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纂白鹿洞书院志》宋元部分补遗

2020-03-04 12:42吴国富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山长白鹿洞南康

吴国富

(九江学院学报编辑部 江西九江 332000)

白鹿洞书院创始于唐朝,兴盛于南唐,荒废于北宋中后期。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之后陆续有所增置,形成了建筑众多、规制完备、讲学活动频繁的兴盛局面。南宋灭亡之际,书院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直至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毁于战火。这170多年的书院历史无疑很值得重视,但由于宋元时期没有编撰洞志,很多史料已经散佚无存,或零星散布于各种文献之中,研究殊为困难。笔者曾编撰《新纂白鹿洞书院志》,着力补充了不少宋元时期的史料,但可考者仍有不少,兹略陈十数条以补充之。

1.朱熹聘丁锬主洞

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之后,曾聘请新建人丁锬担任洞主,丁锬不肯就任。据《雍正江西通志》卷六十七引《丁氏世美集》:“丁锬,字仲熊,新建人。以伊洛之学倡于江右,弟子云集。与陆子静为友。领淳熙、庆元、嘉定三举,历官曲江县簿。朱元晦知南康军,聘掌教白鹿书院,不就,时与往复论学,自号瓮天先生。所著有《春秋要辨》《易通释》《书辨疑》《王霸论》《性理大旨》诸集。”

2.严敬学《易》于朱熹

朱熹知南康军及讲学于白鹿洞之时,从游生徒众多,可考者有刘清之、林择之、黄灏、彭方、彭蠡、吕炎、蔡念成、曹彦约、黄义勇、胡泳、周颐、余錡、杨三益等十几人。另据王梓材、冯云濠《宋元学案补遗》卷四十九引《安庆府志》:“严敬,字庄人,宿松人。事母以孝称。朱熹在松,敬以礼谒,同至白鹿洞讲《易》,反覆询之,自是益有心得,归著《敬心铭》。卒年八十七。”可知宿松人严敬也是朱熹在白鹿洞讲学时的生徒。

3.傅子渊鹿洞讲《易》

傅梦泉,字子渊,南城人,先从陆九渊学,又从朱熹、张栻学,淳熙二年进士,历任衡阳教授、宁都县宰等。刘埙《隐居通议》卷三:“曾潭先生傅子渊,南城人也。出入朱陆间,深明理学。为衡州教授,过白鹿书院,时丞相周益公帅长沙小队奄至,乘先生不备,请先生升高坐讲《易》。先生顾左右,得《周易正文》,径摄衣升坐,读乾读坤,又读屯与蒙,听者已倦,忽藏之间,正色大言曰:‘此纸上《易》不足讲,讲三圣人《易》可乎?’于是倦者悚容。益公离坐,蹑先生后而言曰:‘今日见子渊矣!’”

陆九渊《与陈君举》:“丁未之冬,失于一见,尺书往复,莫遂输写。比年山居益左,知旧消息,往往阔绝。……傅子渊已至衡阳,得其书,谓亦已相闻矣。”[1]丁未为淳熙十四年。陆九渊于淳熙十四年至绍熙二年在象山精舍讲学,文中“比年山居益左”即指此事,傅子渊教授衡阳也就在此期间。又据四库本周必大《文忠集》附录的行状云:“绍熙改元,判隆兴府,辞不赴。除观文殿学士,判潭州郡。有倍税牙契钱,岁约二十万缗,公亟罢之。明年六月,复大观文。七月,坐举官不实,降授荥阳郡公。又明年八月,复益国公,改判隆兴。复再入奏祈免,除醴泉观使。”周必大于绍熙元年至绍熙三年在潭州通判任上,他与就任衡阳教授的傅子渊在白鹿洞书院相遇,时在绍熙元年或绍熙二年。

4.高天锡参与鹿洞讲会

清代白潢《西江志》卷九十二记载:“高天锡,字竹涧,彭泽人。宋季严禁道学,考亭之学几废。天锡独究心审华实,辨理欲,往来白鹿洞,学者咸敬信之。卒之日,俄云:‘我欲还造化旧物矣。’奄然而逝。后祠乡贤。”高天锡往来于白鹿洞,积极参与讲学活动,时值“庆元党禁”发生之后,大致在宋宁宗嘉泰年间。

