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云华
浅谈桑蚕基地建设的设计方案
盛云华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我国是世界桑蚕养殖大国,但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我国桑蚕养殖业面临着生产模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以及现代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文章以现代化无公害桑蚕生产为切入点,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研究地域,分析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范围内建设桑蚕生产基地的可行性,提出了建设桑蚕基地的设计方案。
桑蚕基地;无公害生产;设计方案
桑蚕业为广西地区具备较大优势以及特色的农业生产行业,该产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该区域内农业经济效益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民群体收入增加,逐渐成为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转移较为顺利的行业之一。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广西范围内蚕茧生产总值在全国多年连续排名第一,种植面积同样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逐渐打造出“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的行业发展新态势,桑蚕相关生产活动已经成为推动该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之一。笔者通过对现代化无公害桑蚕生产基地建设的可行性进行全方位分析,提出了具体的规划设计策略。目的在于通过建立现代化示范基地,进而促进生态、文化以及经济社会统一发展,达到促进地区整体竞争力以及相关产业社会综合效益提升的目的,促进该区域内蚕业相关产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桑蚕业运用现代生物科技、食品加工技术以及其他科学技术研发打造了以桑蚕相关资源为主要材料的各类型新型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延伸了桑蚕产业的进步态势以及桑蚕相关产业链的整体运作,使现代桑蚕业的内涵获得了极大地丰富和提升。目前,运用现代化发展理念和技术的现代蚕业是在原始蚕业基础上形成和不断发展的,桑树栽培、家蚕饲养仍然是其发展过程中最核心的内容。该产业生产中实现无公害、现代化生产,其核心要义主要表现在以下2点:(1)桑蚕相关产品安全以及生产过程中是否注重生态保护,具体而言,就是要大力把控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使用,使相关产品实现安全消费。(2)要实现生产环境的无公害化和现代化,在使用消毒药品的过程中,都要注重保障生产过程的安全性。
广西范围内的自然条件是打造现代化、无公害桑蚕基地的过程中最具有优势的条件。该区域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条件、雨量条件都处于较为适宜的水平。除此之外,该区域有着较长的无霜期、且日照条件较好,适宜该产业生产。因此该区域适宜推广桑蚕业的范围较广,生产周期长,其可生产周期显著高于国内其他地域。所以,综合以上条件,该区域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
该区域的桑蚕相关科研和推广工作已经发展了较长时间,目前大致具备了县区一级的科研、推广以及良种繁育架构,在相关部门大多已经建立行业标准的大背景下,广西区域范围内的地方标准同时也为该区域桑蚕产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优良的基础。在该区域内,目前存在大量聚焦于小蚕供应的农业生产者和场地,他们向区域范围内的蚕农持续供给小蚕。在该种经营模式下,生产过程的效率和效益获得了显著的提升,同时农业生产者的工作强度也有了显著的下降。该区域内小蚕共育率常年保持90 %及以上。另外,广西壮族自治区范围内专门为扶持蚕种的资金投入也不断提升,从千万元实现了向近亿元的巨大跨越。数量众多的相关先进技术在该区域内也获得了有效推广。当下,该区域内具备全国范围内都鲜有的、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省一级的综合性蚕业机构,重点养殖区域内也建立了专门的相关技术推广人才队伍,从上至下的推广和帮扶网络逐步构建,不断促进着该区域的桑蚕相关产业发展。
在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广以及运用的背景下,该区域的农业生产相关部门推行了适度密植快速成园的丰产技术。具体而言,运用选择优良桑树品种的方法,科学把握种植密度,将该区域的气候优势充分发挥,最终实现了当年种桑当年养蚕的目标和效果。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范围内,相关生产技术的推广和研究基地目前顺利培育了桑特优2号、桂桑优62 、桂桑优12 等诸多较好的桑树品种。在此条件下,蚕农在桑树、桑蚕品种选择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进而可以为大量相关农业生产者打造现代化、无公害的桑蚕生产基地奠定了基础。
