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阁森事件”后英国的交涉与因应研究

2020-03-04 05:35:14郭钦逸钟立扬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照会克莱事发

郭钦逸 钟立扬

(1.浙江传媒学院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 浙江杭州 310018;2.浙江传媒学院综合档案室, 浙江杭州 310018)

一、事件发生后英日最初的处理

1937年8月,随着日本扩大对华侵略,中日之间在上海爆发的冲突持续升级,上海作为英国在华利益攸关的地区受到战乱的冲击,到1937年,英国在上海的直接投资达到1.8亿英镑,相当于其在华直接投资的72%[1]115。在沪英国侨民和商人遭受袭扰。英国驻华大使许阁森在经济参赞的建议下访问上海,给在沪英国侨民和商人以精神支持,同时也向日本发出信号,英国重视在华利益尤其是在沪英国侨民和商人的利益[2]80。8月26日,许阁森一行乘车从南京前往上海途中,在上海附近遭到两架日本飞机袭击,许阁森在袭击中受伤。

事件发生后,英国驻上海总领事戴维森紧急致电英国外交部,汇报事件经过,指出袭击是日本飞机所为。英国政府收到报告后,并未当即断定袭击是日机所为,更没有选择第一时间提出对日交涉,而是谨慎的展开调查[3]81。外交大臣艾登(Aden)接连向上海发三封电报询问事发时详细情形,询问事发地附近是否有中国军队活动,以确认袭击是否为日机失误所致[4]266-267。据随行的武官汇报,当天天气晴朗能见度高,大使乘坐的车身及侧面有明显的英国国旗,并且事发地附近没有中国军队活动,不存在日机攻击目标[5]271。这样,英国政府才得以确信袭击是日机故意所为。

日本在事发后,率先做出反应,主动与英国沟通与交涉,掌握了事件解决的主动权。事发第二天,日本政府指示驻华大使川越茂、驻英国大使吉田茂分别向许阁森和英国外交大臣艾登表达遗憾,提出日本政府对此事十分不安,正着手开展全面的调查,处理肇事者。相对日本的积极主动而言,英国政府在事后几天甚至是沉默的,并没有向日本提出抗议,只是在日本表达遗憾时软绵绵的指出,遗憾不同于正式道歉[6]272,83。当日本率先做出反应时,英国并未正面回应,甚至还忙于对事件做进一步的调查[7]11。英国的迟缓反应以及调查不全面,给日本延宕处理提供了机会,造成了英国在后续事件交涉上的被动局面。

8月28日,英国在完成袭击细节调查后才正式向日本发出抗议照会,照会中对日机袭击非战人员的行为进行了谴责,并提出三点要求:第一,日本正式道歉;第二,惩罚肇事者;第三,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发生[8]83。与以往类似事件不同,英国照会中没有提及经济补偿,可见英国在事件处理上对日本的宽大和忍让。

二、交涉取得初步进展

围绕英国政府三点要求,英国依靠驻日大使馆官员为主要力量和日本政府对事件发生地点和时间反复进行了交涉。日本的调查久拖不决并试图推脱责任。在英国的催促下日本不得不提供一个临时答复,成为英日交涉的阶段性成果。

英日交涉之初,日本一方面积极沟通和调查,日本外相广田弘毅收到照会后对许阁森的遭遇表达了同情,指出日军驻上海相关部门正在对汽车上的子弹进行检查,允诺调查报告收到后尽快答复英国[9]10。在事件调查上,日本并未倾注全力进行调查,只是对当天外出执行任务的大多数飞行员进行了简单询问。另一方面对外声称这是个“意外事件”,试图推脱责任。日本政府表示这次属于意外事件,同时责怪许阁森坐车上的国旗太小难以辨认,而且通过交战区没有事先通知日本当局。甚至准备将祸水引向中国以推脱责任,指称曾有中国飞机伪装成日机,极力暗示袭击有可能是中国飞机所为[10]10。

直至8月31日,日方仍旧没有道歉的表示,据英国驻日代办多兹(Dodds)观察,日本准备蛮横的拒绝英国的要求,理由是蒋介石在许阁森出行的路上,日机误把许阁森的车队当作蒋而攻击。日本当局认为英国错在许阁森出行之前没有事先通知日方。

