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颖 李 艳 陆华山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江苏南京 211100)
马克思在深入研究、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现象的基础上,形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揭示了人的发展的内涵。作为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的事业,教育应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其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资助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载体,随着时代发展和资助工作的不断深入,其育人功能日益受到重视。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研究资助育人工作的实现路径,可以弥补当前高校资助工作的不足,有效拓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
西方哲学对“人”本身问题的研究具有传承性。苏格拉底以“认识你自己”为己任,把哲学的目光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从此开创了西方文化关注“人”的传统。自苏格拉底以降,从古希腊思想家对伦理问题的研究,穿越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对人的主体地位和理性精神的高扬,直到德国古典哲学对人的本质的深邃思考,西方人本主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人的学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部本质。”[1]85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56他在《共产党宣言》中则进一步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294从马克思在不同时期文献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逐步成型。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锐利武器,对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最终形成了成熟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要内涵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最高理想,内涵十分丰富,但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对这一问题并没有专门而集中的论述。一般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的“人”是“现实中的个人”,其理论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现实的个人和整个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历史性,同时,它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1)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需要是人的本性,体现人的本质。马克思深刻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3]514,“你自己的本质即你的需要”[4]80,现实的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5]130。正是需要,推动人的发展,成为人的发展的内驱动力,人的需要是历史性的,并最终推动历史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主要分为三大类,即:自然需要、社会需要、精神需要。满足生存和繁衍本能的是自然需要,满足社会交往和其他社会活动的是社会需要,满足情感等精神追求的是精神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需要也在不断进步,精神需要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2)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主要是指人处理自己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它主要包括生存能力、劳动能力、社交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等。马克思把人的能力大致分为体力和智力两大类。他认为,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必须要将体力与智力结合,实现二者的协调均衡发展。人的能力还包括现实的能力和潜力,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还包括不断激发人的潜在能力,使潜力转化为现实的能力。
(3)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个性就是“自由个性”,即个人在不同环境下所表现出的稳定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马克思把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划分为两大部分:人的独特性和人的主体性。独特性是指人的独一无二的特性,是人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的发展。主体性主要是指人的创造性、自觉能动性和自主性。人的主体性,尤其是其自主性,是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根本。马克思将人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有个性的个人”,一类是“偶然的个人”,人的全面发展必然是一个“偶然的个人”灭亡、“有个性的个人”产生的过程。
(4)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相互关系。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是衡量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是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人与人之间通过丰富多彩的交往形成具有普遍性和全面性的社会关系,使自身摆脱狭隘性的束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当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毛泽东、邓小平等党的领导人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进行了新的探索。毛泽东把政治独立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提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邓小平更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结了我国新时代阶段性发展特征,发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出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明确提出了现阶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任务[6]1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为我们从人的全面发展视域观照和引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基本遵循。
