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艳
(辽宁科技学院 外语系, 辽宁 本溪117004)
在高校积极推进“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浪潮中,因英语学科的特殊性,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更有着其他各学科无法相比的重大意义,“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必须积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首先做到个人发展的同向同行,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外,更要不断加强个人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只有确保教师个人思政发展的同向同行,才能真正实现英语“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同向同行,才能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真正围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这一主线,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才能完成立德树人与知识传授相结合的重任。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是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归属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学英语学科,具有极为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就是大学英语课程的根本标志。
英语是英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和载体,代表着西方的政治方向、价值观念。如果大学英语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存在问题,那将直接导致英语课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背道而驰,极可能造成学生理想信念动摇、甚至对社会主义进行否定和背叛。
大学英语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解英美文化,养成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通过了解学习中外不同社会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在此基础上拥有对今天我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而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提升国家软实力。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必须过硬,教师必须在头脑中根植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能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关键,这是能否解决好我们的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关键,这更是能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3〕。
我们的教育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四个自信”,能够矢志不渝听党的话跟党走。作为大学英语教师,要想做到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围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一主线,就必须首先做到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与新时代党的要求同向同行。
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强大,提升我们祖国的软实力、彰显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已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趋势。大学英语课程对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介绍中国元素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英语教师只有将中华文化根植于心中,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重任。
多元是文化存在的前提,文化交流从来就是坚守本民族文化传统前提下对外来文化的批判学习,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就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伟大民族的根和源,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为我们今天改造世界、建设世界继续提供有益的启迪。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4〕,这六方面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新时代树新风、化新人的价值引领。
作为英语教师,首先就要从这六个方面入手,充实自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并做到外化为行,从这六个方面出发,在对中华传统文化坚定地自信的前提下,以优劣比较为重点,把握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战场,从世界的视角重新认知本国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只追求训练语言能力的做法是错误的,而在课堂上只讲英美文化而漠视本国文化则是危险的,这样做实质上是忽视本国文化,宣讲西方文化,至少客观上没有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产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卑。过去,在国门刚刚被洋人用枪炮打开的时候,人们甚至以穿西装、吃西餐、说洋话、过洋节、用洋货、信洋教为时尚,有些人甚至认为中华民族的一切都是落后愚昧,甚至有人叫嚣毁灭汉字……今天,我们的国力前所未有的强大,我们的文化自信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决不能在心中残留文化自卑。当然,文化自信更应该是以开放的心态看世界,绝不可以文化自闭。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文化思想,我们的文化自信更应建构在比较之中,没有比较,就不知优劣;没有比较,就不能自信。在比较中引导学生对文化的自觉自信,这正是大学英语教师独特的责任与使命。
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更应该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到重要位置。教师对学生道德思想方面的引领更多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行”,修身方能立德,身教胜于言传,要想提升学生道德境界,更需要教师首先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品德修养,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对大学英语教师而言,在做到坚持思想铸魂、坚持价值导向、坚持党建引领之外,还必须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作为一名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贯穿于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
在与同学共同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表现出的严格规范学生的政治思想、严格规范学生的道德修养、严格要求学生的学业进步,这离不开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怀,这传递给学生的就是胸怀天下的气度境界,就是关爱学生的真情投入,就是尊重职业的责任与担当。同样,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严格考勤、严格考试、民主推选、奖励先进批评落后,这也离不开他的高尚的道德情怀,这传递给学生的就是公平公正,就是民主进步,就是坚守规则,就是遵纪守法。
在教学中,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的教师,能够展现出其自身具有的诸多品质:迎难而上、挑战困难;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关爱他人,团结互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低碳生活,绿色环保;坚持锻炼,健康生活;勤俭节约,淡泊名利……这些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进入学生的心田,将带给学生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大学英语教师一定要坚决坚守师德底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努力做到潜心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坚持言行雅正、遵守学术规范、秉持公正诚信、坚守廉洁自律、积极奉献社会,这样,教师个人的强大的道德力量就会转化为强大的教育力量,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
大学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努力在落细、落实上下功夫,使每位学生都能把践行核心价值观内固于心,外化于形,日用而不知,常见而不觉。
大学英语课程本身就是育人育才的复合体,一方面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这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培养的学生,既不能是有才无德,也不能有德无才,而应该是德才兼备。
但英语课程思政不等于思政课,英语课程思政是需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发力是其特点,绝不可以夸大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地位,导致专业课程培养的缺失。同时,也绝不可走形式,简单机械地按照某种比例将思政内容组合到专业课程中去,专业课程和思政内容二者是相互交织、有机融合的。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背景下的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课程和思政内容是双线结构,前者是明线,是显性的,后者是暗线,是隐性的。
大学英语教师最需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凭借自己雄厚的思政实力,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原则,在英语课程中适度挖掘思政教育资源,
寻找合适的思政元素,采用合适的方法,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将思政元素融入英语课程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有的课型(比如语法课)可能一点思政的痕迹都没有,有的课(比如名篇赏析课)又可能要大张旗鼓地讲思政。有时,新课的导入会巧妙融入思政内容,有时课程作业可以是从某篇小说中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主线,千变万化,全看教师个人的修养与智慧。
“课程思政”为教师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同时更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大学英语教师必须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提升个人的政治思想理论水平,确保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真正做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为党培养更多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国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