英国自知对日交涉势单力孤, 开始改变策略,通过第三方向日本施压,向日本说明拒绝英国将铸成大错,但收效甚微。正值新任英国驻日大使克莱琪(Craigie)将于9月3日到达东京赴任,艾登希望克莱琪尽快被日本天皇接见,以有利于日本接受英国的要求[11]85。在舆论上,英国也通过引导舆论来对日施压。《泰晤士报》公开发表社论,谴责日本的暴行,敦促日本尽早道歉[12]11。

得知日方依旧不愿承担责任,艾登措辞强硬的指示多兹逐一驳斥日本的观点,第一,对于日机袭击目标是蒋介石的说法,英国认为袭击仍有外交关系的领袖不合法。第二,根据目击者和日本上海当局的证据证明肇事者为日本飞行员,中国军机在事发地并没有轰炸目标。第三,英国大使在中国履行职责的合法行为,没有必要向外国当局汇报自己的行踪。英国政府的愤怒这时到达顶点,开始考虑召回驻日大使[13]87。

日本以两国对事发地认定有分歧为由进行缓慢的调查。据《泰晤士报》驻东京记者报道,对事发地的调查表明,事发地附近有两条路,英国指认大使在其中一条路上,日本方面承认飞机在另外一条路上出现。由于这一地区日机的母舰转移调动去了厦门,需要调查很久才能下结论[14]12。尽管调查很漫长,英国政府依然寄希望完整的调查结果能够使日本低头,继而得到日本满意的答复。

直到9月2日,英国还未收到日本的答复。这令英国政府十分难堪,开始考虑多管齐下同时对日采取行动。艾登致电多兹要求进一步向日本施压,敦促尽早答复,必须要在9月4日前做出答复。如果9月8日英国内阁会议前还未收到回复,英国政府会决定召回驻日大使克莱琪。同时,艾登希望通过联合他国,借助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力量向日本联合施压,迫使日本给出满意的答复。在召回驻日大使克莱琪之前,艾登希望克莱琪能够尽早被日本天皇接见并参与对日施压[15]89。

克莱琪抵达日本后利用其身份开展一系列交涉活动,推进事件的解决。克莱琪甫抵日本即拜会了日本外相,敦促日本尽早答复。外相答复海军正在进行仔细的调查,待调查结束即答复英国,并未提及道歉等内容[16]287-288。 随后克莱琪接连拜会了日本副外相和海军副相进一步施压,海军副相表示日本上海派遣军调查得知有三架飞机在事发地执行轰炸任务,但飞行员否认袭击了许阁森,海相认为这一报告不合适,下令全面调查,但还未收到最终调查报告。克莱琪交涉的结果是日本承诺为满足英国的要求,最迟在9月7日前会给英国一个临时答复。这使英国对日本存有希望,希望给日本一定的时间以获得满意的答复[17]109-110。

9月6日,面对压力的日本向英国提交了临时答复。针对英国照会中的三点要求,日本指出调查中还没有发现证据证明是日机所为,所以不能对事件负责,只能对事件表示遗憾,由于调查尚未完成,不能惩罚肇事者。日本已经向事发地的官员下达指示,要求最大限度地谨慎行事。同时,日本再次提出英国同日本合作,采取诸如进入事发地前向日本通报等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发生。可见,临时答复中日本并没有满足英国的要求,甚至反过来要求英国主动配合[18]292-293。这一答复承认了日本飞机有可能牵涉其中。

英国外交部对日本的答复并不满意,外交部官员评论道:“如果对日本的临时答复表示满意的话,日本的最终答复不知道会有多放肆。”艾登指示克莱琪转告日本政府,如果最终答复也是如此,将是不可接受的。对于日本提出的战争危险区域,英国据理予以驳斥,认为并不存在,如果日本承认存在战争那么意味着对《凯洛格公约》和《九国公约》的公然侵犯。在日本强硬的态度面前,英国的要求丝毫没有得到满足,日方百般推脱责任,但英国除了事发时目击者外没有找到其他有力证据证明日本飞行员是肇事者。在这种情形下,得不到更多,又无计可施。倘若对日断交,后果难以预测,英国将无力挽回。如果完全得不到满足将处于十分难堪的境地。此后,英国开始软化态度,退而求其次,不再坚持要求日本道歉,转而提出表达遗憾同时承担责任也符合要求[19]293-294。

