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玉
支原体肺炎是由支原体感染引发的一种非典型肺炎,其主要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性病变与间质性肺炎[1]。该病在学龄前及学龄儿童中较为常见,由于小儿肺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加之免疫功能较为低下,导致儿童容易患病[2]。患者的常见症状包括畏寒、厌食、发热、咳嗽等。临床上,除了需要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之外,临床护理干预也是必不可少的。中医护理是以中医学为基本理念,通过辨证施护、情志护理等系列干预措施,改善患者临床疗效,促进患者疾病康复的一种护理干预模式。为了探究中医护理理念在促进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笔者选取104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展开研究,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于2017年10月—2018年5月收治的48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作为常规护理组,选取本院于2018年8月—2019年3月收治的56例接受常规护理联合中医护理的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作为中医护理组。常规护理组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1~14岁,平均(7.2±6.3)岁。中医护理组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1~14岁,平均(7.4±6.4)岁。对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
1.2 病例选择标准诊断标准:参考《儿科学》[3]中关于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结合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支原体肺炎;②患者病情较为稳定;③患者家长自愿加入本次研究;④支原体抗体≥1∶160或急性恢复期有2倍升高者。排除标准:①支气管异物或合并肺结核的患者;②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系统性疾病的患者;③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
1.3 方法常规护理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心理干预、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及各项常规检查工作。中医护理组在此基础上联用中医护理理念干预模式,具体如下。①辨证施护:中医学将小儿支气管肺炎分为风寒闭肺型、风热闭肺型、肺阴虚型、肺脾气虚型以及痰热闭肺型5种类型,针对不同证型的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风寒闭肺型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咳嗽、发热、气促等,对于此类患者需要做好保暖措施,可以将病房的温度适当地调高。此外,此类患者的日常饮食应以清淡为主,禁荤腥、忌油腻;风热闭肺型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高热、咳喘较重,故在患者高热期间需要叮嘱患者多饮水,并及时擦拭患者汗液,叮嘱患者勤换衣,避免着凉。患者日常可饮用三根汤(葛根、芦根、白茅根);肺阴虚证型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低热、干咳等,该类患者需要多食用新鲜的瓜果蔬菜,可以食用川贝母炖冰糖改善患者的干咳症状;肺脾气虚型患者主要表现为手脚冰凉、咳嗽无力等,该类患者需要加强营养供给,确保患者的膳食平衡;痰热闭肺型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气急、口渴等,需要叮嘱该类患者多饮水,日常饮食以白果粳米粥为主。②情志护理:根据患者的实际年龄择取不同的护理对象。患者为1~3岁,则情志护理的对象为患者家长,首先要安抚患者家长情绪,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排解他们焦虑不安等负性情绪。之后对家长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帮助患者家长对疾病建立正确的认知,并确保家长在今后的临床治疗及护理干预过程中都能给予充分的理解与积极的配合;患者为4~7岁,则在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需要热情地接待患者及其家长,对于他们提出的疑问要耐心详细的解答。在护理干预过程中,尽可能的保持动作轻柔,充分展现高超的护理水平的同时,还需要充分展示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患者为8~14岁时,护理人员可以参与对患者日常学习生活的时间安排,尽可能保证患者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与调整。此外,还需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给予患者鼓励与安慰,帮助他们缓解焦虑不安的情绪,增加患者积极面对与战胜疾病的信心。
1.4 观察指标护理期间需要严密监测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详细记录各组患者体温恢复、咳嗽消失、气促消失及啰音消失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服务满意量表评估患者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量表总分共计100分,>80分记为满意,61~80分记为一般满意,<60分记为不满意。问卷在患者出院前由患者家长匿名填写,并统一回收进行统计分析,总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1 2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中医护理组患者体温恢复、咳嗽消失、气促消失及啰音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护理组,2组间各指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例,
2.2 2组患者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情况比较中医护理组患者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情况比较 (例,%)
支原体肺炎是由支原体侵染所致的一种非典型肺炎,该病病程较长,患者病情相对严重,且患病人群主要为儿童。该病的常见临床症状包括咳嗽、发热等,偶尔有患者还会出现喘鸣、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4]。有调查研究显示[5],近年来支原体肺炎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支原体肺炎的发生主要与儿童的特殊体质相关,一方面小儿呼吸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儿童的气道相对狭窄,加之纤毛活动能力较差,导致儿童气道容易堵塞,继而引发胸腔积液、哮喘、肺不张等情况[6]。小儿肺通气功能异常还可能导致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等一系列疾病[7]。另一方面,小儿的免疫系统尚不完善,对于外界不良刺激的抵御能力较弱,容易受到病原菌侵染致病。当前,在支气管肺炎临床治疗之中,一般都会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旨在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促进患者的康复情况。
支原体肺炎在中医学中属于“肺炎喘嗽”的范畴,认为其病机在于正气不足而又受外邪入侵,导致痰热瘀闭[8]。由于该病的病程较为漫长,故除了必要的临床治疗之外,护理干预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常规护理干预一般包括心理干预、饮食指导、用药指导以及常规检查,虽然也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其缺乏针对性,仍有改进和上升的空间。以中医护理理念为指导核心的中医护理主要在于辨证施护,即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更加细致有效的干预措施,以便提高临床护理效果。根据中医辨证可以将支原体肺炎分为风寒闭肺型、风热闭肺型、肺阴虚症型、肺脾气虚型以及痰热闭肺型5种类型,对每种类型的患者实施相应的饮食、用药指导,并对患者的病房环境做出一定的调整。其针对性更强,在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面表现出更好的效果。此外,情志护理也是中医护理中的重要一环,情志护理根据患者的年龄阶段择取不同的对象,对于年龄过小的患者,情志护理主要在于安抚患者家长情绪,并通过健康知识宣教帮助患者家长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治疗和护理方法,以便家长可以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给予充分的支持与配合。对于年龄稍大的患者,情志护理则在于帮助患者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排解患者的负性情绪,并帮助患者合理有效的规划日常学习生活时间,确保患者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医护理组患者体温恢复、咳嗽消失、气促消失及啰音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护理组(P<0.05),说明中医护理相对于常规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促进患者的疾病恢复。这可能是因为中医护理中的辨证施护更好的贴合了患者的疾病特征,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更好的提高患者的疗效情况,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速度。对比2组患者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可知,中医护理组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度为98.21%,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85.42%(P<0.05)。可见中医护理显著提高了支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促进患者疾病康复,从而有效提高了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理念在促进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康复中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能够有效缩短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提高患者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