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类英语课程中国文化渗透现状探微

2020-03-04 04:09王叶丁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

王叶丁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南京 211000)

踏入职场的旅游类高职生是服务一线国外游客与展现中华文化自信的排头兵,身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中华文明传播的重任。旅游类英语作为跨文化交际属性尤为突出的专门用途英语,搭建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平台。厘清当前旅游类英语课程中国文化渗透现状,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等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中国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一)扭转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

英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又是文化教学,然而引入的文化元素主要为英语国家文化,这导致学生对英语国家节日习俗、风土人情及文学经典等了解较多,而当问及中国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与古典名著时,都不知如何回应。笔者在旅游类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唐三彩、景泰蓝、文房四宝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英文表达无所适从。这种现象被称为“文化失语”。南京大学从丛教授指出:“我国多层次的英语教学,仅仅加强了对英语国家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各层面精神文化内容的介绍,而对于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处于忽视状态。”〔1〕如果在旅游类英语课程教学中确实加强中国文化渗透,必然能扭转这种文化传播不利局面,实现源语与目的语文化间的跨文化交际。

(二)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交流。单向的外来文化输入意味着文化交流的片面与不对等,甚者会导致本民族文化失去话语权。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实现了源语与目的语两种文化的有效融合,赋予英语学习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文化亦因通过英语这一目的语得到更为理想丰富的阐释而得以有效对外传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中国英语教学正努力将我国特有的文化事物及思想意识传播给全世界,使中国文化为更多的英语国家人士所了解和接受,也使我国文化影响力在国际地位上得以逐步提升。旅游类英语教学,因为其课程性质而更多地涉及中国文化元素,担负着尤为重要的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使命,有利于促进英汉文化之间的平等双向交流与健康发展。

(三)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的同时必然要了解其背后蕴含的文化。融入英语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从语言的各个层面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性格、思维和意识。英语课堂不仅使学生实现自我文化认知与认同,同时借机在与异国异质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对比中西文化,从而辨别异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借鉴吸收其优秀文化成果,亦在比较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鉴别能力。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英语教学使得英语课程成为大学生认同中国文化的平台与载体,有助于大学生发展和维护本国自我文化,建构自我中华儿女身份,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坚定中国文化自信。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现状做了大量调研,结果表明中国文化教育缺失现象普遍存在,反映出大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尚不理想,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不太理想。蒋亚瑜、刘世文(2005),张雅丽(2013),刘欣(2015)等学者分别对首都经贸大学、南开大学、集美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缺失和中国特色的英语表达水平进行了调查,结果不尽如人意〔2〕。冯俊英(2016)对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300 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86%的学生认为英语课堂和教材涉及到的中国文化内容非常少。中国文化课程的开设情况也不乐观,几乎没有课程会用英文讲授中国文化。笔者在所在高校大一至大三学生中进行了调查,让学生将50个代表中国文化的典型词汇翻译成英语,发现超六成的学生无法或者不能正确表达中国结、端午节,仅有少数几人能表达儒释道、禅宗等词语。

由此可见,本科及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均不乐观,一方面反映在中国文化严重缺失,另一方面则是对英语文化的过分重视,将两种文化进行对比和融合更是少之又少,最终导致许多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不理想,其自身的本土语言文化素养亦难得以提升。这可能是由于英语教学中过于强调英语语言的工具性,过多关注语言单纯的强化与训练,因而忽视了英语教学本身所蕴涵的人文性和教育性,忽略了与语言紧密相连的文化导入。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不足原因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薄弱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一味强调西方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学生逐渐丧失了对本民族文化的关注,本应双向交流的跨文化交际逐步变成了单向交流。没有足够重视中国文化的输出导致许多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也比较肤浅。例如,大多数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国文化学习中涉及的古诗词,多半是简单的背诵,诗词涵义则是一知半解,更难以用英语去进行文化输出了。

(二)教材所涉中国文化体系不全

因导游英语类教材所涉中国文化元素最多,笔者对近年来出版的教材(已剔除无文化模块教材)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文化模块及元素在教材总篇幅中占比较低;文化元素体系皆不够全面,多为编者选择性的例举;宏观介绍部分内容难度较高较深,不利于学生识记。

(三)高职生对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识记尚有困难

高职生由于入学时英语基础较弱,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表达如calligraphy等多音节词时,识记较为困难。而面对大段大段的文化元素概述时畏难情绪更为严重,部分愿意接受挑战的同学也只是死记硬背,当时效果或平时考核貌似还可以,但期末考核时却不甚理想。

(四)课时局限难以全面覆盖文化完整体系

旅游类英语课程虽然有大学英语课程的铺垫,大二开始的旅游类英语课程往往只有一学期72课时,可以渗透中国文化元素的时间不多,这时授课教师往往要筛选进行授课的中国文化元素,有时为了照顾学生的英语基础与表达能力,不得不选择难度较低的模块与材料进行授课,而不是按照文化体系来做到面面俱到。

四、中国传统文化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不足对策

(一)有效整合相关教材,补充本土文化元素

要实现旅游类英语课程中语言文化的本土化渗透,最佳切入点应从教材内容入手,增补中国文化元素内容。编者应基于学生当前英语知识认知水平,对文化元素内容进行合理筛选,习题灵活性地安排或阅读或写作或翻译,巩固文化体验。课程资源不必限于传统文本形式,可补充音视频及电子读物,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

(二)因材施教,适当拉开难度与梯度

基于高职生英语基础现状,归类中国文化元素与江苏地方文化元素素材,降低难度,与本科生英语文化材料适当拉开差距,并引入课程考核,激发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元素并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江苏故事的兴趣。母语文化的导入应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中国母语文化〔3〕。

(三)开展文化对比教学,实现生产性双语文化

教学中可对中西相似的文化主题进行横向比对,引导学生探寻中西文化共核,更助其领会不同文化现象、文本与事件所彰显出的显/隐性的经典思想和核心价值理念,在关联、对照不同文化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其继承、弘扬与传播本土文化的自觉性与执行力,最终实现两种文化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促进。

(四)借助课程群,有效分解文化体系全面授课难度

依靠一门英语课程完成中国文化的全面渗透难度太大,这样就需要大学英语与旅游类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各司其职,有效分解文化体系。各院校及授课教师需要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加强课程群之间的沟通合作,合力携手完成中国文化元素在英语课程中的渗透。

(五)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灵活化解课时不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单靠一门课或几堂课完成渗透不太现实。在授课课时严重不足的情形下,中国概况类的文化元素宏观介绍可以通过打造系列微课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自学完成;精选文化元素打造金课,全面提升课堂文化渗透水平与效果;通过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解决单门课程或课程群课时不足问题。

(六)课程考核增加中国文化元素,切实提升传播能力

旅游类英语文化渗透教学的落地还需通过考核手段来实现:增加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内容,考察学生对本土文化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际运用及创新思维能力,尤其是有效对外传播能力。授课教师要调整、优化、创新考核机制、内容与形式,以激发学生持续学习中国文化的动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品鉴与传播能力。

在旅游类英语教学中渗透母语文化元素,内可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外则传播中国先进文化,提升中国的软实力,让世界更全面地了解新时代的中国。旅游类英语教师应首先理清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现状,充分认识中国文化渗透的必要性及其重要作用,积极践行“文化自觉行动”,思考应对策略去实现中国文化渗透,实现目的语文化和源语文化的良好互动和兼容并举。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情景交际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