军事、与经济的合一。而求基本工作的完成,又必须就心理建设、伦理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五个要目,制订周详的方案,而使之实践力行。

梁寒操从中国古代历史中追溯社会教育的根源,认为清末的社会教育进入了草创期,到了民国元年已经有了关于社会教育的明文规定,他特别强调抗战爆发以后,社会教育对国家民族抵抗日寇侵略的重要性,“民十六年国民政府成立,社会教育随着政局的划一而日趋扩张,七七抗战以来,社会教育的价值,更随着非常时期的时代需要,而占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在侵略主义和反侵略两大阵线的对垒中,我们的抗战正要靠民□教育文化水准的提高而得到胜利的”,随着抗战前期国民政府对社会教育的提倡和抗日战争局势向着积极方向发展,社会教育扩大运动遂得以举行。梁寒操还提到,要实现三民主义的政治理想,就必须在民众中推行社会教育,“在三民主义的建国程序中,社会教育无时不占着重要的地位:在军政时期,它是一种武器,消极方面,具揭发恶势力的功能,积极方面,有传播革命政纲的效力。在训政时期,它更是全般活动的主要力量”。

从1940年代初期我国国民的教育程度来看,国民的受教育水平极低,首先要普及社会教育才能推进建国工作的五大建设,“从社会教育的立场看五大建设,则知社会教育的主要工作有三:第一是民族道德,第二是人民组织,第三是科学知识学校教育的力量只能及到少数的儿童和青年,所以只办学校教育还不易完成五大建设,一定要普及社会教育”,使人民尽量具备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以促进公民自治的实现。

从1941年开始,国民政府教育部首先在重庆展开社会教育扩大运动,这样做不仅可以更深入地配合大后方的文化建设运动,从《中央日报》对社会教育扩大运动的宣传宗旨来看,它还隐含着国民党借此运动对民众灌输“三民主义”意识形态的目的。此外,从《中央日报》关于举行社会教育扩大运动周的立场来看,明显偏重于建国方面的需求,特别是扩大运动开展的后期,这一表现更为突出。

重庆社会教育扩大运动的开展

从《中央日报》上关于抗战后期重庆社会教育扩大运动的介绍,可以将从两个方面观察该运动在渝市的施行情况:(一)施行机构;(二)举办的活动。

施行机构

据国民党中央社重庆分社通讯消息,至1941年11月中旬重庆市举办社会教育扩大运动周时,该市的社会教育发展情况推进得已相当迅速:

本市社会教育,经主管机关积极进行,进展颇速,兹分志各情如次:一 社教实施机构 计有市立民众教育馆、国书馆及国术馆,本年度起,市立中心学校二十九所,及国民学校五十所,均增设民教部。二 社教经费除各校民教部外,本年度共八万四千八百元,占全市教育经费一百三十二万三千0九十六元 百分之 六.四0九。三 补习学校已登记者共三十六所,各校民教部民众补习班已开班者共七十三个。四 民众读物除一般壁报外,计有识字三日刊、民教丛书五种、民众周刊。五 电化教育正在发展中,已会同各有关机关组织陪都电化教育放映委员会,筹划进行事宜。

从该报道可得知,重庆在抗战后期推行社会教育扩大运动的主要机构是民众教育馆、国书馆和国术馆,以及市中心学校、国民学校、补习学校的民教部举办的社教活动等。不过,民众教育馆是实施社会教育的中心机关,“国立中央民教馆筹备以来,工作积极进行,各部规章均已就绪,并在领事巷八号新购馆舍一幢,即日迁往办公。又该馆已开始致力于社教事业之开展,聘请专家□制各种社教教材□筹设人范馆、图书馆、民俗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训练馆、卫生合作等事业”。194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在重庆设立中央民众教育馆,“其目的为研究实验,辅导各省市立民众教育馆及供应各种社会教育教材与方法,以资示范。旋于一九四四年因中央各机关紧缩,经费困难停办”。