1.高校及其资助育人工作现状
高校即高等学校,包括大学、学院、独立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等多种形式,从培养层次上说,囊括了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从性质上则分为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 940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 663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已达3 833万人,校均学生数超过万人,每十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为2 658人,已经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7]。2018年,我国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共资助普通高等学校学生4387.89万人次,资助资金1150.30亿元,高校学生资助已形成可观规模。[8]
为厘清当前高校资助育人的主要现状,笔者以江苏省为例,进行了高校资助育人总体情况调研:截至2019年4月,江苏省共有高校188所,在校生突破200万人。高校中本科院校49所,约占总数的26.06%;专科院校90所,约占总数的47.87%;独立学院25所,约占总数的13.30%;民办高校24所,约占总数的12.77%。本次调研选取了高校总数的10%作为样本,按江苏高校4种类型的比例选取,其中本科院校5所,专科院校9所,独立学院3所,民办高校2所,共19所高校。
江苏省设有江苏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落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指导、监督和管理全省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落实高校各类奖学金、助学金等奖励资助政策;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落实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各项资助政策;参与省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政策的研究制订工作。
本次抽样的19所高校均组建有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学生资助工作,组建率100%。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还在学生资助中心下设资助办公室、贷款办公室、综合办公室、捐赠办公室、成才支持办公室等科室, 具有相对具体和明确的任务分工和工作职责。大部分高校学生资助中心挂设在学生工作部门,一些规模较大的高校独立设置正处级学生资助中心。从工作队伍来看,少数规模较大的高校的资助中心主任为正处级岗位,还设有1—2名副主任、2—3名正科级岗位,学校设有专职资助工作人员6—12人不等,每个二级学院还专门有1人整体负责学院贫困生的资助育人工作。一般高校资助中心主任有的由学工处长兼任,有的是正科级岗位,另配有数名工作人员,二级学院资助工作一般由辅导员或学生工作专员兼管。可以看出,尽管规模不一,但江苏各高校均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大学生资助工作体系。
在具体工作中,各院校普遍围绕“宣传、认定、资助”3个方面开展资助工作。宣传方面,各院校注重资助政策的宣传,普遍以新生入学为重点,以班主任(辅导员)和资助中心为两条宣传主线,开展学生入学前和入学后宣传;认定方面,各院校普遍制定了详细的审核认定程序,一般至少包括个人申请、班级评议、学院审核和学校审批等步骤,确保认定的精准性;资助方面,各院校普遍建立了奖、助、贷、免等多种形式的资助体系,对困难学生予以经济帮助。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官方发布的信息,目前,全省学生资助政策实现了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近5年,江苏全省学生资助人数累计超过1075.51万人,年均增幅5.86%,资助总金额累计310.54亿元,年均增幅8.62%。2018年9月江苏全省100所高校有新生入学,实际报到学生338 186人,通过“绿色通道”入学新生36 372人,占实际报到人数10.76%。截至2018年8月,江苏全省当年拨付省级财政学生资助补助资金24.56亿元,已有8.1万学生申请了贷款,贷款总金额6.5亿元[9]。
从以上调研可以看出,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一是宣传力度大。学生普遍在入学前即对资助政策有所了解,入学后宣传力度持续加大。二是措施得力。受助学生的认定日趋科学,在数据系统等信息化手段的帮助下,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认定审核体系,为实现精准资助奠定了基础。三是资金总量大。宏观角度来看,无论是江苏还是全国,用于高校学生资助的经费都呈现金额多、覆盖广、增长快的特征,“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已基本实现。
2.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所制定的学生资助政策、建立的学生资助体系基本能够有效解决贫困学生的生活问题,能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但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日益受到重视,单纯的覆盖广、金额多的学生资助状况已不能完全满足资助育人的要求。
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资助关怀不够全面。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资助工作仍停留在对贫困学生的物质帮助上,缺少对学生文化精神层面的关怀,忽视学生的社会需要和精神需求,忽视贫困学生对高质量社会交往、个人能力素质提升、生涯规划与价值实现等方面的追求与期望。这种只注重物质层面支持的资助理念和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资助育人工作的要求。
(2)个性差异不够重视。贫困学生只是一个极为粗略的划分,事实上,贫困学生因家庭、经历、地域、专业的不同,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因而个人能力、素质和需求也因人而异。当前高校的资助形式较为单一,仍主要局限在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减免学费、勤工助学和各类补助上,难以满足贫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贫困认定不够精准。据了解,一些学校存在学生伪造家庭贫困的证据材料,从而获得资助的现象[10]。这一情况挤占了部分真正贫困的学生申请资助的机会,助长了不正之风,会从根本上动摇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与资助育人的初衷背道而驰。一些院校利用信息化手段,以学生使用校园卡消费的情况作为辅助认定,成为一种有益探索。但总体来说,如何从制度和体系上进一步完善措施,提高贫困学生认定的精准性,仍是目前资助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4)育人作用不够凸显。在学生资助的实际工作中,一些院校往往把奖助学金和补助一发了事,缺乏资金使用的监管,更缺少有效的教育引导,致使一些受助学生出现理所应当、缺少感恩或自卑心理,近年来,一些院校针对这些问题在资助工作中开展爱心教育、感恩教育,取得良好效果[11],应引起足够重视。