5.冯去非任山长

冯去非,字可迁,南康都昌人,《宋史》有传。据宋人孙德之《深居冯公墓铭》[2],冯去非之父冯椅,字仪之,朱熹的学生,家居授徒,著述颇丰。朱熹知南康军时,“一见赏异,自是出入直节堂,凡经传命脉不以语人者,皆以语之。间讽以持厚之说,故名其斋曰厚斋。”冯去非生于淳熙十五年(1188),因“幼有异质”,且家学渊源深厚,很早就开始崭露头角。“稍长,义理融液,文思泉涌”。嘉定九年(1216),冯去非参加乡试,本应“置之魁选”,因故屈居第二,人人为之惋惜,由此声名鹊起。自此冯去非绝意科举,四处讲学:“公方捷应举,已而腐余之,习博书,怀传穷搜恣观,不究其端极不止。诸公倾构重币,聘请为白鹿书院山长,与后先升堂,复分金陵讲席。其发明《易》、《书》、《诗》,经师多未及。”冯去非担任白鹿书院山长,就在嘉定九年稍后不久。二十多年后,冯去非再次参加科举考试,淳祐元年(1241)中进士,时已53岁。历任滁州户曹、桂阳丞、寿春通判、发运司主管等职。宝祐四年,召为宗学谕,以触怒丁大全而罢官。后知兴国军。

6.朱在刻书

嘉定十年,朱熹之子朱在知南康军,任上重修白鹿洞书院(详见黄榦《南康军新修白鹿书院记》),又刊刻了朱熹的《朱子仪礼经传通解》,并作跋语云:“子在跋曰:右先君所著《家礼》五卷、《乡礼》三卷、《学礼》十一卷、《邦国礼》四卷、《王朝礼》十四卷,今刊于南康道院。其曰《经传通解》者凡二十三卷,盖先君晚岁之所亲定,是为绝笔之书。……嘉定丁丑八月。”(朱彝尊《经义考》卷一百三十二)嘉定丁丑即嘉定十年。清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四记载有朱熹撰、门人黄榦修订的《仪礼经传通解集传注》,原书三十七卷,存《家礼》五卷、《邦国礼》二卷、《王朝礼》四卷,为宋刊残本。“此书朱子殁后,其子在刻于南康道院,为嘉定丁丑岁。板移监中,不久即漫漶。是本每半叶七行,行十五字,夹注同。板心有大小字数,刊工姓名,于‘匡、徵、慎、敦、让’字皆阙笔。”

据莫友芝、傅增湘《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二,《礼书》一百五十卷,宋程祥道撰,有江南图书馆藏宋嘉定十年丁丑南康道院刊本,三十七卷,缺第十五卷。涵芬楼及日本内野五郎家均有残本。又有清御儿吕氏宝诰堂重刊宋白鹿洞本。参考朱熹《朱子仪礼经传通解》的朱在跋语,“嘉定十年丁丑南康道院”刊本《礼书》也应是朱在主持刊刻的,所谓的“宋白鹿洞本”应该是同一版本,因此书藏于白鹿洞而得名。

7.韩淲咏白鹿洞

宋人韩淲有《次韵昌甫所赋癞可、瘦权,且言去岁到白鹿洞》:“踏雪寻僧已是诗,更将书册试同披。名高直隐江西社,五字非君孰和斯。当年权可气横秋,此日匡山亦雪不。莫恨禅床人寂寂,可论书院鹿呦呦。”(四库本韩淲《涧泉集》卷十七)癞可即祖可,瘦权即善权,均为庐山僧人。

8.魏子开任堂长

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袁甫出任江东提刑,任上兴建象山书院,修复白鹿洞书院,又先后聘请张洽、汤巾为白鹿洞书院洞长。袁甫《重修白鹿书院记》云:“甫无状,将指江东且五年,建象山书院于贵溪,兴白鹿书院于庐阜。”“甫与元德张君同官于池,又与仲能汤君有同年好,二君从事晦庵先生之学,功深力久,遂延为洞长。元德以年高先归,仲能悉力振起,多士闻风来集。”又《白鹿书院君子堂记》:“仲能汤君为长于白鹿书院,一日贻书命余作《君子堂记》。”(均见袁甫《蒙斋集》卷十三)