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当然离不开有关教育机关,因此国民政府还倡导要密切联系各级学校,充分利用政治组织,与各地党部密切配合。1938年国民政府在制订战时教育方案中提出,“其推行此种教育之工具,应充分扩展科学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及民教馆、展览会、戏剧音乐院、广播电台等,而推行此等教育之机关,应充分利用政治的及社会的一切已存之组织,并应与各地党部、中小学校联络实施,俾得普及,易而长速效”。1940年教育部曾就社会教育与党务工作之间的配合作出了明确规定,从社会教育的角度来讲,有下列各项:

一、各项有关推进地方教育事业之委员会,应请当地高级党部参加。

二、各项短期训练班,党义一科应请当地党部派员讲授。

三、举行大规模之社会教育运动或宣传时,应请当地党部参加办理。

同时,要求各级党部的全体党员加入到扫除文盲的而工作当中去,督促地方上的民众团体开办民众学校或补习学校,在推进社会教育事业时还积极与当地教育行政机关进行联络。

不过,从《中央日报》对重庆社会教育扩大运动的新闻报道中,不能清楚地得知各级学校是如何兼办社会教育的,也不能看到各党部配合教育行政机关施行社会教育的过程,因此不能对重庆社会教育扩大运动的实施情况展开详细阐述。

具体活动

通过考察《中央日报》上关于1941—1943年间重庆市社会教育扩大运动周举办活动的相关报道,发现举办最多的活动要属音乐、戏剧、电影,大概是因为这些施教工具更方便,通过给民众带来直接的观感以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此外,还利用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有关社教文物的展览来增强民众的国家民族意识,同时也向国民呼吁学习科学和强健体魄的重要性,以为将来建国作准备。

1941年重庆社会教育扩大运动周从11月12日开始至11月15日结束。12日的活动是,“上午八时民众读物、戏剧资料、国语教材、善本图书、美术作品、边疆文物、国防科学及社教图表八大展览,在两浮之路国立中央图书馆开幕,公开展览三天。下午七时在黄家垭口实验剧院请陈教育部长讲演,并有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演奏国乐、讲词及国乐,同时由中央电台广播”。就在同一天举行的展览会上,一些边疆文物陈列品尤其引起了参观者的兴趣。八大展览部分于14日闭幕,最后一日还表演话剧,向民众放映电影,做广播演讲。《中央日报》报人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造成中国落后现状的原因与中国人民的愚昧不无关系,值此中国面临外敌侵略的全民抗战时期,而国民教程度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十分落后,因而社会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对国民进行科学教育。为什么提倡对民众进行科学教育呢?“在过去往往误会科学只有少数专家学者独占的权利,一般民众,无从学习,也无庸学习。但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认识一国的国力,实为全国民众力量的总和……所以提倡科学教育,自然应当以全民众为对象,务使每一个国民,都有科学的头脑,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技术,然后才能成为科学化的国家,生存于科学的时代,所以在这抗战建国的艰苦的过程中,我们特别致力于民众科学教育的推行,自然有重大的意义”。然而,这种提法却忽视了对抗战时期教育经费和国民教育水平的现实考虑。

陈立夫对1942年的社教扩大运动周作出了训词:

布新除旧,期□社会于昌隆;易俗移风,实以教育为枢□。先觉觉后觉,主义亟待宏扬;立己而立人,责任不容旁贷。凡我社教工作同人,务宜努力于倡导宣传,庶克纪念国父之丰功伟烈,本部有厚望焉。

该训词表达了战时国民政府对社会教育运动的极大期望,一方面寄希望于改良社会风气,一方面又期于宣扬三民主义。这年的社教扩大运动自11月13日开始举办活动至11月18日停止。相比于第一年的活动,今年增加了体育活动,如11月12日和11月15日都举行了体育表演,通过提倡各种运动和国术,坚强公民精神和锻炼健康体魄,并培养集体意识,以备国防之需。

