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芙琼
摘 要:英语诗歌作为一种有着独特文本特征的文学作品形式,是学生英语学习必要的语篇类型。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为有效开展诗歌赏析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途径。教师可以按照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个层次进行活动设计,从而达到欣赏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等目标。
关键词:诗歌赏析;英语学习活动观;主题
英语诗歌作为一种有着独特文本特征的文学作品形式,其用词精练,语言生动,富有音美、形美和意美,是学生英语学习必要的语篇类型。开展英语诗歌赏析教学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英语学习需求,增强学生的语言体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体现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英语学习活动观为有效开展诗歌赏析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途径。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指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1]13。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英语教学首先指明了学习活动需要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进行,以提高核心素养为目标。诗歌教学应将教学目标定位为感悟和赏析,而不是诗歌文本表层信息的简单提取和传达;既要欣赏诗歌的句式、节奏所展现出来的语言美和韵律美,还要感悟诗人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诗歌的主题情境,达到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目的[2]。因此,诗歌赏析的目标和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目标一致,教师只要遵循学习活动观的要求,围绕单元主题和诗歌主题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通过主题把教学环节串联起来,就能通过诗歌学习促成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现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九年级第七单元的诗歌“Mom Knows Best”为例,具体阐明英语学习活动观下的诗歌赏析教学实施过程。
一、文本解读
(一)主要内容(What)
例文以第一人称形式,以六个不同成长阶段的时间线为明线,以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变化为暗线,描绘作者婴儿时期、孩提时代、青少年时期和成年后等不同阶段与母亲的互动交流,细节的刻画中既有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教导,也有孩子对母亲的不理解乃至反抗叛逆。
(二)主题意义(Why)
例文所在单元的主题为:青少年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得到情感教育,学会理解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教导,与父母正确地沟通交流。
(三)结构特征 (How)
例文作为第七单元的短篇阅读内容,是一首自由体诗,也是一首无韵脚诗(blank verse)。例文共有四个诗节(stanza),每个诗节的诗行长短有别,数量不等,有结句行(end-stopped line)和延续诗行(run-on line)两类。例文通过“When I ..., she ...”语句进行排比,通过 I should be allowed to ...、 talk back、 said、 give 等进行反复表达,既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又生动刻画出青少年时期的叛逆形象,同时也突出了该单元要求掌握的核心语言结构should be allowed to ...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结合以上分析,遵循英语学习活动观,笔者制订了以下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
1.获取并整理作者在六个不同年龄阶段与母亲互动交流的事实性信息;
2.按时间轴梳理出其对母亲的情感变化过程;
3.运用 when I ...、cry all night、run through the field、hug、lift ...up、cough badly、awful dreams、talk back、should be allowed to 等词汇描述作者与母亲的互动细节;
4.正确朗读诗歌,分析排比与反复的修辞手法对于表现诗歌主题的作用;
5.仿寫一首题为“______ Knows Best”的诗歌。
上述学习目标按照认知发展与递进过程设计,第1和第2个目标涉及学习理解类活动,第3个目标涉及应用实践类活动,第4、5个目标涉及迁移创新类活动。这些目标通过层层递进的语言、思维等融合互动,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和文体特征出发,深入挖掘诗歌蕴含的情感与主题意义,感悟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结构美。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理解阶段
学习理解阶段主要实施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基于语篇的学习活动[1]62。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感知并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和文化价值,从语篇中获得新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1.感知与注意
引起学生感知和注意的活动通常在导入环节开展。上课伊始,教师围绕“我和母亲的交流”这一主题创设情境,提出三个问题供学生开展同伴交流:Do you listen to your mother and behave well? Do you argue with your mother or talk back to her? Do you regret anything you have done to your parents? 通过设问,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与母亲交流相处的实际情况,充分锻炼记忆检索能力,学习关键生词talk back与regret。
教师让学生浏览课文插图,设问: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oy and the lady? How do they feel about each other? 引导学生回答:Its Son and Mom. They love each other. 然后,教师让学生浏览标题和课文大体结构,先后提出以下两个问题:What kind of text are we going to read? Can you predict what the poem is about? 旨在让学生关注文本体裁,激活诗歌的相关背景知识,对诗歌阅读形成期待。
2.获取、梳理与概括
教师在屏幕上呈现诗歌文本。学生聆听整首诗的配乐诗朗诵,并回答以下两个问题:How many stanzas are there in this poem? How many stages of life did the writer mention? 这一步骤旨在让学生获取诗歌描写的六个主要年龄段,梳理出诗歌的时间明线:When I was a tiny baby、When I was two、When I was seven、When I was nine、When I was a teen、Now Im an adult。在学生找出六个主要年龄时间阶段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诗歌,找到以下两个问题的答案:During each stage, what happened to the writer? What did Mom do for the writer or say to the writer? 通过阅读,学生获取在六个不同年龄阶段与母亲互动交流的事实性信息,概括诗人与母亲的关系发展脉络,完成信息结构表(表1)的前三列内容。
3.获取、梳理与整合
