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中批评产生的亲子分歧

2020-10-27 11:42:30谢雨露张弋宁徐晓敏叶润秋张卓群
教育观察 2020年27期

谢雨露,张弋宁,徐晓敏,叶润秋,张卓群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杭州,310036)

批评是家长评价孩子的一种方式,批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方法,对引导儿童形成正确认知、培养儿童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与抗受挫能力等具有积极意义。[1]正确的批评能够改进儿童的缺点和不足,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从而优化儿童的心理结构和行为结构。因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善的自我评价机制,所以,他们非常需要家长的评价。

家长开展批评教育多采用言语行为。有学者认为,批评言语行为是对听话者应负责的行为、选择、言辞和后果给予否定评价的言语行为。[2]家长采取无效的批评言语行为,会给儿童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因此,正确认识和开展批评教育是家庭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在保证亲子双方良好交互的前提下开展批评教育。

调查发现,家长和儿童对批评的认识是不同的。家长和儿童对批评的认知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如何避免这种分歧对亲子关系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如果家长在批评孩子之前能够清晰地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就可以有效减少亲子之间产生的误会,提高批评在家庭互动中的教育价值。

一、家长和儿童在批评问题上的认识偏差

本研究随机抽取了杭州市三所小学的几个班级进行调查研究,并发放自制的调查问卷,把生活中常见的语料设置为七个例句,由家长和儿童分别按照0—5的严厉程度为语句评分(0代表“不算批评”,5代表“非常严厉的批评”)。参与本次调查的共有311位家长,有304份有效问卷,家长男女比例约为1∶2。参与本次调查的共有320名儿童,有318份有效问卷,学生男女比例约为1∶1。(表1)

表1 家长与儿童为语句评分情况统计

从整体上看,儿童对上述语句严厉程度的打分普遍比家长高。对比家长和儿童对某些语句的评分可知,双方对批评的认识存在一些差异,语句E、H、I的评分差异相对较大。家长和儿童都认为语句E最为严厉,语句G的严厉程度不高。在儿童打分普遍比家长高的前提下,家长对语句E的评分高于儿童。因为语句E涉及对儿童生理能力的否定,所以儿童听到语句E时,以情感上的认识为主,而家长则是倾向于兼具理性和感性的双重认识。因此,家长对语句E的总体打分比儿童高。虽然家长已经意识到使用该语句来批评孩子不恰当,但在现实中又无法避免这么批评孩子。因此,儿童对语句E严厉程度的打分也很高。

此外,从家长评分均分的角度看,语句H的严厉程度只高于语句G,而从儿童评分均分的角度看,语句H的严厉程度却高于语句G和语句F。虽然家长认为语句H相对温和,但儿童对语句H的打分仍高于家长,且两者打分的差值较大。这说明家长与儿童在语句H严厉程度上的分歧比较大,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会出现家长觉得自己没有批评孩子,而孩子却认为自己受到了批评的情况。因此,家长与儿童极有可能会因为对语句H严厉程度的认知不同而产生误会。同样的,语句I也有可能会出现和语句H类似的情况。

对比同一家庭的家长和儿童的问卷可知,相当一部分家长和儿童的打分情况比较接近,分值大致相差1分。当然,部分家长和儿童的评分也存在显著差异。比如,小红(化名)给语句F打了4分,而她的妈妈只打了1分。欣欣(化名)的妈妈给语句A打了0分,认为语句A不算批评,而欣欣则打了4分。对于同一个事件,儿童可能认为自己受到了家长的批评,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他们批评了孩子,而仅仅是评价了孩子的行为。这种误解长期存在,会对儿童是非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亲子沟通和亲子关系。

二、亲子在批评问题上产生分歧的隐患

(一)造成亲子沟通出现障碍

良好的沟通是促使问题解决的润滑剂。不良的沟通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可能导致亲子之间产生更多矛盾。亲子之间对批评认知的分歧、对批评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以及对批评严厉程度的认知不一致,容易使沟通双方陷入“家长以为儿童不听话,儿童认为家长不讲理”的怪圈。在生活中,亲子之间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沟通渠道,就很难找到亲子关系的平衡点,使沟通成为障碍,让问题得不到相应的解决。

(二)教育模式走向极端化

批评的认知分歧往往成为亲子之间矛盾的导火索。矛盾的爆发常常表现为家长十分着急而儿童不以为意,抑或是儿童感到受伤而家长并没有意识到。最后这种矛盾可能演变为家长为了让儿童意识到错误,而采用打骂的教育方式,使教育从民主走向极端化。极端化的结果就是儿童产生逆反心理,为反抗家长而叛逆难管,无心学习。极端的教育模式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危害极大。

(三)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结果产生一定作用,家庭环境会影响儿童的行为和对待他人的方式。在鲍姆林提出的三类教养方式中,专制型父母的子女学业成绩和社会能力都比较差,与同伴交往受挫时容易表现出敌对行为。而寻其本源,是因为儿童心灵受了创伤,所以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得过于敏感。因此,由批评的认知与情感方面的差异而引起的亲子冲突,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一定的危害。

(四)沟通中产生的不良情绪易泛化

亲子间较难形成良好的沟通,主要是因为分歧产生的矛盾较大。而这类矛盾也容易泛化到其他事情上,构成“链式”反应:儿童易将不良情绪带入学习生活,甚至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家长亦然。因此,这种不良隐患往往具有“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的“功效”。因此,寻求一个合理的解决方式显得格外重要。

