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2020-03-04 11:04华芳
文理导航 2020年8期
关键词:曲式结构思维导图

华芳

【摘  要】在进行一节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并思考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去实现这一目标。“思维导图”这样的一种呈现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一边聆听一边思考的学习方式,更能够将感性的音乐用理性的方式呈现,潜移默化中完成教学目标。本文将以苏教版八年级初中音乐《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欣赏教学为例阐述“思维导图”的应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曲式结构

一、缘起,思维导图的作用

“世界记忆之父”托尼·博赞因创建了“思维导图”闻名世界。思维导图是将理性思维,化作形象图文,并围绕一个中心主题,利用图像、颜色等层级图表现方式建立下级主题之间的相互隶属关系,形成一条形象化的记忆链接。

资料显示: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之一就是放射性思考。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进入大脑的任何一种资料,例如:文字、音符、节奏、香气、食物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主题(点)。从这一个点出发,又可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既可以代表与中心主题的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最终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这些关节的连结就如同大脑中的神经元一样互相连接最终成为人类的记忆。

对于抽象的音乐而言,这种将抽象具体化并将所有中心主题链接在一起的方式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并进行音乐记忆。

二、《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中运用“思维导图”的灵感源泉

1.依据教学目标与学情:这一堂课的设计灵感,首先源于笔者想要完成的最终教学目标——完整聆听音乐作品并描绘出作品“双主题变奏”曲式结构(a主题——旅行主题——b主题——旅行主题——a主题变奏——旅行主题——b主题变奏——ab主题对位——尾声)。对于初中生而言,要想以纯理论的形式完成这一目标是无法实现的,最后的结果是学生背出了这个名词而不知道名词背后的含义以及对应的音乐是什么,这样的音乐教学就是失败的。于是,笔者考虑寻找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快速得记忆音乐并理解这种严谨的曲式结构。

2.依据作品内容:笔者对作品背景材料、曲式结构、配器、和声等进行了深入剖析,发现作品不仅具备严谨的曲式结构,其音乐本身運用绚烂的管弦乐描绘出了鲜明的音乐形象,这些形象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如此,这些绘画作品还具有内在的逻辑与联系。于是这成为了运用“思维导图”的第二个灵感源泉。

在这里,笔者要提到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曲家在乐谱中注释的一段文字:交响音画作品《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创作于1880年,俄国作曲家鲍罗丁在一次画展中被一幅画作深深吸引。面对静止的画面,他用音乐的方式展开无限遐想,流动的音符与他想象的形象连接在一起,展现出了这样的画面:“在单调的、黄沙滚滚的中亚细亚草原上,传来了宁静的俄罗斯歌曲的曲调(a主题),接着听到渐渐走进的马匹和骆驼的脚步声(旅行主题),以及古老而忧郁的东方歌曲音调(b主题)。一队土著的商队伍(a主题变奏)在俄罗斯军队(b主题变奏)的保护下,穿过广袤的草原和沙漠,又慢慢远去,俄罗斯歌曲与东方古老的歌曲和谐地交织在一起(ab主题对位),在草原的上空长久地萦绕回荡,最后在草原上空逐渐消失(尾声)。”

从上述作品介绍中可以看出,作品严谨的曲式结构并非只是几个冰冷的文字,文字的背后其实对应了每一种生动的形象,同时这些形象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于是,运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成为了笔者首选教学方法。

三、设计,如何运用思维导图在《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中展开教学

在设计本堂课的过程中,我将“双主题变奏曲式结构”定为本堂课的最终目标,这也是“思维导图”中的核心部分。在课堂的尾声阶段,学生需要完整聆听5分钟的音乐作品,并在过程中利用肢体、道具等方式表现不同的音乐段落,最终判断出作品的曲式结构。

要说明的是,为了完成这一目标,笔者做了以下铺垫:

1.现场绘画作品串联:提前准备好曲式结构中每一个部分对应的画面,最后通过学生边聆听音乐边选择的形式串联成一幅流动的画作展示。用形象生动的形式直观展现曲式结构。

2.音乐要素分析理解音乐:在课堂的前20分钟,围绕音乐要素(音色、力度、旋律、节奏、调性、织体、曲式)抓住每一个主题的关键音乐要素特征,分别聆听与分析每一个音乐主题(包括a主题、b主题、a主题变奏、b主题变奏、ab主题对位、旅行主题),并引导学生说出音乐表现的画面及表达的情感。例如:a主题与b主题抓住乐器音色及旋律特征这两个要素。乐器音色分别采用了圆号、英国管两件单一的乐器音色来表现音乐,先呈现出一幅宁静的草原上传来俄罗斯民歌的音乐画面,后表现出东方商队从远处传来东方歌调的画面,折射出作曲家创作中带有民族主义及异国情调的风格。

