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莎莎
茶叶采摘标准及技术
王莎莎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文章阐述了茶叶的采摘标准、采摘时期、采摘方法,分析了茶叶采摘后的质量管理以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提高茶叶采摘标准及技术的建议。
茶叶采摘;采摘技术;采摘标准
茶叶的采摘作为茶叶生长以及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被赋予既特殊又重要的意义,不仅成品茶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茶叶采摘的直接影响。而且采摘以后茶树的继续生长和发育也会被采摘技术所影响。为了获得更高品质的茶叶、为了获得更多产量的茶叶,我们必须按照茶叶的采摘的标准来进行此项活动,当然也要提高并且改进采摘茶叶的技术。
茶树新长出的树梢上普遍存在着一定的特性,其生长方面的特性,首先是具有一定顶端优势,其次是多次萌发生长。茶树上是否留有适量的茶叶片往往是研究某个茶园产量高或者低的关键条件。不仅如此茶树树势的强或者弱也以此为主要根据。为了茶叶产业的持续发展也为了茶树的继续生长发育,不能一次性采摘完所有茶叶,必须留有一定数量的茶叶来满足茶叶的再生产。茶树分为地上和地下两个部分,地上部分既制约又促进着地下部分,反之也是,所以合理地采摘就要用一定的为手段进行辅助。人为手段实则带着一定的“破坏性”,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通过采摘来将地上地下之间稳定的关系破坏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刺激地上部的新梢生长,从而使茶叶可以以更多、更高质量呈现。新梢是茶叶品质的重要前提基础,只有促进新梢的生长才是提高产量的根本途径。综合各种因素,新梢长到1芽3~4叶时采去1芽2~3叶,可以说实现了茶叶产量最大化和茶叶品质最高。
不同的成品茶在制茶时会有不同的要求,甚至从采摘时就进行了类别区分。主要将茶分为以下几类:较高级的名茶、特种茶、大宗茶、边销茶。首先是高级名茶系列,要求细嫩采摘。普遍采取的采摘方法一芽一叶或者是初展,也可以采摘整个茶芽,一般都是将时期定至春茶前的那段时期。主要考虑叶芽的细嫩程度。由于采摘要求较高,所以一般高级名茶的产量都相对较少。第二种是特种茶,特种茶采取的是开面采的方法。当顶芽变成驻芽,也就是3~5叶快成熟的时候,上部的第一片叶6~7成开面时采下驻芽2~4叶比较合适,2~3开面采新梢是制造乌龙茶的最好原料。第三种就是大宗茶,这个一般采取适中采摘法,以一芽二叶为主,一芽三叶为辅。这种采摘没有高级名茶对茶叶的嫩度要求那么高,比较适中的程度,但是这类茶的产量高于高级名茶,且品质较好。第四种是边销茶。边销茶也就是在边疆地区进行销售的茶叶,是特别提供给边疆人民的茶叶。与其他3种茶类不同的是,这类茶需要等到新梢成熟的时候才能采摘。不过为了增加茶叶的经济价值,提高利用率,可以先采摘一批细芽进行加工。
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采摘标准,在不同的采摘标准下也有不同的开采期。以手工开采为例,大宗茶春茶的采摘标准为新梢在树冠上存有10 %~15 %;夏秋茶的采摘标准为春茶新梢在树冠上存有10 %时便要进行采摘。那么对嫩度有高要求的名茶则是当春茶仅有5 %时就达到了采摘标准,所以名茶要注意准时进行开采。
茶叶的采摘周期用天作为单位,不同类型茶叶的采摘周期不同,按季节可划分为春茶和夏秋茶,春茶的周期较短一般为4~6 d,而夏秋茶一般在6~8 d,但是对于对嫩度有较高要求的高级名茶和优质茶来说,这个周期要相应缩短,大多数情况下都缩短至2~3 d。