汤巾,字仲能,安仁人。他担任洞主时,以魏子开为堂长,以其子魏万里为直学,协助管理书院事务。袁甫《书魏子开行实》:“余同年进士汤仲能,刚直有学识,余悼白鹿书院敝久习颓,老先生淑人心之本旨郁而不明,非少更张不可,遂屈仲能主之。仲能辞再三,乃任责。行之一年,规模焕然。仲能一日过我,因问匡庐善士,仲能为余言堂长魏子开,其人也今亡矣。因出示行实一编,读之令人怀思。其子万里,今为直学,亦以举职称。余不识子开,因仲能以知其人,抑亦有德之士也。……余为之感怆,因书以授其子万里,且勉以克绍前人云。”(袁甫《蒙斋集》卷十五)

9.吴革肄业白鹿洞

宋理宗淳祐初期,德安人吴革肄业于白鹿洞。清朝白潢《西江志》卷九十二记载:“吴革,字时夫,元子。三领举于漕,肄业白鹿洞书院,任抚州崇仁尉,累官文华阁学士,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知建康府,兼淮西总领。每以崇正学、基化本、宣德达情为己任,卒赠光禄大夫,谥清惠。”吴革之父吴元,开禧元年进士,官知制诰。

《同治德安县志》)卷十收有吴革的传记,出自江万里为吴革所撰写的墓志铭。文章说: “吴革,字时夫,元子。三领举于漕,理宗时仕抚州崇仁尉,宰钱塘,倅杭,累官知赣州,除直秘阁军器监,总淮西军事,移守建宁,知福州兼福建帅,迁吏部侍郎,江阃谋帅,除宝章阁直学士兼知建康府,沿江制置使兼淮西总领,卒赠光禄大夫。”[3]按《咸淳临安志》卷五十九记载,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钱塘令吴革“申请于府”。此钱塘令吴革即德安人吴革。又《宝庆会稽续志》卷二“提举题名” 记载:“吴革,宝祐二年以朝奉郎八月十三日到任,三年八月,除尚右郎官兼权左司。”此吴革于宋理宗宝祐二年任浙东提举,与“倅杭”的德安人吴革应为同一人。因此,吴革于宋理宗淳祐九年已经在钱塘县令任上,而担任抚州崇仁尉尚在此之前。以此推算,吴革肄业于白鹿洞书院,约在宋理宗淳祐五年以前。

《同治德安县志》卷十说吴革“肄业白鹿洞,执经问难,不贯串博极不止,以考亭恕斋真迹自名其斋。《太极图》《通书》,张子《西铭》,条分汇集,日夕研究。”吴革在白鹿洞时,致力于钻研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通书》以及张载的《西铭》,其斋名为“恕斋”。吴革入仕之后,“又于其间恤民贫,理饷计学,庐山书院讲明理义。盖公所至,皆崇正学以基化本。”此“庐山书院”,应该就是白鹿洞书院,反映吴革入仕之后,仍然十分关注白鹿洞书院,并曾在其中讲学;而“崇正学”亦与白鹿洞书院的学习经历有关。

朱熹著有《周易本义》,现存有南宋吴革刊十二卷本,序云:

程子以义理为之传,朱子以象、占本其义,革每合而读之,心融体验,将终身玩索,庶几寡过。昨刊程《传》于章贡郡斋,今敬刊《本义》于朱子故里,与同志共之。……咸淳乙丑立秋日,后学九江吴革谨书[4]。

