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行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劳动教育浅析*

2020-03-04 21:33:05许蓓莹包雅鑫王圆圆
光明中医 2020年21期
关键词:运化劳动教育

李 刚 王 旭 许蓓莹 包雅鑫 王圆圆

1 劳动的概念及解读

何为劳动,平生习于劳动,劳心劳力,都不足为苦;“春耕种, 行足以劳动”。劳动即操作活动的意思,到现在,通常被人们用来表示对外界进行输出劳动量或者相关的劳动价值的人类所做的运动,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以及自身发展的相关手段,也是人们进行相关运动的特殊形式,在广义方面,劳动表示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工作方面进行广泛实践的相关范畴和内容;而在狭义方面的相关劳动则只是表示其中一种,人类进行创造财富的运动形式[1]。

2 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地位十分重要。在马克思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劳动是人类进行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实践活动,而劳动教育则是培养大学生过程中坚定其相关的理想信念、对他们的实践方面的能力进行锻炼的重要部分,重在弘扬劳动方面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其崇尚和尊重劳动。

3 五行视角之下的劳动教育

中医讲说的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相关性质、归类和调节,拥有着十分原始的相关系统思想,在五行中,其认为,在自然界所有的物质都能够归纳在“金木水火土”5个层面的形态学分类体系中,进而形成独特的系统构架[2]。

五藏(cang),是中医藏象理论的一个概念,《说文解字》言:“藏者,匿也。”通“威”,汉代之后改为“藏”。有隐藏、暗含的意思。它是一个人体生理和病理表现的抽象概念,与解剖上脏腑器官的具体概念,不是一个层次和体系。古人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功能表现,用阴阳学说的五行理论模型,进行了五大系统分类,并以心、肝、脾、肺、肾五个“脏腑”名词为代表作了冠名。五大藏象系统中,心藏的含义是指一身之“火”的太阳之气;肝藏的含义是指一身之“木”的少阳之气;脾藏的含义是指一身之“土”的中和之气;肺藏是指一身之“金”的少阴之气;肾藏是指一身之“水”的太阴之气。中医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联络六腑、形体、官窍,构筑五大生理病理系统。此五大系统的功能协调,维持着生命少动的正常有序。[3]

2018年9月,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第一次将“劳”列入了教育理念当中,提出要发展全面教育,就必须在学生的各方面发展中弘扬我们的劳动精神,将劳动精神传承下去[4]。自此,形成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这正顺应了”木火土金水”五行构成整个大自然的规律。在五育中德育对五行之火,智育对五行之金,体育对五行之水,美育对五行之木,劳育对五行之土,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恶,五育亦如此。“劳”之于五字方针,如土行之于五行,亦如脾藏之于五藏。

五行之土,曰之稼穑,指的是庄稼的播种和收获,也就是农作物的种收。“土”,其拥有进行播种、收获成果的意思,也表示万物进行生长、承载的特点。所以,我们通常将有生长、孕育以及承载等特性的相关事物,都能够将其归纳到土行当中去。劳动,便是用所学,去输出,去创新;劳动是载体,是加工厂,是枢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为之付出努力;想要为之出力,必需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提高自身素质,离不开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长久的学习与积累,离不开精神层面的支持,培养尊重劳动、乐于劳动的精神是劳动教育进行的首要步骤。

劳动的核心是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论学习所得、思想教化所得得以验证,得以练习与熟悉,有助于内化于心,更有助于意识层面的培养。记忆的留存会随时间的流逝而缺损,而意识与习惯的养成却是内在的改变,伴随终生,使得所学所悟得以积淀。这便如同脾之运化、升清。脾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脾吸收和传输水液,配合各脏腑调节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

4 五行体系中劳育与德智体美关系

五行学说还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滋生、制约的运动变化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的状态。用五行、五藏,解读德智体美劳,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4.1 心脾互补 德劳共建心主血而行血,脾主生血又统血,而心和脾的关系,主要为主血与生血、行血与统血之间,心血赖脾气运化的水谷精微以化生,而脾的相关运化其实依赖于心血的不断滋养和心阳的推动,从而达到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的目的[5]。

德育培养下个体思想品德的养成,有利于在劳动实践中个体个性魅力的彰显;在劳动教育中,以行为培养和活动为载体,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习惯,并形成健康心智。通过相关的实践证明,人们通常能够在相关的劳动中形成较多的优秀品质,培养意志坚定的优良内在品质,养成勤快、主动的工作学习态度,有利于集体意识与责任心的培养。