教师接着设问:How did the poet response to Moms suggestions when the writer was seven,nine and a teenager? What were the results of the writers behavior?学生再次阅读全诗,从最后一个诗节中提取事件的结果,从而把分散在各个诗节的细节整合在一起,形成诗人与母亲交流过程的结构性知识,完成信息结构表(表1)的后两列内容。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在零散的信息和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关联,形成新的语块知識,如:When I ...、cry all night、run through the field、hug、lift ... up、cough badly、awful dreams、 talk back、should be allowed to等,为接下来应用实践阶段的学习做好语言知识准备。而这一环节中开展的诗歌聆听和朗读活动有助于学生感知并理解诗歌语言所表达的感情和意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二)应用实践阶段
应用实践阶段主要实施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等深入语篇的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和所形成的新的知识结构开展描述、阐释、分析和判断等交流活动,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巩固新的知识结构,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助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1]63。
1.描述与阐释
教师在课件中继续呈现表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与同伴开展交流:If you are the writer, and your deskmate is your child, one day, you are telling your child the story between you and your mom. Please use the information in the chart to help you. 这一活动实际是提供了内容整合和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用新学的语言知识描述诗歌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感受诗歌写作中词汇运用的精妙与灵活,实现对诗歌语言知识的内化与运用。
2.分析与判断
教师设问:Why did the writer talk back to his mom in some stages? 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和诗歌中的语言材料“I am not a baby!” “Im seventeen now!”用英语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Because the writer felt that he was growing up and he did not want to be treated like a small child anymore。
3.内化与运用
教师通过课件呈现第2、3两个诗节,要求学生一行一行听录音跟读,把握诗行的重读、停顿、节奏等,再全班齐声朗读。教师在课件中用符号标出诗行的重音和升降调。然后,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诗节,由一位同学扮演母亲,一位同学扮演诗人,其他两位同学朗读旁白部分,在全班同学前展示。学生把新学的诗歌朗诵知识加以内化与运用,得以巩固。
(三)迁移创新阶段
迁移创新阶段主要实施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等学习活动。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新的语境中,基于新的知识结构,综合运用语言技能,进行多元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陌生情境中的问题,理性表达观点、情感和态度,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深度学习,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1]63。
1.推理与论证
教师设问:How did the writer feel about his mom in each stage? 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运用的动词描写和语言描写等线索,推导出诗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对母亲的情感态度(见图1)。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Why did the writer write this poem? 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材料小组讨论作者的写作意图:The writer thought highly of his moms love and aimed to arouse kids awareness of their mothers love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be grateful for their parents.学生潜移默化地得到情感教育,学会理解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教导,与父母正确地沟通交流,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不要过分强调正确答案,这样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在运用中掌握语言。
2.批判与评价
教师提出任务:What features can you find in this poem? Why did the writer use these features? 学生通过同伴合作找出以下诗歌的文体特征和修辞手法:A. The writer uses parallelism sentences: When I ..., she ...; B. The writer uses repetition of words: When I was ..., talked back, said, gave, I should be allowed to, I ... after ...; C. This poem uses blank verse, namely, it doesnt rhyme in each stanza. 学生评价排比与反复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强烈抒发作者的情感,突出语句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3.想象与创造
最后,教师布置仿写诗歌任务,分发给每个学生一张题为 “ Knows Best”的写作纸,要求学生运用“When I was .But . Now Im ______________.”等句型进行仿写。教师鼓励学生注重表达真情实感,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一活动使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诗歌文本结构知识等展开想象与创造,从理解性技能训练到表达性技能训练,保持语言输入与输出平衡,实现超越语篇的迁移创新。
英语学习活动观下的诗歌赏析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个层次的活动中欣赏诗歌的音美、形美、韵美和意美。但这三个层次的活动并非截然分开,而是有所侧重地相互交织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学科能力薄弱点为抓手设计三个层次的活动,避免套路式、生硬的活动程序。同时,在阅读活动中,普通的语篇类型通常要求学生进行默读,但是诗歌学习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或配乐配图朗读。诗和画都是抒情艺术的表现形式,给诗歌配上意境图,加上配乐朗诵的方式能够创设出优美、诗意的语言氛围,不仅使抽象的诗歌变得直观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而且能情境交融,给学生美的享受[3]。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赵美玲.基于文体特征的初中英语诗歌教学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9(8):50.
[3]顾雪丹.基于欣赏性阅读的初中英語诗歌教学——以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7 Reading板块为例[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7(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