按《乾隆福州府志》卷四十七:“吴革,咸淳初知州事,雅重风化,尝创道立堂,祠濂溪以下诸贤,附以贤牧,又创经史阁。官至户部尚书。”序文自称“九江吴革”,即德安人吴革,所说的“朱子故里”,即福建武夷山的五夫镇,此书刊刻的时间为咸淳乙丑(咸淳元年),也正是吴革知福州事之时。吴革先知赣州,后知福州,根据序文,吴革在赣州时曾刊刻程颐的《周易传》:“昨刊程《传》于章贡郡斋。”知福州之后,又刊刻了朱熹的《周易本义》。吴革在白鹿洞时致力于《易》学,入仕之后依然不断钻研,颇有心得。

《同治德安县志》卷十说吴革“卒以经营江上,尽瘁而终”,卒于沿江制置使任上。按《宋史·度宗本纪》,咸淳五年三月,“以马光祖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吴革沿江制置使。”咸淳六年五月,“以吴革为沿江制置宣抚使。”据此推测,吴革大约去世于咸淳六年或稍后。他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在南宋灭亡前夕。

10.俞应元肄业白鹿洞

俞应元,字景隆,抚州金溪人,南宋末先为白鹿洞诸生,后主书院讲席,在洞时间甚久。元代程钜夫《俞景隆墓志铭》:“景隆名应元,业儒博敏,尝从里中儒先生曽子良学,复肄业于白鹿洞,受知江丞相及双峰饶先生,乃升居洞学讲席,久然后归。”因不得志于场屋,隐居而终(四库本《雪楼集》卷十八)俞应元生于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卒于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七十七。

由“受知江丞相及双峰饶先生”一句可知俞应元肄业白鹿洞及主书院讲席均在宋理宗淳祐晚期或宝祐年间。“江丞相”即江万里,都昌人,南宋著名爱国丞相。刘辰翁《白鹭洲书院江文忠公祠堂记》云:“先生生庆元戊午,遭伪禁之世,父师窃传习朱氏,处白鹿,游东湖,所交多考亭门人,出入端平诸老。”[5]江万里早年就读于白鹿洞书院,时值庆元党禁及韩侂胄当权,此时俞应元尚未出生。因此,“受知江丞相”应当在江万里担任左丞相兼枢密使之后,亦即淳祐六年以后,此时俞应元已有十五六岁。

“双峰饶先生”即饶鲁,字伯舆,又字仲元,号双峰,余干人,南宋晚期著名学者,历主白鹿洞、濂溪、建安、东湖、西涧、临汝诸书院。著有《五经讲义》《语孟纪闻》《西铭图》等。蔡杭《荐象山书院汤饶二堂长章》云:“饶州余干县隐士饶鲁,……累主白鹿、东湖、安定书院,赢粮受业,户履几满。臣尝延之饶泮,为学者讲学。……欲乞照朱文公门第胡安之、吕熹、蔡模例,命以初品,分教郡学,仍充白鹿书院堂长,俾与士子悉意讲明先贤之遗书,以振正学。”[ 6]蔡杭为朱文公门人蔡沈之子,淳祐七年任江东提刑,荐举饶鲁为白鹿书院堂长,即在此时。时方岳知南康军,白鹿洞旧志载《与蔡宪论南康事件》云:“近准使牒,差请饶堂长以领袖学者,此白鹿之所甚幸也。”其中“蔡宪”即蔡杭,“饶堂长”即饶鲁。蔡杭荐饶鲁于朝,得到批准,遂命南康知军方岳将饶鲁聘请到洞。饶鲁主洞时,有宜丰人罗天酉、武宁人冷应凯负笈从之。《民国盐乘县志》卷十四:“罗天酉,字恭甫,义钧乡人。……尝负笈远游,师事饶双峰于白鹿,晏道原于宜春。……举开庆元年进士。”《同治武宁县志》卷二十三:“冷应凯,字才夫,升仁乡人,咸淳贡士。宋亡,隐居不仕。性孤介,寡交游,从饶双峰读书白鹿洞,深契诚明之旨,灏然自得。元初,宣慰使李珏荐于朝,累征不起。尝讲学龙崖,因号龙崖先生。南昌熊凯挽诗有云:‘学道一灯来鹿洞,斯文千古属龙崖。’所著有《龙崖集》十卷,今失传。”