目前,高校学生入学有普通高考、对口单招、自主招生、注册入学等多种形式,相较基础教育学校,招生方式更为多样。正因为如此,高校学生具有更多的个体差异。当前高校学生整体上呈现以下特征:一是视野较为开阔,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二是更加注重自我感受,追求自我实现;三是独立性较强,更加注重实践。
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当然也是资助育人工作的旨归。结合高校学生特征和资助育人的现状与不足,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从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角度改进资助育人工作
人的需要主要分成三类: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这三类需要的协调共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传统的学生资助工作更多满足于学生的自然需要,从经济层面给予帮扶。在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资助育人工作应对学生的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给予更多关注。
(1)满足学生社会需要,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在调研中发现,受助学生除经济帮扶外,对就业创业指导方面的需求尤为强烈。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作为帮助学生更好进入社会、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应成为资助育人的重要内容。高校可通过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开展创业实践资助、举办就业能力培训、提供校内实践机会、开设生涯规划课程等多种方式,为受助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提供支持。
(2)满足学生精神需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日益受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资助育人的题中应有之意。在具体资助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受助学生往往会出现自卑心理,还有一些学生会以冷漠甚至逆反行为掩盖自卑,最终形成心理问题。高校应在资助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帮扶内容,通过团辅等心理辅导方式,帮助受助学生正确面对资助,形成积极健康心态。
2.从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角度改进资助育人工作
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物质解困是基础,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是终极目标。物质和能力二者相辅相成:物质困难得不到解决,能力的提升会流于空谈;只注重物质帮扶,忽视能力帮扶,则不能很好实现资助育人的效果。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应当在全过程、全领域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资助育人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更应关注人才培养质量,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经济帮扶与能力发展有机统一,真正帮助受助学生成长成才。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应当是全方位的,需要我们探索采取更多方式和途径,不断提升学生生存能力、劳动能力、社交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职业技能。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开发内容多样的实践操作和专业技能项目和活动,提供更具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勤工助学岗位和学生组织岗位,都能够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提高自身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3.从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角度改进资助育人工作
独特性和主体性是人的个性的两个主要方面。学生资助工作应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探索提升育人实效。
(1)从人的独特性入手,探索更具个性的育人方式。高校受助学生在家庭背景、生活条件、专业学习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个性也日益彰显,过去学生资助中“一刀切”式的工作模式显然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在贫困生认定方面,如何根据具体学生情况提高认定的科学性,利用消费数据信息辅助认定是否过度干预学生生活,认定审核中如何保护学生隐私;在帮扶形式方面,如何突破奖助贷免勤的固有模式,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调动更多资源、采取更多方式实现资助效果,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2)从人的主体性入手,形成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受助学生对于受助事实一般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主动申请,一种是被动接受。主动型可能伴随不择手段,或认为理所应当;被动型可能存在依赖思想,或消极自卑,两种倾向都存在不少问题。资助育人应从人的主体性入手,帮助学生转变消极被动的思想,形成主动积极的态度,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主动争取所需帮助。同时,学校应积极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涵育学生品格,通过爱心教育、感恩教育、志愿服务、责任意识培养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提高主体意识,通过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发展自我,塑造其自立自强、热爱生活、懂得感恩、阳光诚信的品质人格。
4.从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角度改进资助育人工作
心理学家魏斯的社会需要理论认为,人的社会需要主要包括依附的需要、社会整合的需要、价值保证的需要、可靠同盟的需要、寻求指导的需要、关心他人的需要[12]184-185。资助育人应从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入手开展工作。由于受家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受助学生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特点,造成沟通交流困难、人际交流不畅,因此,在资助工作中设立和开展人际交往方面的活动极为必要。在活动中还要帮助学生克服性格弱点、提高共情能力、学会构建合作关系和亲密关系,这些都应成为资助育人的重要目标。
资助育人,重在育人。高校应该把资助育人工作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不断探索资助途径、提高育人效果,为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深厚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