3.多角度感受音乐:为了加强对每一个主题音乐旋律的记忆与理解,笔者设计了相应的音乐感受方式。例如a主题的教学:笔者从聆听音频——直观欣赏视频中乐器演奏——歌唱旋律——用嘴巴捂住纸杯子用“u”哼出a主题旋律,引导学生模仿圆号吹出的音色(与乐队总谱相匹配),像一阵风一般,表现出黄沙滚滚的中亚细亚草原上空,传来了宁静的俄罗斯歌曲的曲调:

b主题:笔者抓住音乐旋律“连绵不断”“三连音”“倚音”等特点,同样经过聆听——直观欣赏视频中乐器演奏——歌唱旋律——用纱巾表现出时而慢速时而快的肢体动作,表现古老而忧郁的东方歌曲音调缓缓传来,传达出东方商队在沙漠中行进时的彷徨、犹豫、害怕:

a主题变奏:笔者设计了用纸杯子大圆对手心击掌的方式表现俄罗斯军队铿锵有力的行进;

b主题变奏:笔者在b主题纱巾基础上,加大沙巾的表现幅度,体现出东方商队在俄罗斯军队的保护下逐渐显得自在、放松。

音乐ab主题对位将全班分成两个组别,一组采用俄罗斯军队行进时唱起了俄罗斯民歌曲调(a主题)的动作,另外一组在俄罗斯军队保护下东方商队悠然自在行进的(b主题变奏)动作。

这堂课,通过以上环节的铺垫学习,对每一个主题音乐已有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完整聆听作品的时候能够在听到熟悉的主题时快速反应,用学过的肢体动作或道具快速表现出来,学习成效还不错。同时,学生能够从笔者给出的绘画作品中找到每一个音乐主题相应的画面。这说明,学生不仅能够辨别主题旋律,同时还能够理解每一个主题想要表现的作品内容。当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串联起来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双主题变奏曲式结构”便由学生脱口而出了。

最后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这堂课内容以“双主题变奏曲式结构”为核心绘画出“思维导图”,再次加深本堂课的内容。以下为其中两位学生的案例:

案例一:画作与曲式结构的结合,既体现出这部作品本身绘画与音乐的结合,又帮助学生快速得通过听觉、肢体、视觉相联系,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作品的曲式结构。

案例二:围绕着曲式结构,每一个主题用关键音乐要素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不同的音响效果,从而体现不同的画面感。这样的主题旋律,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感受与体验,从而加强学生对每一个主题情感、旋律等特点的理解与记忆。

四、结束语

音乐所表现的情感是感性的,但音乐的内在结构确极为理性的。除了伟大作曲家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具有这般严谨的曲式结构外,巴赫的《十二平均律》、肖邦的《前奏曲》等一系列伟大的音乐作品都是典型的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因此,当我们在教授学生一部作品时,不仅需要自身对作品感性的认知,更需要理性的分析,并運用合适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本堂课笔者运用“思维导图”的思维方式,通过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抽丝剥茧,促进学生在一堂课后能够在音乐的记忆下,回顾课堂内容,绘出一幅自己心中的音乐蓝图,同时通过这张图,激发学生在脑海中重现音乐片段与画面。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当学生面对自己亲手绘制的导图,再次聆听这部作品的时候,课堂中的教学瞬间将再次重现,音乐就这样,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了。

【参考文献】

[1]胡雅茹.我的第一本思维导图入门书[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

[2]钱逸瑞,庄耀,戴海云,严淡如.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八年级下册[Z].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54

[3]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J].中国音乐教育,2003(7):17-32

[4]张向东.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与策略分析——基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v.17;No.98(04):63-66+75

[5]杜贞瑶.给学生一双“音乐”的耳朵[J].大众文艺(理论),2009

(无锡市湖滨中学,江苏 无锡 214001)

猜你喜欢
曲式结构思维导图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
论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和声曲式分析
浅析女高音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的演唱风格与艺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