据蔡杭所叙,饶鲁应当两次入主白鹿洞。第一次即“累主白鹿、东湖、安定书院”所叙之事,指主白鹿洞等书院讲席;第二次就是“命以初品,分教郡学,仍充白鹿书院堂长”,指蔡杭推荐饶鲁担任白鹿洞书院堂长,这两者是有差异的。宋代书院的掌管人或称“洞长”,或称“山长”,或称“堂长”,称呼不太固定。有时“山长”与“堂长”又分别设立,在这种情况下“堂长”就不是书院的掌管人,而是协助洞主管理书院的人员,如汤巾主洞时就另有堂长魏子开。宋代书院的洞主兼有讲学和管理之责,但他也可以另外安排“主讲席”者。如清江人张洽主洞时,“选好学之士日与讲说,而汰其不率教者。”(《宋史·张洽传》)可知“主讲席”者另有其人。饶鲁第一次入白鹿洞,属于洞主聘任的主讲人。第二次入白鹿洞,则是集洞主与主讲为一身。据“累主白鹿、东湖、安定书院”“延之饶泮”等众多经历来看,饶鲁两次居洞的间隔时间较长,第一次入洞时俞应元年龄尚小,第二次入洞时俞应元才入洞就学。此时俞应元已有十五六岁,因崭露头角而得到洞主及江万里的赏识而 “升居洞学讲席”,辅助洞主分担了讲学任务。

11.时少章任山长

元代吴师道《敬乡录》记载:“(时)少章,字天彝,由乡贡入太学,登宝祐癸丑进士第。天才绝出,博极群书,初授丽水县主簿,用荐改授婺州添差教授兼丽泽书院山长,未几改南康军教授兼白鹿洞书院山长,逾年,擢史馆检阅,以凌躐劾罢,授保宁军节度掌书记,卒不大显而终。天彝自负甚高,登第时年近六十,为忌嫉者沮格,既而子女皆丧,落落不偶,感激自伤,平生所著《易》《诗》《书》《论语》《孟子》大义六十余卷,又有《论孟诗赘说》《易卦赞》,杂文古歌诗数千篇,总为《所性稿》五十卷,日记十卷。”(四库本吴师道《敬乡录》卷十一)宝祐癸丑为宋理宗宝祐元年,时少章担任山长在此之后不久。

12.詹仲美学于白鹿洞

戴表元《五典蒙求序》:“铅山詹仲美,实生于衣冠之林,长于文献之府,来杭以《五典蒙求》示余,其一事亲,其二事君,其三夫妇,其四长幼,其五朋友,典系一章,章系百句,句系一事。询其所以然,则仲美尝登故相江文忠之门,而学于白鹿洞,有睹于先师晦翁之说而为此也。”(四库本戴表元《剡源文集》卷七)文章撰于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故相江文忠”指江万里。江万里于南宋灭亡之际赴水就义,铅山人詹仲美“尝登故相江文忠之门,而学于白鹿洞”皆应当在南宋灭亡之前,具体时间则不可考。

13.吾丘衍鹿洞访字

元代吾丘衍《吾子行书古文篆韵二帙》:“余自志学,习篆画,丁卯岁自征建昌,得古文篆韵于白鹿书院。兵火之余,只字无存,友朋间以此役吾性不能辞,一时率意,宁无小失。一日会应方中于阮舜咨之堂,偶尔言之,遂得其本,归证差谬。有哂余者曰:‘年如许,亦晩矣。’因思小失为人所讥,孰若证之以免鱼鲁焉?遂不以老而废笔,聊备检阅。时至元丙戌中秋前三日,秋岩老子记。”嘉禾陶九成识曰:“此本为吾子行先生笔也。先生名丘衍。”(四库本《珊瑚网》卷十)吾丘衍,太末(今浙江龙游)人,侨居钱塘,元代著名篆刻家,著有《竹素山房诗集》《学古编》等。至元丙戌为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丁卯年为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是年吾丘衍曾至白鹿洞书院寻求古文篆韵。

