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补白”敲门砖,言意情思皆自来
——以《桂花雨》为例谈语文教学的“补白”之道

2020-03-04 05:32:30
教育观察 2020年27期

施 丹

(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江苏南京,211100)

中国画艺术注重“留白”,看似“虚”“无”的笔墨构架之中,往往引得观赏者浮想出更丰富、更悠远的情境与意蕴。其实,语文也是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总有不少深意深情隐匿在“留白”处。而只有合理地“补白”,教师才能让语文学习变成一种艺术享受。但小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仍处于发展阶段,仅凭课本中的文字就想让他们把握文意、品悟文情是不现实的。所以,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善于品鉴文本的“艺术家”,从微小细节到宏观整体对文本进行细致的品读研磨,再择适宜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发挥想象添绘色彩、品读练说生成情意。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发展,而且能增添语文课堂的活力和趣味,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以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桂花雨》为例,具体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补白”之道。

一、细思特殊处,标点“补白”

维特根斯坦说:“每个记号就其本身而言都是死的,是什么赋予了它生命呢?它的生命就在于使用。”标点符号在文章中虽然毫不起眼,但在不同作者的不同表达下,它就有了别样的生命力,展露出仅凭文字难以言尽的情感意蕴。标点符号是文章中极具表现力的“辅助能手”,是蕴含神奇魅力的生命存在。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一些较为特殊的标点符号,并在引导学生探究其作用时进行细致的“补白”,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意蕴与情感内涵。

在备课《桂花雨》时,一处“问句”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句中明明出现了“问”字,作者为什么别出心裁地用了一个感叹号?可见,如果教师从这个特殊的标点符号着手,让学生试着探究一番,就能激起学生思维感知和语言表达的千层浪,生成意想不到的“补白”惊喜。确实如笔者所见,这个“奇怪”的标点符号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有的学生以朗读的方式,展现了感叹号对“缠着母亲”一词的辅助作用,联想到了小琦君(作者)为摇桂花而缠着母亲不停撒娇的磨人场景。而有的学生认为,这个感叹号真切地表达了小琦君对摇桂花的喜爱以及早些摇桂花的强烈愿望。还有的学生认为,这个感叹号透露出小琦君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她多么希望母亲能给出“咱们这就去摇桂花”的肯定答案。适当的标点“补白”,能让学生立足文本、联系生活、深入情感,真切感受小琦君的内心情感,可见细思文本的特殊之处,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标点“补白”,在无形中推动学生深入文本情境,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可谓“于细微处见大智慧”的教学捷径。

二、巧抓关键字,设疑“补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所以,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如果能巧抓关键字,提出疑问,让学生进行“补白”,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感知语句蕴藏的含义,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薛法根老师在执教《桂花雨》的“桂花香”部分时,就巧妙地抓住了“浸”这个关键字。[2]

薛老师:文中有哪个字说它真的“香”?

生:是“浸”字。

薛老师:我们写“香”一般用“飘”字,怎么用这个“浸”字啊?

生:就是很香很香,整个宅院都浸在香味里了。

薛老师:我们看,这个“浸”字是什么旁?

生1:三点水。

生2:是浸在水里的意思。

薛老师:对,淹没在水里就叫“浸”。水看得见吗?

生:看得见。

薛老师:摸得着吗?

生:摸得着。

薛老师:桂花的香气看得见吗?摸得着吗?

生:看不见,摸不着。

薛老师:用了一个“浸”字……

生:香气就变得好像看得见了,摸得着了。

薛老师:一个“浸”字,使得香气不仅能闻得到,还能感觉得到。所以,这个“浸”用得恰当,用得传神。同学们,读这句话的时候,注意要把“浸”字读得轻一些、柔一些。谁愿意读一读?