4.2 脾肺水气 智劳互助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脾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肺主行水,通调水道。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必赖肺气之宣降而敷布全身;肺所需之精气,全靠脾运化的水谷精微。脾肺两脏还互相配合,参与水液代谢过程[5]。智育,重在对学生的科学技能和文化知识进行培养,进而发展其智力和劳动技能。劳动教育在于让学生所学劳动技能得以施展、练习并真正意义上提高动手能力。不仅体力方面的劳动得到了提高,而且脑力劳动方面也十分重要。孔子曾经在学习方面提出一种看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只是独自苦思而不学习书本的知识,往往得不到提高,遇到难题也难以解决,必须将学习和相关的思考结合,才能够得到进步。

4.3 脾肾先后 体劳互生脾与肾先后天相互滋生,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精主生殖繁衍,为先天之本。先天促后天,脾的运化必须依赖肾阳的温煦蒸化,方能健运;后天养先天,肾中精气须赖脾运化的水谷精微营养,才能不断充盈[5]。兽皮为衣,生火取暖,打猎采摘,人类从存在之初,便注定要劳动。进化发展至今,虽形式有所区别,但本质还是一样的。想要维持基本的生存,总是离不开劳动。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人类天生就存在做各种劳动的本领,只是大多都潜藏,未能轻易挖掘。作为保持发展人类身体各种活动关联的当代教育之体育教育,可以提升人的肢体协调能力,使得身体各部位灵活配合,能够实现更多不同的肢体动作。有了体育教育,使得身体协调性更强,有助于劳动技能的学习、应用与提升,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劳动教育之下,通过实践的锻炼,能够让学生拥有强健的身体,能够培养其在肢体方面的协调性。

4.4 肝脾互依 劳美互促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藏血,脾生血统血。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脾胃升降适度,脾之运化正常。脾气健运,血液化源充足,则肝有所藏,肝血充足;肝血充足,则疏泄正常,气机调畅。肝脾相互协作,共同维持血液生成循行[5]。在劳动教育之下,学生对于劳动创造美的认识程度加深,并且体验到劳动本身即美。参加义务劳动,搞卫生清洁,美化周围环境;通过技巧与审美的搭配,动手制作一件件养眼的手工作品;亲自测量规划教室设施尺寸,对教室环境进行美化设计与装饰等。美从劳动中来,在劳动的过程中,审美的经验会越来越丰富,审美感受又能反过来参与到更广泛的劳动中去。

素质教育中“劳”的加入,是教育的创新,亦是素质教育质的提升。在“德、智、体、美、劳”中,“劳”是其他四者的养成基础,也是四者养成的表现,还是四者的升华。有了“劳”的结合,道德的养成和价值观的形成得以外现,科学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提升得以实践,体育中锻炼出的强健体魄与体育精神得以应用,审美与人文素养得以呈现[6]。劳是理论的实践,是技术的实操。“劳”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充实着“德、智、体、美”,使“德、智、体、美”既具体,又形象。没有“劳”,“德、智、体、美”暗然失色。

5 知行合一

理论与实践本应一体,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方为正道。尤其从道德教育上来讲,知行分离脱节是不行的。道德行为不能和道德意识分离。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重知而忽视行不可取,只行而无知也是不行的。缺乏了知,在行中免不了吃力不讨好。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多尝试,更好地平衡二者,才能够更好地全面平衡地发展。

当前在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各高校虽然都有内容涉及,但对于劳动教育工作开展的各方面的体制机制还不系统、不完善。总的来看,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表现为文件学习有余、在具体的行动方面不足。在高校中,必须对劳动进行相关的教育载体进行创新,从而对劳动教育的内容进行丰富,并对劳动教育的特色进行凝练。高校作为学生学习的地方,应当加强学生在劳动教育方面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分析研究,同时必须将解决学生思想认识的问题,内化于心,从而外化于行[6]。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关重要组成部分,劳动素质以及劳动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从整体来看,劳动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系统工程,并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潜移默化,让学生能够对劳动拥有正确的认识,进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并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进而主动参加劳动,进行辛勤劳作,从而创造一定的劳动价值。

6 结语

习总书记曾说:要在奋斗中摸爬滚打,从而体会人世间的冷暖。对大学生而言,校内外的相关实践和志愿服务亦是一种通过劳动实现的奋斗模式。高等学校在进行相关素质方面的教育工作时,必须坚持在习总书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中提出的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原则与八大基本理念,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成长,为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而不断奋斗。

猜你喜欢
运化劳动教育
脾不好的人不能多喝水吗
家庭医药(2023年1期)2023-05-30 10:48:04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