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深诣
(吉林工商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成长的“指路航标”、思想的“定海神针”、精神的“中流砥柱”、行动的“内在引擎”。战争年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胸怀共产主义理想,不畏牺牲,抛头颅,洒热血,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建设时期,全国人民坚定“摆脱贫穷、强国富民”的理想信念,不畏艰难险阻,撸起袖子加油干,使中国逐步摆脱了贫穷,走上了富裕文明的康庄大道。可见,没有理想信念就没有方向、没有动力、没有勇气。当下,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大背景下,每个中国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努力学习,健体、强德、增智,积极做好准备,在走上社会后,投身于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目标的伟大战役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面高度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标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最基础、最根本、最核心的理论体系和价值取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培育、指导和引领作用。一名大学生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听于耳、记于心、践于行,才能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明确人生的航向,才能聚集干事创业的不竭力量。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使每名学生认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价值、具体内容、深刻内涵,而且要正确引导学生,时时刻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和行为导向,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做一名学识渊博、品行端正、信仰坚定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是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引导大学生全面、完整、深刻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不仅要知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义,还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主题、精髓和基础。要通过远追、深挖、细研等方式方法,掌握哪些是国家的价值目标,哪些是社会的价值取向,哪些公民的价值标准,明确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标准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理解“文明”一词,就要追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渊源,弄清当下的文明与历史时代文明的区别与联系,弄懂实现我国当下文明的现实基础,进而真正做到学懂、弄通。二是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这里所说的情感认同,是指大学生在学懂弄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由、内涵、导向、价值的基础上,对来自各方面信息加以分析、评价、推理、判断、选择,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更加深刻的理性认知,从情感层面理解它、接受它、信任它、喜欢它。三是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这一阶段,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航标灯”,用于指导自己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并以此为价值标准,指导和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的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理想信念不仅是大学生成长的指南,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必备的先决条件。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和教师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也是使其顺利就业、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对于每名大学生来说,他们最关心的就是毕业以后实现自我价值,教师在教育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就业技能等方面的指导和引领,并以此为途径,强化其理想信念教育。一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大学生透过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认清社会本质,看清社会主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汲取正能量、汇聚正能量、传播正能量。要学会把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社会发展、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使大学生懂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融入社会、国家、民族价值的之中,才能真正实现自身价值,就像一滴水只有放入大海之中才不会干涸一样,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自我价值。二是要引导大学生明确理想信念的导向作用。理想是一个人对自己未来的谋划和设想,是一个人对自己未来的憧憬和愿望,是一个人对自己未来设定的方向和目标。理想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具有举旗定向的作用,就像灯塔一样指引着一个人的前行方向。对于大学生来说,理想的目标越是明确,达成理想的愿望越是强烈,前进的动力就会越大,步子就会迈得越快,成功的概率就越会高。信念是理想的支撑,是克服困难的勇气,是披荆斩棘的干劲。在达成理想的进程中,如果把每位大学生比作一艘航船,把理想比作胜利的彼岸,那么信念就是这艘航船的船桨,它会为大学生劈波斩浪、不断前行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三是要引导大学生把自己的理想信念融入社会需求之中。社会在不断发展进化,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大学生是社会的大学生,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学校和教师应引导大学生,为了实现理想信念和自我价值,要不懈努力,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脚踏实地的作风、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断增长才干、提升能力、开阔眼界,主动适应、对接社会需求。
社会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大课堂”,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创建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搭建学生锤炼平台,让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悟初心、明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一是要把育人放在首要位置。对于大学生来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使他们学会验证、应用所学知识,把所学知识实践化,而且可以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正确预判、评价、审视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能力,针对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前提、大背景、大方向,摒弃以“大公司、大机关、大城市、高职位、高起点、高待遇”为中心的择业观和自我价值观,进而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强化理想信念。二是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让大学生走进偏远边穷地区,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社区体验、援助支教等方式,让大学生不断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可以让大学生重走“抗联路”“长征路”“老区路”,体会革命军民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可以让大学生进城市、进国企、进新区,感受昂扬向上的时代气息,激发大学生实现理想信念的斗志。三是要强化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跟踪评价考核,鼓励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并通过跟踪考核,引导大学生正确评价自己,不妄自菲薄,不好高骛远,不随波逐流,寻求能够实现自己理想、体现自身价值、服务奉献社会的岗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最需要自己的行业中去,到最能发挥自己能力的岗位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