14.丘迪就学鹿洞

元世祖时期,姑苏人丘迪曾就学于白鹿洞。据《正德姑苏志》卷五十记载,丘迪字彦启,宋理宗时工部尚书、沿江制置使丘岳(字山甫)的四世孙,“幼孤,养于外家孟氏。成童,侍舅潼诣匡庐白鹿洞读书,得谒熊天慵,天慵异之,留讲下,勉之以义理之学。及归,教授乡里,汤弥昌、龚璛、黄溍咸相与接,每推誉焉。少工《尚书》义,应举再,不利,遂不复求仕,退让自持,人亦不敢狎侮。所著《尚书辩疑》《玉渊杂著》《云麓文稿》若干卷。”[7]丘迪的舅父孟潼,字宗镇,官至松江府判官,《无锡县志》有传。与丘迪交往的汤弥昌,字师言,吴郡人,官长洲教谕、建宁路教授,见袁易《静春堂诗集》。龚璛,高邮人,徙居平江,官至浙江儒学提举,有《存悔斋稿》。黄溍,义乌人,官至翰林直学士,有《黄文献集》。

丘迪早年曾随舅父孟潼读书于白鹿洞书院,因得拜见著名学者、豫章人熊朋来,受其义理之学。据《元史·儒学传》:“熊朋来,字与可,豫章人,南宋咸淳十年进士。宋亡以后,“隐处州里间,生徒受学者常百数十人。……四方学者,因其所自号,称为天慵先生。”后出任福建、庐陵两郡教授,以福清州判官致仕。延祐重开科举之后,熊朋来曾多次担任考试官,门下名人众多。元英宗至治年间去世,年七十八。

丘迪拜见熊朋来之时,熊朋来尚在豫章讲学,故而将丘迪“留讲下,勉之以义理之学”。据《元史·儒学传》,“会朝廷遣治书侍御史王构铨外选于江西,于是参政徐琰、李世安列荐朋来为闽海提举儒学官,使者报闻,而朝廷以东南儒学之士唯福建、庐陵最盛,特起朋来连为两郡教授。”熊朋来出仕至福建、庐陵,时在“王构铨外选于江西”之后。据《元史·王构传》,王构,字肯堂,东平人。元世祖时,历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翰林修撰,擢淮东提刑按察副使,“寻以治书侍御史召。属桑哥为相,……会桑哥死,乃免。有旨出铨选江西。入翰林,为侍讲学士。世祖崩,构撰谥册。”按桑哥于至元二十八年被处死,因此王构“出铨选江西”,就在桑哥死后不久,而朝廷任命熊朋来为福建、庐陵两郡教授,大致就在至元二十九年或三十年。又据马廷鸾《白鹿书院兴复记》,至元二十四年,白鹿洞书院毁于火灾,不久之后重修,火灾之后的两三年之内,书院应当没有教学活动。因此,丘迪随舅父孟潼读书于白鹿洞书院,时在南宋灭亡之后、至元二十四年以前。

15.元人吴师道游览白鹿洞

吴师道《赠黄伯庸序》:“明日由五老峰下,拜白鹿洞祠,出坐枕流亭、勘书台,徘徊风泉云壑间,复寻源至风雩、潄石,览崖上镌字,慨然想道德之遗烈。”(四库本吴师道《礼部集》卷十四)文章作于元武宗至大年间以后。

16.危埴辞聘白鹿洞书院山长

危埴,又名龙友,字致尧,抚州金溪人,元代文人危素之祖父。据危素《先大父行状》,危埴生于淳祐七年(1247),力学工举业,南宋末,其从姑父曾渊子任参知政事,辅助宋端宗抗元,经略潮州,危埴组织义兵赶去襄助。崖山兵败之后,危埴遍游南粤,一度出任元朝的潮州小江等处盐司提举,“居亡何,弃去。江西平章政事史公弼闻名,召相见。府君野服诣门,长揖不拜。与论事,甚说,署为南康路白鹿洞书院山长。府君闻之,一夕拏舟入彭蠡泽中。”[8]按《元史·史弼传》:“元贞元年,起同知枢密院事,……拜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右丞。三年,升平章政事,加银青荣禄大夫,封鄂国公。”又按柯劭忞《新元史·史弼传》:“至大三年,起同知枢密院事,出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右丞。延祐五年,擢中书平章政事,加银青荣禄大夫,封鄂国公。”可知史弼署危埴为南康路白鹿洞书院山长,应在延祐五年或稍后。

