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现状及对策探究

2020-03-04 04:10
今天 2020年24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课程大学

1.大学语文现状分析

2004年2月13日,《光明日报》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遭遇尴尬的大学语文》,文中这样写道:“大学语文课程,既缺乏政治思想课的权威,又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作为高校基础公共课的大学语文,面临着尴尬的境地”。此话一语中的,高度概括了当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尴尬现状。对比社会上多如牛毛的职业资格考试,对比出国进修双学位的热潮,大学语文越发显得“特立独行”,与职业教育画风格格不入。这种尴尬现状,大致与以下方面有关:

1.1 大学语文被“冷遇”、被日益边缘化的现实。在高职教育体系中,大学语文不如专业课程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不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证书的含金量,不如政治、体育、德育等课程强制规定的地位,课时被一再压缩,沦为选修课,甚至有的大专院校没有开设这门课程,更有甚者,把大学语文课程当做了百花盛开专业课中一门可有可无的点缀。这种理念操控下,就连学生也并不重视这门课程,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忙着团学会工作或社会实践活动,忙着补专业课作业,把大学语文称为“高四语文”。大学语文正在被边缘化或已经被边缘化。

1.2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社会代入感不强。当前大学语文教材市场,陈杂乱旧,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层出不穷,质量也依据编者的水平差异而良莠不齐,内容上多延续高中教育模块,这已经表明学术界对大学语文的定位、界限和培养目标的模糊,亟待修正。有些权威版本教材,也依然沿用课前提示、作者介绍、正文、注释、课后练习的老套路,内容上更侧重于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再培养再提高,阅读课文,串讲字词,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成就等模块成了教师教学思维定式,要么是体例编写新奇,给实际教学带来难度;要么是对高中内容的大量重复,毫无意义;要么是缺乏对现当代文坛的关注,欠缺文学视野;这些教学内容致使学生味同嚼蜡,食不知味,学习兴趣自然大大下降。

1.3 大学语文教学手段单一,难以适应信息化社会节奏。迫于大学语文课时一缩再缩的囧境,加之大学语文涉及到经典的中内外篇章数目众多,因此,上课手段千篇一律,教师满堂灌,学生奋笔疾书,一刻不停的记录笔记,造成师生没有互动,学生没有思考、提问的机会,恰恰是这无心之失,错过了人文素养培养的关键窗口期。

总之,大学语文缺乏自上而下的重视,缺发教材建设的制度规范的约束,缺乏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手段,让这门课成为众所周知的“鸡肋”,地位日益尴尬。

2.大学语文对策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坚持问题导向,真刀真枪解决问题。”有了正视问题的自觉,才能发现不足、找准短板;有了刀刃向内的勇气,才能解决问题、不断进步。针对大学语文尴尬现状,提出几点建议:

2.1 定位明确。大学语文课程开设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建国之前,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建国之后,受到学校教育体系的调整和冲击,长期中断。直到1978年,在高校逐渐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课程性质与目的中,这样定位大学语文:大学语文课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是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外,面向文、理、工、商、农、医、法等各类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社会发展到21世纪,普遍呈现出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和关怀,这就要求今天的大学语文课程,必须发挥人文性作用,并以此为核心,综合培养学生奋起自新、自强不息、兼容并蓄、改革创新的民族精魂,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的潜移默化。综上,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确定为:一、进一步提高欣赏中国传统文学的能力;二、提升大学语文课程工具性作用,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三、培养讲文明、有道德、有社会责任心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的潜移默化。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维创新习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思维创新习惯,提高大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才应该是新时期大学语文课程正确的定位。

2.2 革新教材。目前市面通行的大多数大学语文教材,都是以历史朝代更迭为界限,按照时间顺序,从前至后,依次展现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样式,节选的优秀篇目与高中时期篇目高度重复,很多书籍“附赠”公文写作格式和案例,一板一眼,枯燥又乏味,致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材需要革新,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接受能力等因素,综合考量。2008年5月,由温儒敏教授主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家知名大学专家学者联合编写的《高等语文(甲本)》教材,为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思路。《高等语文(甲本)》打破了传统的文学片段讲解的模式,以专题为体例,专题涉及到文、史、哲等各个领域,甚至有《孙子兵法》与古代军事文化、《九章算术》与中国古代数学、书法艺术与汉字文化等内容,结构新颖别致,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对学生来讲,颇具吸引力,人文精神、文化自信已深入学生血脉,润物细无声。

2.3 创新教学。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寄语教师,“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新时代下,传什么道、授什么业、解什么惑,是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是这个新时代对教师更高的期许。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同时关注“传道”与“授业”。

首先,大学生初入大学校园,如何引导其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教师是关键者和示范者,需要保持修身立德的“大格局”,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其次,教师负有教书育人的使命,是时代责任和社会期许。时下,个别教师身上还存在“失范”现象,热衷于争名夺利,把育人抛之脑后;追求个人利益得失,视为人师表可有可无,极大地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涵养无私奉献的“大情怀”,就是要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第三,传道授业解惑,新时代对教师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各种思想观点交流、交融、交锋,对青少年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现代化、信息化建设也对各种人才有了更多的需求。学校是人才的摇篮,课堂依然是育人的主渠道,加强学生思想教育、能力教育刻不容缓。作为人才的培养者,教师必须有渊博的学识、育人的本领。要从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做起,从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做起。比如,运用“课堂+互联网”思维,提高教学的形象性、感染力,结合创新成果,提高教学的鲜活性、说服力,使教学内容入脑入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好新时代大学语文课,当好新时代传道育人的大先生,我们仍然需要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方法,改革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手段,从根本上改变大学语文的现状,使之走上光明璀璨的康庄大道!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语文课程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大学求学的遗憾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教学纾解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