三、亲子在批评问题上产生分歧的原因

第一,从生理层面看,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大脑结构的关系受到年龄和知识水平的影响。大脑结构不同造成儿童和成人的认知水平不同,从而导致亲子间思维方式的不同。儿童和家长对于批评的判断与其认知水平有关,而个体认知能力发展与大脑发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早期儿童的大脑活动表现出右侧优势,而在7—18岁,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左侧活动逐渐增强。因此,在执行认知任务时,儿童比成人更多依靠右侧大脑。[3]

第二,从心理层面看,分歧的产生受儿童主观性的影响。儿童对犯过行为的意图及其结果的判断,与他们所认为的、承认的判断存在显著差异。对于那些意图良好而结果不佳的行为,儿童认为成人的判断更加草率。儿童更倾向于按照意图作出判断,也承认会依据规则或因不服从而作出相应的判断。儿童的情绪相对不稳定,对生活中的事物非常敏感,因而他们的情绪更具复杂性。可见,儿童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差异性是造成亲子分歧的原因之一。

第三,从沟通方式看,在传统家庭中家长象征着权威,在与儿童交流时态度比较强势,这就使原本双向的沟通转变为家长单向的意志输出。此外,电子产品在亲子相处时扮演了很尴尬的角色,其占用日常相处时间的比例大幅增长。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电脑前每度过1小时, 用传统方式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就会减少近30分钟, 这使人脑中控制人类交流的神经回路发生退化, 使人的社交技巧变得笨拙不堪。[4]长期沉浸在网络世界,不仅是心智未成熟的儿童,就连成年人都会忽略一些非语言信息。因此,亲子沟通障碍不仅有传统沟通方式的制约,还有现代电子设备对亲子沟通的影响。而且,网络世界的语言暴力层出不穷,不健康的语言环境也会影响家长和儿童的语言和思维。

第四,从家长的期待值看,家长对儿童的期待值比较高,所以施加的批评与管教较为严厉。部分家长为儿童设定的目标过高,导致儿童长期处在较强的心理压力下,常常因压力而出现不尽如人意的表现。而当家长处于情绪化状态时,又可能意识不到自身语气、语言的不恰当,从而中伤孩子。如此反复,儿童的主动性受到打击,就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和负面情绪,甚至产生厌学的想法。

四、解决方式

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不同,因而不可能存在绝对适用于每个儿童的解决方式。但是,有些方式能够帮助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减少亲子分歧的不良影响。

(一)增加亲子共同活动的机会

如果家庭氛围不好, 既没有共同解决问题的习惯,又不安排共同的活动,那么亲子的沟通质量就会很差。为了减少亲子之间的分歧,家长应当增加亲子共同活动的机会,通过亲子活动增加彼此的信赖感。除了语言上的交流,亲子之间也应当增加一些肢体接触,如一起做家务、共同出游等。现实生活中的相处可以强化儿童对肢体语言、微表情的理解,也能够让儿童感受到家长的爱。儿童能够理解微表情和肢体语言时,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家长批评教育的良苦用心。

(二)良好的情绪调控

俗话说冲动是魔鬼。在怒火的冲击下,再理智的人都容易失去理智,说出一些不经过思考的话,或是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家长也不例外。而儿童的情绪又比较敏感,他们特别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尤其是家长的态度和评价。因此,家长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增强调控情绪的能力。一是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在批评孩子之前,家长要深呼吸几下,在心中默数几个数,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孩子所犯错误的严重程度、自己可接纳的程度以及解决的方法。二是使用转移法,将情绪合理地发泄在其他事物上,如听歌、做运动等。这样,家长就能有效地转移自己的负面情绪,更加理智、冷静地看待孩子所犯的错误。

(三)恰当地使用语料进行口头批评

家长批评孩子是一门艺术。适当的言语批评不仅可以及时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还可以保护他们稚嫩的心灵。过度的批评话语则会适得其反。家长如何适当、巧妙地批评呢?比如,家长在纠正孩子错误习惯的时候,应给孩子积极的暗示,尽量不要说“不要做××××”,而要说“下次要××××”。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家长还要注意语气问题,注意语气是否会影响孩子理解自己的意思,是否过于严厉而让孩子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又或者是否过于温和而无法让孩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此外,批评方式除了视具体情况而定,还要考虑孩子性格因素的差异。例如,男孩和女孩的心理承受能力存在差异,在批评女孩时,家长要选择适合女孩的批评方式。

(四)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

民主的家庭氛围除了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外,还有利于儿童培养独立人格和形成法治思维。大部分家长都认可家庭教育要用民主的教育方法,但在具体实施时却常常不知所措。首先,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儿童的心智还处于发展阶段,家长应该理解和尊重儿童的想法。儿童的奇思妙想就是其闪光点,表现出儿童灵活的思维。其次,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针对家长经常为孩子作出决定,没有过问孩子意见这一情况,家长应该相信孩子的独立性,在指导、纠正的基础上,让孩子自主地作出决定。最后,在儿童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应让其承担相应的义务。家长不应该轻易替孩子承担他们应承担的责任,而应让儿童树立一种对等意识,明白“想要得到必须先付出”的道理。

(五)调整期待值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家长的传统期待,但高期待和低期待这两个极端都是不合适的。过高的期待值会使家长给孩子施加各种压力,而当孩子达不到家长的期待时,不仅会打击儿童的自信心,还会让家长再次施加压力。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同时,过低的期待值又没有意义,无法促进儿童的成长,开发儿童的潜力。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只有和儿童能力持平或者稍高于儿童能力的期待,才能起到促进儿童成长的效果。跳一跳就能够到的目标,既不会让儿童觉得目标触手可及,又不会让儿童觉得目标遥不可及,正好能激发他们的动力。因此,家长不要把自己的目标寄托在儿童身上,也不要以其他儿童的目标来鞭策自己的孩子。凡事只有考虑自己孩子的现实能力和现实水平,才能促进孩子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