17.饶季和任山长

元代白鹿洞书院有一任山长名饶季和。赵孟頫有《谒白鹿洞书院奉贻饶季和山长》:“出郭路仍缅,言寻匡庐幽。崖嶂削苍玉,洞泉锵鸣球。山空石室冷,地古云木稠。俯仰爱佳境,登临企前修。翩翩嵩阳子,常与白鹿游。”[9]元代旴江人胡布有《重阳后一日偕表兄刘二绍过饶季和宅留饮联句》:“蒹葭零露晓瀼瀼,酒熟山中访草堂。芳宴夙承酬令节,菊花今已过重阳。雕盘白雪翻鱼鲙,玉盌清风饮蔗浆。自信朱陈风俗美,酣歌千古意难忘。”(四库本《元音遗响》卷八)元人黄河清有《寄白鹿书院饶山长用辂韵》:“山人癖性爱寻幽,曾向湓江泝碧流。是夜遥瞻生渚月,今君坐领洞门秋。远蒙书札长相问,老恐登临易得愁。尘事即须先拨置,令兄要约一来游。”[10]又汪泽民有诗《元统乙亥十月初吉,偕诸友游白鹿洞,拜文公先生祠,楚滨饶君实奉祠事,移尊泉亭,留诗识别》(四库本《宛陵群英集》卷二),此鹿洞山长“楚滨饶君”应当就是饶季和,“楚滨”是他的号。据此饶季和为山长,时在元顺帝元统三年(1335)。

18.郑希道读书白鹿洞

陈旅《送郑希道杭州路知事》:“几年读书白鹿洞,诸老迟子黄金台。岂为钱塘足清赏,遂令幕府得英才。郡中日晏文牍少,湖上春晴画舫开。我向都门折杨柳,子亦寄我孤山梅。”(四库本《安雅堂集》卷二)王沂有《送郑希道之杭府幕官序》,云至元二年与郑以道相识,又四年与其弟郑希道相识,兄弟两人皆能文(《全元文》第60册)。贡师泰有《跋郑希道拙存稿序文》:“江右郑希道兄弟,居匡庐之下,彭蠡之滨,读书著文,怡然自得。及出而施诸政事,皆卓卓有过人者。希道既没十余年,其子间以诸名公所作《拙存稿》序跋来求题。”(四库本《玩斋集》卷八)按郑希道为鄞县人,与刘基为友。因久居江西,故而被称为“江右郑希道”。其读书鹿洞的时间大约在元顺帝在位初期。

19.叶清叟、叶宗仁任山长

《同治南康府志》卷十六记载:“叶清叟,字澄心,星子人,博学工诗,为隆兴路儒学录,复调南康,方正简默,清慎不阿。子宗仁,隐居教授,抚州路总管冯骥荐之,其词曰:‘晦迹丘园而不求闻达,学穷经史而尽力诲人。’授白鹿书院山长,远近宗之。”可知星子人叶宗仁曾任元代白鹿洞书院山长。《光绪抚州府志》卷三十九:“崔骥,字致远,辽西人。元至正中由户部侍郎任抚州路总管。值岁饥,煮粥以给饿者,复请于朝,得钞五十万锭赈之。又劝贷富室以补不足,民赖全活。”《元史·顺帝纪》记载至正四年十二月“赈东昌、济南、般阳、庆元、抚州饥民”,与崔骥在抚州赈灾的情况吻合,可知崔骥任抚州路总管,时在元顺帝至正四年,他推荐叶宗仁也就在当年或稍后。