就目前广西桑蚕业发展的客观情况来看,该区域目前共计有二百多万亩的生产场地,在如此大的生产规模下,如果无法较好地利用生产副产品,这些副产品就将变为危害废料,对环境保护有较大的不利影响。所以,该区域必须走出原始蚕业的生产逻辑,以桑蚕资源为核心和依托拓展新产品,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建设现代化的蚕桑产业模式。当下,该区域在桑叶养蚕、桑枝造纸和生产食用菌、蚕沙和废弃食用菌棒用作农家肥还田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发展,已经打造出了现代化程度较高的、较为完整的生态循环生产模式。因此,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现代化无公害桑蚕生产基地具备可行性。
打造现代化、无公害桑蚕生产基地的关键问题以及充分利用基地示范作用的核心是发掘桑蚕新品种。具体而言,可以从海外引进目前试验顺利且成功的较强抗病性、生物量高的优良桑蚕品种,如桑特优2号、桂桑优12 和桂桑优62 桑树品种,桂蚕一号、二号蚕种等,上述品种均为建立现代化、无公害桑蚕生产的着力点和重要切入点。
小蚕共育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范围内蚕业发展具有较高的契合性,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手段和技术路径。通过该种途径,其优势主要在于降低蚕病发生率。因此,依托现代化发展、无公害发展的原则,培育小蚕共育模式,提高蚕体强健度以及整齐度是推动现代化、无公害桑蚕生产模式实现的过程中较为关键的一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具体规划与设计:大力宣传并推广无公害农药,普及防病知识,最大限度降低蚕病的发生。严格开展蚕种管理制度,建立并不断完成人、蚕分室的管理和生产体系等。
相关部门和生产者应当开展联合试验和研究,以严格标准打造生产区域的无公害现代化环境,推进环境以及生产资料的总体优化;不断提升桑园现代化、无公害化管理水平,优化肥水管理方法,在第一时间对桑园进行除草作业;提升桑树病虫害预测水平,及早发现,及早预防,从而深入提升病虫害防治的现代化水平;除此之外,还应当大力把控农药污染,逐步禁止使用有害农药,优化或淘汰原始、传统的落后技术,研发、推广科学合理的现代化新方法。
大力推进生态桑园打造活动,宣传并推广集中焚毁病死蚕和废旧蔟具模式。在现代化生产模式下,蚕沙的堆沤要设置在距离蚕室较远的位置,通过高温腐熟的方式进行处理,而后再投入农田中,运用“蚕—沼—果”的现代化生产模式,将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蚕沙利用沼气池转化为清洁能源。在现代化生产基地中,要综合全方位的运用桑蚕资源,一方面可提升社会以及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桑果用于制造果汁、果酒以及果醋等深加工产品。除此之外,蚕沙用作制药以及枕头制作均为较好的生产经营模式。蚕蛹在泡酒以及制作蛋白粉的过程中也可以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广西区域是“东桑西移”过程中桑蚕相关产业发展较好的区域,政府部门给予了较大的扶持力度。在此背景下,相关生产者可以建立并完善现代化生产模式,科学提高生产投入,在打造现代化、无公害桑蚕生产标准化模式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整体工作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可以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科学合理地制订符合区域发展客观实际的地方标准,通过国际交流等方式,加强标准质量的优化,尽快与国内外先进区域接轨。通过上述路径,可以充分盘活经营过程,实现生产与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最终帮助当地生产者快速建立起现代化无公害桑蚕业经营模式。
推进现代化桑蚕生产模式是进一步深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更深程度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在该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有效促进社会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面又能够使生产过程逐步实现现代化,减少环境污染,保障生产者的经营利益。文章提出的若干设计思路与方案,希望可以为生产者、相关政府部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程爱民,朱木富.桑蚕养殖技术推广现状与解决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5):32-33.
[2]刘婷,史承勇,唐英.陕西石泉桑蚕养殖系统保护性发展策略研究[J].北方蚕业,2020,41(1):43-49.
[3]虞崇江.广西桑蚕原种繁育基地桑园主要害虫综合防控技术研究[D].南昌:广西大学,2017.
[4]黄日涛.靖西着力打造桑蚕优质原料茧基地[J].广西蚕业,2015,52(2):26.
盛云华(1983- ),男,汉族,湖南衡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道路桥梁工程。
F326.3
A
2095-1205(2020)05-05-02
10.3969/j.issn.2095-1205.20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