薛老师将“浸”列为教学的关键字,抛出一个个与“浸”字密切相关的疑问,让学生被这些问题所引导,一点点从“浸”的偏旁理解“浸”的字义,感受“浸”字的使用之妙——使桂花的香味儿变得可观可感、真切形象。然后,薛老师又在朗读中营造出桂香充盈的轻柔美好的意境,让学生一同感受幼时琦君心中的那份幸福与美好,以及她对家乡桂花的喜爱和难忘。

薛老师说:“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很寻常的字眼上,让学生在这些容易疏忽的地方驻足欣赏、品味一番,渐渐地就能磨砺出敏锐的语感来。”[2]可见,巧抓关键字,设疑“补白”,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意与体悟情感,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长久的语感、语用能力。可谓一举两得的语文学习之法。

三、趣想诗中画,情境“补白”

情境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营造恰当的学习氛围或者环境,帮助小学生理解语文知识,促进语文学习效率提升”[3]。适宜情境的创设营造,能引发精神情感上的共鸣,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和理解,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文意和流露的文情。所以,教师应该挖掘文本中具有“留白”特色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妙趣横生的联想,逐渐置身于情意兼备的情境世界中。

如《桂花雨》中,父亲诗兴大发所作的诗堪称一绝:

细细香风淡淡烟,

竟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

花雨缤纷入梦甜。

这首诗颇具画面感,但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诵读几遍就不了了之,那么学生就难以深入理解其中的乐景乐情。所以,笔者便以“读了这首诗,你能将它变成一幅或几幅生动的画卷吗”等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和联想的兴趣,并以结合文本、辅以图片、播放音乐等形式,及时引导学生交流学习。通过趣想趣绘诗中画的情境“补白”,学生从“香桂香烟、缤纷花雨”中感受到了桂花时节一派香气萦绕、祥和美好的丽景,从“收、庆、解”等动词中把握桂花丰年给乡里人家带来的期盼、喜悦与满足,更从“香、庆、乐、甜”等词中品读到乡亲对桂花丰收之年的喜悦、儿童心心念念的摇花之乐以及缤纷落下的桂花雨所带来的香甜和美好。

《桂花雨》中的这首诗可以说是对桂花香和摇花乐的极好概括。通过趣味的诗画转换、情境“补白”,学生不仅对文章前两部分的内容有了更全面、更扎实的掌握,也会在之后“思乡情”的板块中生成更深的体悟。所以,教师要妥善利用好“诗中有画”的特点,引导学生趣想诗中画,以情境“补白”推开文章情意理解的大门。

四、深品言下情,背景“补白”

《孟子·万章下》中提出了一种著名的文学批评方法,即“知人论世”:一切文学作品“与作者的生活习惯以及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4]。所以,读者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较为客观、准确地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不能一味地让学生理解文中的字词句意,也不能一上来就带领学生进行直奔文意主旨的叙说解读,而应运用孟子的“知人论世”之法,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作者生平、作品的背景等进行“补白”,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品味语言文字蕴含的丰富情感。

《桂花雨》这篇散文看似洋溢着童年的快乐,却也饱含着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但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多数没有长时间远离过家乡,没有经历过离别之苦,因此,难以真切地品读感知到这份思乡情。这时,学生就需要通过网络搜索、阅读相关书籍等途径,搜集关于作者、关于这篇文章的背景资料,真正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

《桂花雨》中写道:“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作者为什么总捧桂花回家?母亲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只有通过查找搜集关于琦君的生平资料以及她写这篇散文时的生活状态,才能得到深刻的理解。在为这篇文章、这段话、这些问题进行背景“补白”时,学生就会悉知琦君漂泊的一生,渐渐明白她从11岁离乡到32岁离开大陆前往台湾,再到60岁移居美国,84岁时才重返故土的辛酸和不易。只有结合文本慢慢品读,学生才能读出童年时那一场缤纷摇落的桂花雨在琦君心中的分量,理解琦君内心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怀念之情。

背景“补白”能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的文学鉴赏方法,帮助学生在理解表层文意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感知语言文字下隐性传达出的思想情感,从而对文章的表情达意有更全面的思考与理解。

综上所述,无论是标点“补白”、设疑“补白”、情境“补白”还是背景“补白”,都只是一种帮助学生会情会意,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素养的方法。“补白”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关键是教师要依托教材文本,达到言意兼得的教学成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合理“补白”,为言尽意无穷之处补上缤纷亮丽的色彩,生成意蕴悠长、回味无穷的文意文情画卷。在这样的“补白”教学下,学生不仅能掌握一篇文章所表达的文意文情,而且会因教师的“授人以渔”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在言意兼得的语文土壤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