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历史观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深度融合研究

2020-03-04 05:33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历史观理论课思政

刘 江

(安徽三联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230000)

1 习近平历史观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的学习与总结,常以历史经验为依据,从历史经典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智慧,并在许多重要场合提到了学习、探究历史的重要意义。同时,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和唯物史观有机结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理论及表达风格——习近平历史观。习近平历史观从唯物史观出发,深入了解党史、国家历史和改革发展史,通过对历史知识的不间断学习和持续积累,结合个人丰富的政治实践经验,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道路形成的完整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学习、研究和应用历史,认为历史能够给人智慧,能够以史鉴今,启迪后人。习近平历史观系统化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独特价值,明确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应用价值,对我们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融入习近平历史观,引导学生对习近平历史观形成全面的了解认知,使思想政治理论扎根于厚重肥沃的历史土壤之中,拉近思政理论课与学生的距离,增强课程的历史文化底蕴,实现高校思政理论课与习近平历史观的深度融合和高度统一。

2 习近平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现实困境

当前高校学生面临多元、复杂的社会环境,思政课教学需要解决多元文化冲击、历史观研究不足和传播方式滞后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2.1 面临错误意识形态的复杂挑战

大学生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也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拉拢争取的对象。在多元文化碰撞下,大学生对历史的态度决定着他们能否坚定“四个自信”与“四个意识”。新媒体时代,各种意识形态博弈日益激烈,让大学生时刻保持理性思维,难度剧增。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明确指出:“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告诫了模糊历史所带来的危害以及铭记历史的重要意义。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所接触到的文化种类越来越多,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部分本土文化“变异”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未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2〕。由于一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历史观和是非观念,对重大历史事件了解不够全面,在浏览网络信息时,常常会被错误舆论所欺骗,引发信仰动摇、质疑历史等问题,阻碍了高校思政理论课与习近平历史观的有效融合。比如,近年来部分自媒体发布文章,美化“秦桧”、“汪精卫”等汉奸、粉饰日本侵华史,严重混淆了广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影响和干扰了大学生的民族记忆。随着自媒体发展应用不断成熟,历史虚妄主义、反华舆论与大学生正确思想理念之间的“争夺博弈”更加隐蔽,加快习近平历史观与思政理论课融合进程更加迫切。

2.2 缺乏教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融入习近平历史观,既是理论问题,又是有实际意义的教学问题。通过系统化研究习近平历史观的内涵、特征和应用价值,为推进习近平历史观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相融合提供了完善的理论保障。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几门课程,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引,通过相互关联,相互支持,形成了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智慧”。多数学者仅从历史、政治等视角来研究习近平历史观,缺少与课程教育的有效融合。整体上看,当前有关习近平历史观的教学研究,仍处于“浅层次”阶段。因此,为更好应用习近平历史观指导思政理论课,需要完善教学应用体系,系统化掌握习近平历史观的内涵、特点和形成规律,使其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达到“入脑入心”的良好效果。

2.3 难以满足信息时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媒体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自主学习方式,为大学生创造了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接收信息的习惯发生了改变,引发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新问题。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多为传统的“说教式”教育,课堂教育互动性不足、课下拓展不深,网络思政空间建设不广,思政理论课缺乏应有的灵活性,影响了思政理论课的“黏性”和吸引力〔3〕。此外,思政教育仍推崇“实践辅助教学”,思政课多停留在课堂,对实践教学的价值和必要性缺乏正确认知,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有效理解与实践应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对“学习分享”、“自主交流”有较大兴趣,传统思政教学片面“灌输”知识,未能赋予学生应有的实践、发现和自主体验空间。在以服务高校学生成长成才,推进知识学习与实践提升协同培养目标导向下,将习近平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为基础,通过实施微课、慕课、课程网站和爱国主义基地教学等探索性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现实问题,构建“身边的思政课”,使学生全面理解习近平历史观思维,将所学思政知识外化于个人实际行动,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

3 习近平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策略

习近平历史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揭示、反映历史规律的辩证历史观。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全面创新进程中,要以习近平历史观为指导理论,探索该理论与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融合的具体路径,充分发挥习近平历史观的指导优势,全面推进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

