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静
摘 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的审美维度涉及两条路径。一种是批评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的审美贫困,另一种是批评资本主义社会缺乏和谐与美丽。马克思认为,只有消除私有制和消除边缘化的劳动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上述状况。马克思的审美批判启发了人们,和谐社会的审美构成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 马克思资本主义;审美维度;审美化构建;和谐社会
众所周知,马克思一生都在批评资本主义。长期以来,马克思的批判性话语通常被理解为对经济,政治或人类方面的批评,而对美学方面的批评则很少涉及。系统地结合并提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美学维度,不仅有助于充分理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思想,而且将激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的审美维度
(一)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审美贫困
在马克思的视角下,人与动物之间最基本的区别是人类将生活活动作为其意志和意识的对象,而动物仅根据物种的大小和需求来行动,人类则知道如何根据每种物种的规模进行生产,并且他们知道如何将内部比例应用于所有对象。因此,人类也试着依照美的规律建设生活。人们的对象性活动可以根据美学目的和实际目的进行生产,因为内部标尺可以自由和有意识地获得。
但是,马克思时代的现实与此形成鲜明对比。马克思使工人自己改造得越完善,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本身越野蛮。众所周知,工人工作的项目强度越高,工人本身能力越弱,供热练,劳动者就越无聊,他们就成为自然的奴隶。工人仅在进行动物的原始行为(饮食行为,生活等)时才感到自由。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疏远表现为具有审美意识,贫穷,低落,丑陋,野蛮,无助,迟钝的厌弃,对原始,自由和有意识的活动的向往。人类活动远离了对美的向往。
马克思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一个自由而有意识的人必须首先具有健康,自由和充实的感觉。充满生机和知觉的人应该将现实和知觉的对象视为生活中表达的对象。主要批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审美贫困,但他认为资产阶级也面临审美贫困这一事实。资本的本质是扩散。作为资本特征的体现,资本家将物质利润置于任何价值之上。由于资本的扩散,许多美学要求被故意压制。
(二)资本主义社会和谐的缺失
与前资本主义社会相比,马克思并不否认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但是,在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前提下,劳动的产物与工人相对,这必然导致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对立。同时,按照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博弈规则,例如竞争和交换,如果没有外部力量的参与,强者将变得强而弱者将变得弱。所有这些都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缺乏和谐与美丽。
马克思批评的第一件事是资本主义社会格局的极端和谐。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美,但是这种美只能在局部感受到,一旦目光转向,那是另一种情况。因此,这种美丽并不代表整个社会的状况。社会格局中的不和谐实际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和谐。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工作条件,工人文化权利的保护,城市景观规划等进行了一些调整,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尽管一些西方学者宣扬资本主义是历史的“终点”,但实际上现代资本主义并不能完全治愈马克思指出的弊端,而马克思的审美批评仍然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强烈警告。
二、马克思主义对和谐社会审美化的推动
当前,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对包括资本主义文明在内的各种文明的综合吸收。如何在避免资本主义弊端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真正赋予人民自己的美,使整个社会和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美学批判无疑为我国提供了一些经验、启示与参考。
(一)坚持以人为本
从前面提到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不美的主要原因是它没有把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和尊严置于适当位置。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了以人为本的坚实制度基础。但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第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以物为本的思想仍然很少。一些私营公司没有为工人提供基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并且缺乏对工人的充分尊重和考虑。这些不适当的做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人们对美感和精神生活的压迫,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社会冲突。
从和谐社会的审美建设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的要求如下:首先,我们必须尊重工人的主导地位,保护公众的文化权益,也要切实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因此,应努力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这已成为现代大众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如果人民群众过上务实的文化生活,满足他们的审美需要,改善他们的精神生活和思想意识,就可以以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交流的方式塑造和谐社会。
(二)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之间人与人交流之美的至关重要的在于人民。公司确定了社会主义公共道路,为人类关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然而,我国的社会发展进程,以及社会发展和新形式,整个社会的利益正在逐步多样化。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很明显,如果社会彼此不信任,就会缺乏同理心和理解力。一个利欲熏心,互相憎恶的社会,无论风景园林设计多么美丽,仍然不是一个美丽的社会。
为此,首先需要通過行政和法律手段,通过平衡每个阶级的利益来平衡人们的利益。第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谐必须通过道德教育和心理咨询来实现。只有这样,这样的社会才能被说成是具有人文意义和道德境界的内在美丽的社会。
三、总结
马克思主义美学具有两个基本方面:批评和治理,并且必须有两个相互支持的话语系统。在这两种话语系统中,马克思主义美学首先发展了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之后,治理意识形态是一个需要引起更多重视的基本问题。因此,审美治理是文化治理体系的核心,是另一个增长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应将审美治理提上议事日程,并通过审美治理促进民族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它也加强和发展了现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维度。目前仅有深入研究美学治理,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实现的两条道路,这有助于构建完整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薛晋锡.文化分裂、文化矛盾与文化想象——基于对资本主义文化精神的分析[J].兰州学刊,2017,(8):92-99.DOI:10.3969/j.issn.1005-3492.2017.08.009.
[2]刘军林,裴萱.马克思主义空间批判与当代美学话语反思[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9(4):77-85.DOI:10.3969/j.issn.1000-5110.2017.04.010.
[3]岳凤.社会理想建构的感性之维——马克思、马尔库塞与朗西埃的政治美学谱系[J].理论探讨,2018,(3):83-87.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