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红 张燕忠
肿瘤具有发病机制复杂、预防难、治疗效果差、复发转移率高等特点,目前我国肿瘤防控目的在于降低发病率、提高早诊率、改善生存率、促进均质化。中医以整体观念为思想,以辨证统一的方法论为出发点,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其优势和特点日趋凸显,尤其在围手术期及放、化疗后促进机体康复,降低复发率和转移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古代中医学中将癌瘤称之为“癥瘕”“积聚”等,最早的古典文献《黄帝内经·灵枢·上隔》中“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以留”,阐述了肿瘤的相关病因。中医学认为癌瘤发病的本质为“正气不足,后邪气踞”。本文在于探讨调补脾胃之法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认为肿瘤发生的本质为本虚标实,正气不足,进而降低机体免疫力,导致气、痰、毒、瘀等有形之邪随之而生,机体长期受到不良致癌因素刺激,最终导致肿瘤形成。目前认为肿瘤患者“正气不足”来源于以下几个因素:①先天因素: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能低下。现代医学研究肿瘤发病因素有家族遗传病史,目前部分肿瘤(如乳腺癌、宫颈癌、结肠癌等)检查出有明确的遗传基因变异或缺失。②外感六淫、饮食劳倦、房事不节、情志内伤等因素耗伤机体。环境污染,化学农药、食品添加剂等滥用,且现代人大都面临精神心理压力,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肿瘤疾病。③年龄因素:年老体衰,气血虚弱,脏腑经脉功能下降,导致气血营卫、阴阳失调,气、痰、毒、瘀等有形之邪乘虚而入。临床中肿瘤患者多见于中老年体弱之人。④久病致虚:慢性疾病常年累积耗伤机体,病势缠绵,久治不愈,伤血耗液,导致正气日渐虚衰,降低机体免疫力,最终发生肿瘤[1]。实验研究中发现[2],肿瘤患者及其动物模型中,大都伴有脾虚症状,且免疫功能均较正常明显低下。机体受到不良致癌因素长期刺激导致细胞变异,调节机制紊乱,进而发展为癌前病变,导致恶性肿瘤的出现。
人体正气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先天肾中精气的充盈需要后天脾胃之气不断滋养。因此脾胃之气虚弱,机体生化无源,先天之气必然受损,使正气虚弱。《景岳全书》曰:“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都有积聚之病”。脾喜燥而恶湿,恶性肿瘤多以湿邪为患,脾失健运,脾为湿困日久进而食积、气滞、血瘀、湿聚、痰郁,结而成积,可见脾虚为恶性肿瘤的重要病机。同时脾胃虚弱又贯穿肿瘤疾病的始终。现代医学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是以手术为主,结合放疗和化疗。虽然治疗方案在逐年改进,大多数疾病疗效显著,但治疗创伤大,副作用多,在去除肿瘤的同时,对机体损伤较大,产生多种并发症,尤其会伤及患者脾胃后天之本。临床在消化道肿瘤术后常伴发腹胀、便秘、肠梗阻、肠黏连等,往往术后恢复过程长,甚至影响后续治疗。因此在肿瘤围手术期,顾护脾胃之气即可以有效减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还能促进术后机体康复,也为后续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3]。化疗药物在中医认识上属“毒热”之邪,放射线属于“燥热”之邪,放、化疗所致常见不良反应,如消化道反应、血液毒性、免疫系统损害等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对此类患者注重调理脾胃功能以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增加放化疗的完成率,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等各方面都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4]。