叶宗仁的父亲叶清叟(一作“叶青叟”)也曾任白鹿洞书院山长。明代杨士奇《东阿县儒学训导黄先生墓表》:“母叶氏,白鹿书院山长青叟之孙。先生生于元季兵乱之际,稍长而端重喜学,时举家窜匿岩谷中,山长公爱之,取瓦石书《孝经》《论语》授之,手捧瓦石,诵不辍口。十余岁,益有志而家贫,然松明以继昼。……卒于东阿,永乐壬寅八月二十五日也,春秋六十有六。”(四库本《东里文集》卷十五)据杨士奇所叙,东阿县儒学训导黄珏,都昌人,朱熹弟子黄灏的七世孙。卒于永乐二十年(1422),年六十六。其母叶氏,是白鹿洞书院山长叶青叟的孙女。叶青叟“取瓦石书《孝经》、《论语》授之”之事发生在黄珏十岁前后,亦即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前后。根据《同治南康府志》所叙,应该是在叶青叟担任隆兴路儒学录、再调南康的时候,抚州路总管推荐他的儿子叶宗仁为白鹿洞书院山长,因此叶青叟担任白鹿洞书院山长还在此之前。

据笔者《新纂白鹿洞书院志》考证所得[11],加上前文所叙,元代白鹿洞书院存续75年(1276—1351),期间可以考知的山长有11人:①星子人黄慥。《同治星子县志》卷九:“黄慥,(至元)甲午任白鹿书院山长,授浙江钱塘教谕,著《素行集》二十卷行世。”至元甲午,即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②金华人金佑。宋濂《故金处士墓碣》:“父佑,元白鹿书院山长。”③吴此民。张野《沁园春》小序:“送吴此民江州教。本任瓜洲官,前长景星、白鹿书院。”(唐圭璋《全金元词》)王义山有《题吴此民远游集》,程钜夫有《送景星山长吴此民谒选》。④余干人吴德昭。《同治余干县志》卷十二:“吴德昭,习泰乡演塘人。大德间以茂异举,初为白鹿洞书院山长,升徽州路教授,至汾水县尹。素贫,或得钱,见人有急即济之。”⑤金华人王肖翁,任职于延祐末年,见黄溍《承务郎松江府判官致仕王公墓志铭》。⑥鄱阳人柴实翁,任职于至治初年,见虞集《鹿洞新田记》。⑦宜黄人乐杞,泰定元年任山长,见邵亨贞《元故嘉议大夫邵武路总管兼管内劝农事汪公行状》:“泰定元年,宰相奏公为南康郡,大修白鹿洞书院。……洞有大松数百万计,无赖军士,每刍荛焉,院莫敢与争。山长乐杞以闻,公捕樵者。”(邵亨贞《野处集》)。乐杞一作“乐祀”,郭郁《运使复斋郭公敏行录》有《白鹿书院山长乐祀启》。按张翥有《临川留别宜黄乐杞楚材》(《蜕庵集》卷三),此宜黄人乐杞,字楚材,应即白鹿洞山长乐杞。⑧抚州人饶季和,见赵孟頫《谒白鹿洞书院奉贻饶季和山长》等。⑨星子人叶青叟。⑩星子人叶宗仁。丰城人熊自得。《道光丰城县志》卷十六:“熊自得,字梦祥,横冈人。博学强记,尤工翰墨,得米老家法。元末以茂才异等荐为白鹿书院山长,授大都路儒学提举、崇文监丞。以老疾归。著有《析津志》。”除此之外,《雍正江西通志》卷七十六:“杨本岩,庐陵人,元季为白鹿书院山长,迁庐陵主簿,往捕东固寇盗,乘势深入,死之。子节,闻父死,与其徒邹胜同赴敌,死焉。义士谢愿贤入寇境,收三人尸以归。”然而据白鹭洲书院文献记载,杨本岩实为白鹭洲书院山长[12],不是白鹿洞书院山长。

猜你喜欢
山长白鹿洞南康
南康区:“三融合” 振兴美丽乡村
河南率先推行“一网两长”制
鹿拓雾来白鹿洞书院文化APP交互设计
无题
枣庄市台儿庄区创新推行“山长制”保护山体见成效
南康漳州龙
南康区2018年青少年网球锦标赛收官
平江县率先在湖南省全面推行“山长制”
白鹿洞书院八字学规被刻在联合国总部墙上?
白鹿洞书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