肇事飞机隶属于日本海军,调查依赖于海军进行。海军以嚣张跋扈态度强硬著称,日本文官政府也对海军拖延时间无可奈何,这给英国交涉增加了难度。日本还通过舆论的力量增加与英国博弈的筹码。在交涉中,日本将日本民众作为拥趸,公开向英国提出不要公开发表照会,以免激怒日本民众,如此令英国在对日交涉中有所顾忌[20]。 英国公开照会后,遭到日本媒体的反对,认为事故责任完全在英国。《朝日新闻》社评提到,十分遗憾的是英国未等调查完成就仓促指控日本,尽管中日未宣战,但战争状态实际存在,非战人员应该避免通过交战区,或事先通知日方。社论同时告诫英国,英日关系疏远的结果是中国将会从中受益[21]12。 这些都让英国在交涉中感受到无形的压力,使英国离最初的立场渐行渐远。

这一阶段英国的交涉主要是依靠本国外交施压为主,同时辅助以借助联合他国力量向日本施压。这反映出英国在远东地区已经逐渐难于单独与日本对抗,与日本一对一对抗中逐渐处于守势。

三、英国政府内部围绕日本答复处理的讨论

尽管交涉取得了初步进展,但内容离英国要求相去甚远,英国政府已经预料到最终答复同样不值得期待。政府内部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应对。内阁在9月8日召开的内阁会议上对此展开了讨论,集中体现了英国的尴尬与无可奈何。

是否召回驻日大使是内阁讨论的应对方案之一。英国在远东有大量利益存在的情况下,英国贸然同日本断绝关系将冒极大的风险,不仅将使英国利益受损,而且大使返任将会使英国颜面无存。首相张伯伦一直在考虑是否召回驻日大使以抗议日本的态度,他认为内阁不应默许日本的行为且无所作为,但召回驻日大使这样的行动不会伤害到日本,最后事情无法完全解决,会陷入僵局。未来需要的话,大使返任会有困难,届时英国将陷于羞辱和尴尬的境地。健康大臣怀疑召回大使是否能够影响日本,而且召回大使后,难题留给了加拿大驻日大使。自治领大臣认为,一旦召回大使,返任将会十分尴尬和困难。外交大臣表示,一旦召回大使,将会刺激日本,日本可能和英国断绝外交关系,曾有过召回大使的先例,但是恢复正常外交关系将有不可克服的困难。他认为,内阁不应立即就召回大使问题做决定。枢密院大臣同意暂不考虑召回大使,但是应该致电克莱琪强调内阁在这一问题上的愤慨。最终,内阁决定暂时搁置这一考虑。

为了不失颜面的解决这一事件,首相张伯伦提出了一个颇具精神胜利法的替代性方案。张伯伦认为,得到满意最终答复无望的情况下,将向日本表示遗憾和失望,指出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要求得不到日本满足,宣布不能将日本人归类为文明人。这样可以让英国在不失去尊严的情况下解决此事。此外,国家宣布给予许阁森物质补偿,以赢得民众的赞同,这样可以不用考虑召回大使的问题。殖民地大臣认为,给日本人贴上不符合文明人的标签将会极大的刺激日本人,引起巨大轰动,后果难以预料。考虑到难以评估日本人的心态,此建议也被否决。最终,为了表示英国政府对许阁森的重视,内阁会议同意给予许阁森5000英镑补偿以表达对许阁森的重视,同时希望赢得民众对英国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在现实面前,内阁不得不将英国的要求降低,以和解的态度屈就日本。会议讨论了如果日本最终答复与英国照会中三点要求不一致是否可以视作满意。外交大臣认为不承担责任的情况下表达遗憾并不等于道歉,表达遗憾同时承担责任会符合要求,坚持惩罚责任者的要求难以实现,会成为交涉的障碍。首相提出,英国绝不是为了与日本争吵,相反英国基于适当和合理的要求愿友好的解决这一事件,如果日本承担责任并提出道歉或表达遗憾,但经过长时间调查之后仍未能找出凶手,这样的答复也会认为是满意的答复。在这样的和解态度下,英国开始放弃坚持原有的三点要求,全面向日本妥协退让。尽管内阁立场倒退,但英国仍旧希望尽可能得到对英国有利的结果。外交大臣反对通知克莱琪内阁立场的倒退,这样可以让克莱琪尽可能地协商得到最好的解决,为英国博取更大的好处[22]582-583。