因为地理位置和气候等各种因素都会对茶叶采摘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茶叶的采摘也有一定的封园期。比如西南地区的茶区采至霜降到立冬的这段时间。机械采摘与人工采摘也存在一定差异,人工采摘一般会比机械采摘延期大概20 d进行封园。
使用机械采法对设备放置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山地和盆地不适宜放置机械设备,一般选择在15 °左右的缓坡或者是平地的茶园。而且如果发芽参差不齐也不能使用机械采法,只有发芽整齐并且树高差不多在85 cm左右,行间保证至少留有15 cm及以上的操作使用道路才可以使用机械设备。机采茶园进行栽培管理时可以根据采茶机均采切割原理进行管理。这也需要一定的条件,树冠要保证平整,对发芽能力也有一定要求,芽叶也要足够粗壮。不管是树冠还是芽叶,只要是使用机采就要保证整齐一致为。选择茶树品种时也要考虑再生能力是否达到标准,是否会因为多次采摘而损坏生长力。机采法的优点集中体现在功效上,相对于手工采摘来说,机采法效率能高出10倍左右,更重要的是成本较低。机采法是使用统一机器进行专业化、专门化的采摘活动,所以使用机采法就有一定前提条件,采摘成果的品质相对于粗放采摘的成果来说明显处于优势地位;而且机采法采摘的茶叶完整度比较高,在同样的时间内可以比手采摘的数量多很多。
手采法可以在采摘的过程中保持茶叶的完整,一定程度上减少由机械设备导致的鲜叶受损带来的损失,而且还能够按照不同的标准及时采摘,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去采摘茶叶,这一点是机采法做不到的。要做到及时根据采摘标准进行采摘不能随意采摘,要从茶蓬上进行采摘,选取那些达到标准的新梢,这样做可以促使侧芽更加快速萌芽,缩短生长周期,然后使新梢轮次变多,从而又快又好地提高茶叶的产量。除了要根据标准及时采摘以外还要进行分批,在此基础上运用保质多次的方法进行采摘。不同茶类有不同的采摘标准,比如由于对嫩度的要求,名茶和大宗茶的茶叶采摘时间就存在一定差异。这时我们就需要对茶树新梢进行分批采摘,将那些已经到达茶叶嫩度要求的新梢先进行采摘,那些后达到嫩度要求的随后进行采摘,没有达到嫩度要求的就要等到达到嫩度要求之后再进行采摘。不仅要遵守客观标准,还要遵循发芽规律。茶树新梢也有自己的发芽规律:从主侧枝来说,一般是主枝先发芽,侧枝在主枝发芽之后发芽;也有根据强弱茶枝来划分的,显而易见将会是强枝先发芽,弱枝在强枝发芽之后发芽。芽叶也有一定的发芽规律:一般来说,都是顶芽先发芽,侧芽在顶牙发芽之后发芽;也有根据蓬面和蓬心来进行规定划分的,蓬面先发芽,蓬心在蓬面发芽之后发芽。进行分批多次采摘就不用担心出现采下的芽叶大小不均匀或者不够整齐的问题。精细化分批采摘茶叶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对茶叶生长过程中常遇到的病虫危害也起到了一定的防治效果。
晚割或者是多割都会影响茶叶的产量,并且不利于茶叶持续生长,所以为了保证高产以及稳产,只能选取早割或者是少割的方法。假设采割两次,在6月的上旬进行头茶采割,在8月的下旬进行二次采割。在采割后一定要留有一些新茬,只有新茬不断才会让茶树持续生长。
茶叶的采摘并不是摘下一片茶叶就结束了,采摘后的质量管理也十分重要。如果没有做好茶叶采摘后的工作,前面的工作也会付诸东流。做好采摘后茶叶质量管理的工作就要从采摘时开始做起,采摘下来的茶叶必须保证足够完整以及新鲜以及干净。采摘时,如果遇到带有病虫危害的则不采摘,还有看起来不够好的也不采摘,更重要的是,不符合采摘标准的一定不能采摘。新鲜的茶叶采回来之后,应该从茶叶的匀净度、茶叶的新鲜度、茶叶的嫩度3个方面进行检查回收,并且来根据不同的程度来划分等级,然后进行称重,最后登记然后入册。对收回的新鲜茶叶进行整理时,最好是按照不同评定的等级来进行摆放。比如说,晴天收的茶叶与雨天收的茶叶要分开摆放;正常的茶叶与较为劣质的茶叶也要分开摆放;甚至上午采的茶叶与下午采的茶叶也要分开摆放。为了避免出现那些因为回收的茶叶混在一起难以区分而导致茶叶加工时更麻烦的现象发生,一定要严格按照标准来进行分类分开摆放。新鲜的茶叶很容易变热、发红,要保证新鲜茶叶的新鲜程度,就需要通过快速运输的方式将茶叶运至加工厂进行进一步加工,这个过程也一定要按照严格的标准来对茶叶进行分类,否则会因为加工工作量大而耽误时间,从而致使茶叶不够新鲜。那么运输的工具就一定要是速度快、稳定性高的。作为一个良好的重装新鲜茶叶的工具,通气良好必不可少,并且要随时随地保持干燥清洁,以及干净。注意在进行装茶叶时,禁止紧紧按压,以及在运输过程中,也要做到轻拿轻放茶叶。