1943年陪都社会教育扩大运动,11月12日为第一日,运动开幕典礼与国父诞辰纪念日合并举行。11月16日,“陪都社会教育宣传运动周,今日为第五日,午前九时,第二书场表演旧戏。十一时,全市各电影院放映战时教育影片。午后二时,两路口滑翔总会跳伞比赛。三时教育局长雷啸岑在夫子池忠义堂讲演。晚七时国立音乐院实验管弦乐团在实验剧院音乐演奏。教育部刘司长季洪在夫子池忠义堂公开讲演”。11月18日为社教运动宣传周最后一日,表演歌剧《苏武》,并放映五彩有声影片。

陪都社会教育扩大运动举行的活动形式多样,并且贴近民众生活,扩大了社会教育运动的范围,对大后方的抗战宣传动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社会教育作为国民政府发展战时教育的内容之一,还要受到当时抗战历史大背景的局限。三、重庆社会教育扩大运动的评价

首先,重庆是抗战特殊时期的中国陪都,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迁回南京,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外敌的肃清,国共两党的斗争成为战后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因而先前在抗战背景下展开的各项运动,如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其发展势头受到很大冲击。特别是在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对社会教育的经费投入大幅度减少,在陪都举行的社会教育扩大运动也不免受其影响。下面是根据1939—1945年国民政府历年的社会教育经费支出绘制而成的图表。

(资料来源:参见《战时历年度中央教育文化费分析表(1939—1945年)》,《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第二编教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1997年,第357—361页。)

不考虑抗战时期物价飞涨的因素,1939年至1943年国民政府的社会教育经费支出占总教育经费支出的百分比分别为4.16%、5.05%、 3.08%、 4.38%、 3.43%,而1944年就骤降至1.90,1945年更减少至0.96%。

其次,关于重庆社会教育扩大运动与各级学校和各地党部相互联络,相互配合开展具体活动的细节,从《中央日报》的报道来看是无从得知的,不过,从其宣传社会教育的口号来看,这些活动为促进公民现代国家建设产生了一定的把帮助,比如,其中提倡对民众进行科学社会教育,要每一个公民能够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养成科学习惯,也就是生活科学化,告诉一般民众对于一切的自然现象,如何以科学的方法来观察考究,对于日常生活,怎样以科学的方法来应付处理,使一般民众都有科学的头脑,科学的精神,然后才能遇事认真不苟,临乱不惊,一洗过去民众泄泄沓沓的风气,变更过去民众迷信神□的恶俗”。

从1944年《中央日报》的新闻来看,关于社会教育活动和宣传的内容没有再见诸报端,大约在同一时期《中央日报》大力倡导青年从军。国民政府在抗战后期发动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说明了战时教育的发展,或许也可以认为社会教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民众,特别是青年人群的民族意识和抗战建国的热情。

注释

[1]《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之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第二编教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2]《教育部订定之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第二编教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4页。

[3]《教育部订定之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第二编教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7—38页。

[4]《十二日起举行教部主办社教活动大会》,《中央日报》1941年11月8日,第3版。

[5]《开展社会教育以普及文化建设运动》,《中央日报》1941年11月12日,第3版。

[6]《社会教育扩大运动的旨趣》,《中央日报》1942年11月13日,第4版。

[7]《开展社会教育以普及文化建设运动》,《中央日报》1941年11月12日,第3版。

[8]蒋介石:《中国之命运》,重庆:正中书局1943年版,第129页。

[9]《普及社会教育实现三民主义》,《中央日报》1943年11月12日,第3版。

[10]《如何推动民众科学教育》,《中央日报》1941年11月12日,第4版。

猜你喜欢
社教中央日报国民政府
决策权动态流转:国民政府初期华侨教育师资政策考察及当代启示
电视社教节目的发展困境及突破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生物治理理念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台社教节目的创新研究
《中央日报》对战后南京审判的报道
多重利益分歧与广东免征洋米税风潮
左中右三报抗战时期想象的共同体建构
滇缅铁路与抗战精神
《资本论》广告登上《中央日报》
韩国《中央日报》:韩商如何在中国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