《巨生宝鉴·卷十四》曰:“养正积自除,令真气实,胃气强,积自消矣”。古人云:“脾为肺使,生金尤当补土;脾为心使,养心亦当健脾;脾为肝使,肝虚当先实脾;脾为肾使,治先天应重调后天”,正所谓“治脾胃,即所以安五脏”。脾胃五行属土,位居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是后天之本。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其升降功能是人体气机活动的枢纽,使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正常吸收和输布以营养全身。肿瘤形成的病理产物痰、瘀、毒是由于体内升降失调、气机运行不畅引起的正常营养物质运行停滞凝聚而成。脾胃主运化,脾胃健运,水液运行输布有度,病理产物无所生;脾胃又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则气血充盈,运行流利畅通,则推陈致新,新血得生,败血得涤,因而肿瘤产生的病理产物痰、湿、瘀、毒,其根源在于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正如《脾胃论》云:“善治病者,惟在调理脾胃”。临床工作中,以脾胃功能特性,调理脾胃用药多从以下五个方面论治。
3.1 从气论治肿瘤起病虽然多表现在局部,但在治疗中,应从整体出发,调理脾胃,调和气血,提升机体免疫功能,从而预防和治疗肿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化气,阴成形”。肿瘤在中医学属“阴实”等范畴,多由阳气不足,气不化形,痰、瘀、湿、毒等日久成积,表现为阳不足而阴有余的特点[5],因此用药善用黄芪、党参、茯苓、白术、薏苡仁等以健脾阳。研究表明,健脾益气药可调节消化道功能,增加胃肠酶(唾液淀粉酶、胰淀粉酶)的分泌,提高小肠吸收功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6]。肿瘤久病及脾,或术后、放化疗等,均可导致机体脾胃虚弱,临床用药不宜过于竣猛,应在补脾的同时不碍脾,忌用大剂量甘淡滋腻补药,若一味补之,往往会气滞生满,壅阻气机,导致胀满、疼痛等症加重。因此常在益气的同时不忘行气,健脾的基础上再佐以理气药,调畅三焦,使气机条达,气血运行流畅,用药具体以杏仁、紫苏子、桔梗、桑白皮轻宣上焦;莱菔子、檀香、厚朴、柴胡、枳壳宣通中焦;乌药、沉香、槟榔调畅下焦。
3.2 祛湿化痰脾喜燥恶湿,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而生痰。湿邪侵袭,其性重着、黏滞、趋下,阻碍气机,或从热化,湿热胶结,耗伤气血,造成经脉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或从寒化,既伤卫阳又损营阴,以致经脉瘀阻而不畅。消化道肿瘤俱与湿邪关系密切,如胃癌临床可见脾胃虚寒、痰湿阻胃、脾虚肝郁等证型;大肠癌临床可见脾虚湿热、脾肾两亏等证型;肝癌病理过程始终有湿邪贯穿,临床可见脾虚湿热、脾虚湿盛、脾虚肝郁等证型[7]。此外,湿浊之邪阻于肌肤,气血凝结可发为皮肤癌,治当以健脾渗湿,在辨证基础上可酌加辨病用药如半枝莲、半边莲、石见穿、白花蛇舌草、蜀羊泉、土茯苓、藤梨根、苦参等现代药理研究具有明确抗肿瘤作用中药,这些中药同时又多具有渗湿或燥湿作用。针对阳虚寒湿,临床见颈项、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之病,肿瘤局部皮色不变,质硬,无痛,形寒肢冷,小便清冷,舌淡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治宜温阳化痰、软坚散结,方以附桂半夏汤合消瘰丸加减,药用半夏、附片、肉桂、茯苓、干姜、苍术、白术、薏苡仁、陈皮、胆南星等。
3.3 升降学说的应用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因此,理应重视调理脾胃升降功能。恶性肿瘤患者舌质多淡暗或暗红或紫暗,反映经脉瘀重,此与气血升降失常、运行不畅密切相关[8]。朱丹溪论升降尤重气血,认为气属阳宜降,血属阴宜升,气血冲和,则郁自解。其所创立的名方越鞠丸中香附是阴血中气药,行气而主降;川芎活血而开提以升之,一升降,升中有降,降中有升,以调畅气血之郁结;香附、川芎调理气血升降,认为气血一家,一通俱通;还可配伍如郁金、姜黄,以使气通血活。又因恶性肿瘤患者常伴较大精神心理压力,常肝气不舒,郁郁寡欢,每加入玫瑰花、代代花、佛手花,一扫怫郁,有助于气血升降协调,运行通畅。