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做到早发现早采摘,经常出现大部分芽叶达到标准的时候才缓慢进行开采,这就致使迟采摘、强采摘的现象普遍存在。比如某茶园已经有了35 %的茶树新梢长到了一芽六叶以上才进行采摘。开始采摘的时期比正常开始采摘的时期延迟了6 d,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新鲜茶叶的洪峰集中出现,更严重时芽叶还会出现变质的情况。芽叶的质量下降,而且滞销的茶叶由于卖不出去会错过了最新鲜的时期,更加不值钱,这样循环会造成不可估计的经济损失。早在之前的某茶场,由于出现了迟采、强采的现象。不仅让茶叶品质变得低劣,而且还破坏了树冠,让茶叶以后的持续生长有了新的阻碍,对茶产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对茶农造成的精神损失也难以想象。首先是茶场产茶数量直接下降,其次是茶叶出售价格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下降。现在的茶叶采摘标准还不够明确甚至存在一些混乱的情况,采摘的技术也不够强硬,一些地方甚至出现采摘技术不过关的现象,这些都会增加茶叶乱采的现象发生的次数。某些经济水平与文化程度都比较低的地区,或者说是生产茶叶年代久远的地区,他们一直使用的是比较老旧的采茶技术,并没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时代所带来的采茶便利。当然,目前茶叶采摘还面临着采摘后的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盛茶用具的不合理以及贮藏茶叶的方式也不够完善。
首先我们应该要根据条件来发展茶产业做到因地制宜,特别是在茶叶产业方面,更要与当地的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相结合。比如,根据南方和北方气候条件的不同种植不同的茶叶,选择不同的采摘时期。大力推广采茶工具。这不仅可以节约劳动力成本以及茶叶生产成本,提高茶叶经济价值,而且可以规范化发展茶产业。盛茶用具要将时刻保持干净、干燥作为最基础的条件,在保证基础的条件上根据不同种类不同等级的茶叶来分开类别进行摆放,特别是在贮藏茶叶时,切勿高温或潮湿贮藏,应该保持低温的状态。
选取合适的采摘技术和确定合适而又统一的采摘标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茶产业更好地发展。这不仅要从采摘的具体方法、以及运输贮藏方法等具体方面入手,还要实时关注采摘中出现的问题,随时解决问题,保证茶产业持续高效发展。
[1]张安忠,沈宏胜,陶胜机械化采茶技术[J].农技服务,2012,(5):603.
[2]唐小林,机械化采茶的利弊分析及发函前景[J].中国茶叶加工,2008(4):10-12
[3]高峰,朱明生.我国茶园管理机械化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安徽农机,2001(2):13-15.
S571.1
A
2095-1205(2020)05-61-02
10.3969/j.issn.2095-1205.20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