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虹(沈阳市第四十三中学)
我们学校,自2014年以来,我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承,探索出以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实践探索和根本保障为切入点的校园传承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为了增加教师对传统文化校园推广的认识,学校从以下三方面做价值引领:
一是不忘本来,立根树魂。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和精神之魂就蕴藏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背离传统是不可能跨进未来的。
二是吸收外来,融合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开放系统,我们应吸收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
三是面向未来,创新发展。我们要以创造性转化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校的开发与实施是以课程方式推进的。我们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以培育热爱和欣赏传统文化,有强烈民族自豪感,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灵魂的现代中学生为目标。
我们精心设计三类传统文化课程,在学校层面、班级层面、个人层面立体实施。
第一类是学校层面的传统文化核心素养课程。
初一、初二学生全员参加学校的传统文化经典活动,旨在建立共同的文化基础。其中包括硬笔书法过级、中华经典诵读、汉字听写大赛、中华诗词大会等。同时,我校将每年4月和10月作为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月。
第二类是班级层面的“一班一特色”活动。
“一班一特色”是班级传统文化的主题学习活动,指各班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某个方面作为自己班级特色建设的切入点,通过一个点去深入研究,进而达到了解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通过“选题、查阅资料、分工合作、班级展示”等环节完成了“茶道、武术、古筝、太极、唐诗、宋词、剪纸、篆刻”等丰富多彩的主题学习。
此活动是针对初二下的学生设计的。该学段的学生相对思想比较成熟,文化知识有一定积累,更适合开展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项目学习。通常会安排跨假期准备,确保学生有较充分的自主准备时间。
第三类是个人层面的“选修—社团”课程。
此类课程是在我校微型校本选修课的基础上设立的。每学期我校都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推出40门左右的选修课。最近几年的选修课,学校特别加大了有关传统文化内容的选修课比例,在今年开设的选修课程中,涉及传统文化方面的选修课有18门,深受学生的喜爱。
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让学生接触自己感兴趣的研习项目,经过4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此有了一个总体的了解。如果想继续学习,就可加入学校社团,参加每周固定两次的训练,把兴趣变成志趣,进行深入实践探索。如果兴趣不是那么浓厚,可重新选择另外的项目进行尝试。
学校自2013年起,先后创建了成语印篆刻、中国结、剪纸、泥塑、书法、诵读、武术、古筝、面塑、围棋、茶艺等十一个传统文化社团。
三类课程的实施,促进了传统文化的校园落地。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始终坚持“三结合”,即学校层面的核心素养课程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相结合、班级层面的特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个人层面的“选修-社团”课程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领导班子是一所学校的领头雁,班子对传统文化认识和学习的态度以及自身的传统文化底蕴,都在深刻地影响着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承。为使班子成员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传统文化,担当引领重任,我们利用两周一次的班子例会时间,全体成员分工合作,集体学习传统文化的相关文件、集体学习《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通过诵读、串讲、体悟、交流、撰文等环节,加强管理团队的文化引领力。
这种固定时间、固定内容的班子论坛学习形式已坚持了六年,极大促进了班子的共同进步。
近三年,为了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四十三中学历经合校以及集团化发展,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实现了规模与效益的共进,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传统文化给了领导班子的每一位成员“诚意正心”的要求,“预则立”的准备、“君子慎独”的自省,还有“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的和谐的干群关系。
学校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研究课题共三项,即《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的研究》《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实践研究》《书法艺术欣赏与传统文化育人相结合的实践研究》。学校借助课题研究的机会,进行了文献梳理、交流分享、反思总结等研究工作。这些研究工作极大促进了教师对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学校成立教师“瑾瑜”书法社、“子衿”国学社等,鼓励教师成为热爱、欣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教育人。
传统文化的深入开展仅仅依靠本校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学校积极沟通高校、社区、志愿组织,先后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民间艺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校指导授课。例如:剪纸社团的指导教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冯元平先生;篆刻社团的指导教师——沈阳成语印博物馆馆长、篆刻艺术家杨桂臣先生;武术社团的指导教师——沈阳大学体育学院武术系主任郭劲松先生;快板社团的指导教师——“仨拉击”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明春先生等。
他们都是怀着对传统文化无限的热爱,对学生的殷切希望,以做公益的心态走进学校的。为了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学校为外请教师配助教协调管理工作。
天道酬勤,经过几年一点一滴的耕种,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中开出一朵朵鲜艳的小花,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我校获得“全国中小学优秀孔子学堂”等荣誉称号。学校多次在全国各级传统文化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在全国传统文化进课堂大赛课评比中获特等奖,成功承办辽宁省中小学孔子学堂研讨会。
2018年1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与此同时,我校积极支持国家举办传统文化世界推广项目——孔子学院相关工作,派出历史教师黄振羽赴韩国全罗南道顺天第一大学孔子学院服务两年,传播中华文化。
我们深知,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校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新的跨越和成长,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