3.4 消食导滞恶性肿瘤的放化疗治疗过程中,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使正常的细胞受到损伤导致产生多种毒副作用,特别是消化道反应,加之患者情绪影响,饮食不佳进而发生营养不良。临床中以化疗副作用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纳呆、腹胀、口腔糜烂等脾胃虚弱证多见,给患者带来痛苦,不能按疗程完成化疗方案,影响整体疗效。因此常用健脾益气、和胃消导法,以斡旋中州,顾护胃气,则可截断药毒伤中之势,亦可减轻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9]。化疗后辨证为脾虚难运,食积不化,此时常佐以鸡内金、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半夏、砂仁等。手术患者因肿瘤本身原因,常见体虚乏力、食欲减退或纳呆便溏,或面色苍白,舌质淡胖有齿痕,舌苔薄白等气血亏虚证候,不仅增加手术风险,甚至出现术后短期肿瘤复发及转移[10]。围手术期给予消食导滞,增加营养摄入,对于改善患者饮食能力、提高机体精气神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
3.5 注重食疗伤食最能直中脾胃,调节脾胃治疗中注重食疗也很重要。首先能确保患者进食,在肿瘤治疗和康复也尤为重要。在恶性肿瘤饮食方面,饮食应均衡,若饮食偏嗜,偏寒或偏热,或五味偏嗜,皆生湿、生痰、化热等,致某一脏器偏盛,以伤已所胜之脏,甚至诱发恶性肿瘤的发生及其进展。临床中常提示患者忌食辛辣伤胃气之物及鱼鳞等走窜活血之物,慎食生冷油腻损伤脾胃之品,宜食柔软易消化的食物,以减轻脾胃负担,保护脾胃。
高某,男,75岁。患者于2019年4月23日出现胃痛、胃胀,伴黄疸。查腹部CT示:胰头钩突部囊实性包块伴钙化,伴主胰管扩张,肝内外胆管扩张,考虑胰腺癌。后期行改道手术后黄疸好转,并准备择期行下一步放化疗治疗,现为调整身体状态要求中医治疗。现症:纳差,乏力,腹胀,胸闷,大便干结,小便可,睡眠欠佳。舌暗红苔薄白,脉滑数。诊断:癌瘤,胰腺癌。患者毒瘀留存体内,辨证气滞血瘀型,采用解毒祛瘀以功毒邪,健脾理气以扶正气。方用柴胡15 g,川芎15 g,当归15 g,郁金10 g,姜黄10 g,莱菔子30 g,白花蛇舌草15 g,延胡索10 g,檀香10 g,鸡内金15 g,乌药10 g,猫爪草15 g,清半夏10 g,焦麦芽15 g,大黄6 g。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并嘱患者合理饮食,调整心态。服7剂后,大便不干,食欲尚可,睡眠好转,腹胀减轻,原方去川芎,加香附10 g,黄芪15 g,生地黄15 g。继服用半月后,面色红润,状态好转,胃纳增加,腹胀明显减轻,大便基本正常,后未再就诊。
按:患者来诊时,舌暗红,大便干结,脉滑数,毒瘀无所出,处方采用解毒祛瘀,扶正健脾,以“急则治其标”。后期症状有所缓解后,加黄芪益气健脾,生地黄滋阴养血,并加以香附理气调中。处方以益气健脾为主,酌加解毒化瘀,理气宽中,消积导滞,收到良好的疗效。
肿瘤病因复杂,目前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疾病。“脾胃虚弱”贯穿肿瘤发生及发展的全过程,在肿瘤的综合治疗过程中,尤应注重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机体内环境,使“四季脾旺不受邪”,最终达到治疗肿瘤和防止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的目的。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占据明显优势,但恶性肿瘤病因病机的复杂性及体质的不同决定了不可能以一种治法来指导肿瘤的治疗。在临床用药及治疗过程中,中医药充分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充分发挥中医药与放化疗、手术、热疗、生物治疗等多种治疗的协同作用,形成中西医并举,相得益彰,提高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10]。结合中医在饮食、情志等养生方面等治未病的指导思想,达到人体内环境稳态相对平衡和阴阳协调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