从内阁讨论情况来看,鉴于日本长时间的调查和强硬的态度,英国不愿在这一问题上与日本开展无休止的交涉,在现实面前选择弱化原有立场,进而不失体面地解决此事。

四、事件的最终解决

内阁会议为事件解决定下了基调,扫除了障碍,加快了事件解决的步伐。

9月14日,上海当局调查完成后,日本副外相和海军副相将调查结果向克莱琪做了通报,承认事发当天日机在嘉定地区距离英国报告的遇袭地十公里远的地方,袭击了两辆经过伪装的汽车。日本方面强调飞行员对这一地区非常熟悉,在地点的认定上不可能出错[23]118-119。两国认定的地点不一致,这等于间接否认了袭击大使是日机所为。为了表明负责任的态度,日方强调如果事故确实发生在日机轰炸的地点,日方会给英国满意的答复。但英国方面提供的地址与日本方面提供的地址并不一致,成为认定的难点。大使随行的三个中国司机对地点的描述不一致,随行武官也不能确定事发地点。这给英国交涉带来了一定困难[24]119。

长时间的等待使英国失去了耐心,只想尽早了结此事,于是进一步对日妥协。英国主动向日本表示,英国不认为袭击是故意针对大使的,时间在流逝,希望英日能够早日解决此事。英国以意外事件为由来开脱肇事者以换取日本对肇事的承认,张伯伦在写给姐姐的信中提到,英日两国对事发地点认定的不一致在减少,事实上等于日本承认了袭击,但是日本是否会公开负责有待观察,希望他们能够公开负责,我不情愿召回大使,因为不得不面临返任难题[25]329-330。

英国主动退让的表示,让日本得以抓住时机顺势解决此事件。9月21日,日本向英国发送最终回复照会文本,承认了日本误把大使车辆当作军车袭击,强调并非故意为之,而且由于调查困难导致回复的拖延,就此事向英国表示深深的遗憾。针对英国此前惩罚肇事者的要求,日本强调一旦确定日机飞行员故意伤害他国公民,日本政府将采取措施。这意味着由于并非故意为之,日机飞行员不应受到惩罚。关于英国要求采取措施防止此类事件发生,日本表示会尽力保护非战人员。发出照会的同时,日本副外相给克莱琪的非官方信件中再次要求英国与日本合作,要求英国在华人员进入危险区域前与日本当局交换信息。

日方的回复很含蓄,虽然委婉的拒绝英国要求,但顾及了英国的面子。英国首相和外交大臣对回复表示满意,认为此事已经得到圆满解决,也愿意与日本开展合作。 对照8月28日英国照会中的三点要求,几乎全部被日本拒绝。

英国的妥协和退让与欧洲局势和在远东地区的实力衰退密切相关,1937年8月,欧洲处于紧张的局势中,英国商船在地中海遇袭次数增多,德国开始大力扩充军备,意大利在地中海地区频繁活动,而英国重整军备进展缓慢。艾登在回忆录中写道:“从远东的动乱可以看出外交政策和军事实力相互依存的紧张关系,……这些都雄辩地说明需要加强我们的海军实力,我认为特别是如果我们使经过改装的主力舰能够早日用上,那将起很大作用。”[26]891同时,英国寄希望于与美国联合。艾登还提道:“要制止这种侵略唯有美国和英国联合行动,英国无力派遣大部分舰队到远东,……但是如果美国不提供至少同等的力量,那么我们的付出就不能起到必要的效果。”[26]938-939

纵观整个事件,英国在事件发生后的反应迟缓,日本在事发后的迅速行动,使得日本取得了主动权。日本在随后的调查中敷衍和拖延,军方的强硬与跋扈都使英国无可奈何。英国曾考虑对日报复,但为了避免使自身陷入尴尬境地而作罢。逐步退让的结果是把袭击当作一次意外事件来解决,仅得到日本对此事遗憾的表示,以保存颜面。交涉是一门妥协艺术,双方在原有立场上互有让步。从现实层面看,英国的妥协退让更加明显,让步范围也超出了应有的程度。英国的妥协和退让犹如抱薪救火,并没有换来和平和安定,其在远东地区的权威和利益不断受到日本的挑战和侵犯。日本国内对英国的仇视也日渐加深,日本媒体比较英美两国政策时认为“美国的政策公平和中立,英国的政策鼓励中国坚持抵抗”[27] 12。

猜你喜欢
照会克莱事发
漫画
读书(2022年8期)2022-05-30 20:38:20
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如何处理“争端”*
普京签署法令废止《开放天空条约》
环球时报(2021-06-08)2021-06-08 05:13:40
试论《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形式研究的意义
意料之外的结果
意外的结果
“闯祸精”克莱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