3.1 完善教学设计,确保历史观与教学内容全面融合

通过完善设计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案,将从本质上加深习近平历史观与高校思政理论课各关联课程的深度融合。首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融入习近平的历史观。习近平历史观涵盖了诸多与传统道德与法治建设相关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时,将习近平总书记与传统道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相关的论述提炼出来,并对课程中涉及传统道德与法治建设的历史逻辑性内容进行梳理。其次,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融入习近平的历史观。习近平历史观涵盖了个人对近代中国发展的认识与见解。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中国梦”作为教学主线,以时间为轴、历史为纲,完整的展现思政理论中与“梦碎”、“梦醒”及“逐梦”主题有关的民族奋斗史,对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在“圆梦”过程中的促进作用进行全面讲解,向学生全面、深层次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价值内涵〔4〕。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融入习近平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习近平历史观形成的根源,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用习近平历史观全面、系统的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利用课程教学内容,从哲学理论角度对习近平历史观的精髓、必然性和传承性进行综合论证。由于一些学生对历史的发展进程、内在规律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刻,对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存在一定质疑。因此,要从哲学视角对习近平历史观的文化内涵、发展规律进行系统化论证,增进学生的思考与理论认知。最后,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融入习近平历史观。习近平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最新成果,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部分。因此,要将习近平历史观与党史、国史和改革开放成就历程紧密结合,强化学生对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正确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化主义道路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3.2 发挥信息优势,确保历史观与思政理论课教学深度融合

将习近平历史观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要充分发挥信息教学优势,借助互联网平台,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改善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第一,要充分发挥融媒体平台优势,深化思政课的理论基础,将思政理论课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立体的教学语言,有效“补充”思政理论课内容。习总书记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工作,强调建设、发展和应用融媒体优势,对构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出了独特见解。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及时补充个人网络素养,熟练掌握各类媒体的操作技能,为学生打造有时代活力的思政课堂。第二,要以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质量为基础,合理利用媒体资源,丰富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通过将习近平有关历史观的重要论述、相关视频等资源进行整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多样化的网络平台。比如,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初心》等视频资源与思政理论课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观看习总书记成长历程视频过程中,全面了解中国的变化与发展历史。比如,央视微视频《初心》第二集“正定篇”讲述了习总书记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奋斗历史,其中涉及家庭联产承包、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借助新的教学方式使思政理论课的“理论之声”融入学生思想、走进学生内心。第三,要积极转变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方式,延伸思政理论课教学空间。高校思政理论课要借助网络、实践课等多种形式,全方位融入习近平历史观,充分满足新时代高校学生了解、接收信息的实际需求,实现习近平历史观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全方位结合。以“近代史纲要”课程为例,通过对安徽省六安市的红色革命老区资源进行挖掘,引导学生对“诸佛庵民团起义”、“霍山县苏维埃政府”的红色革命历史进行了解,组织学生到“红28军军政旧址”、“安徽红色区域中心纪念园”、“鄂豫皖红军纪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实地学习。同时,将习总书记有关爱国主义、抗战历史的重要论述专题进行总结,融入到学生实践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必要的历史思维,确保习近平历史观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深度融合。

3.3 突出内涵优势,彰显思政理论课与历史观教学的融合价值

将习近平历史观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相融合,为思政理论课教师创新教学体系,丰富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提供了科学指引。通过突出习近平历史观的内涵优势,彰显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历史内涵,使思政理论课成为推动高校教学育人机制全面创新的全新载体。首先,要充分重视挖掘习近平历史观的内在规律,培养学生形成辩证的历史思维。针对目前世界文化多元文化环境,广大思政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深入挖掘习近平历史观的价值内涵与应用规律,及时革新思政理论课教学理论和方法,回应抨击社会错误声音,牢牢占领大学生学习成长的主流舆论阵地。其次,思政理论课教师要积极践行习近平历史观,形成扎实的史料研究水平,为学生提供“旗帜鲜明”的教学引领,在“思修”课程“弘扬中国精神”知识点教学时,要将习近平历史观中的关于“中国梦”的发展历程、论述融入课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思政理论课的内容和精神内涵。最后,在思政理论课堂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养成研究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习惯,掌握解决复杂问题和现实难题的能力与水平,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习近平历史观的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做到真懂、真信和真用〔5〕。

4 结语

习近平历史观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有效传承。在全新高校思政教学环境下,将习近平历史观融入思政理论课,通过完善教学设计体系、发挥信息教学优势和丰富思政教育实践体系,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与质量,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历史观理论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习近平的历史观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