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坤,李 俊
(1.北京联合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北京,100024;2.北京市朝阳区丽景幼儿园,北京,100024)
夸张手法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者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夸张的作用主要是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1]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于具有典型具体形象思维的学龄前幼儿更为适用,而处于中班阶段的幼儿对一切事物的学习前提更是来自于兴趣的指引,他们通过感知来了解世界。
运用充满了各种奇思妙想、多姿多彩、变化多端、富有想象力和趣味性的夸张手法,有的放矢地扩大或者收缩事物的外在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能较好地突显感知效果,让幼儿对具体形象的印象加深。这种方式十分契合中班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很大程度上能激发中班幼儿的学习兴趣。中班的幼儿教师采用夸张手法教学能够有效地达到各领域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各项目标,为中班幼儿以后的学习及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将夸张手法运用到夸张的物理环境中,例如,夸张的墙面环境、夸张的地面环境、夸张的空中环境、夸张的空间环境等,将事物非常明显地展现在幼儿面前,丰富的色彩刺激、出奇的艺术联想,幼儿被这些有准备的夸张的物理环境吸引,激发了自身学习的兴趣。又如,若当下主题是“神奇的五官”,可以将主题中的卡通人物形象特征夸大,超大的鼻子、小小的眼睛、红色的鼻头,比例严重不协调造成诙谐幽默的效果,引发幼儿更多的关注与探讨。再如,主题“春天来了”利用空中环境,运用夸张的色彩和线条,悬挂出黄澄澄的迎春花、硕大的蚂蚁、肥嘟嘟的七星瓢虫等,渲染春天生机勃勃、色彩丰富的景象。激发幼儿对春天的兴趣,对接下来围绕主题进行的学习探索起到良好的作用。
运用夸张手法感染心理环境氛围也非常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教师如果想要提高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效果,有效地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那么一个令幼儿感受良好的心理环境是不可缺少的。如中班幼儿喜欢活泼灵动、温暖融洽等氛围,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夸张手法巧妙地将其融合起来。面对这个无法触及的心理环境,幼儿教师恰当地运用夸张手法渲染良好的氛围和情感关系,创设有爱的班风和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能够促进幼儿与教师彼此之间良好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产生,相对于物理环境而言,这些显然更为重要。
1.运用夸张手法创设有爱的班风和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中班幼儿处在表演欲较强的年龄段,他们喜欢模仿自己周围人的形态、语言、语气等。幼儿教师在一日生活中,可以多采用夸张的拥抱、夸张的语气来表达对幼儿以及教师之间的喜爱之情。如当配班教师很好地协助主班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主班教师可以给予配班教师一个夸张的拥抱,同时发出“哦!谢谢你!亲爱的××老师!”这不仅可以增进教师之间的感情,对幼儿也能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使得幼儿感受到班级中处处充满爱,营造良好的有爱班风。
同样,在幼儿表现得很好需要鼓励和表扬时,教师可以运用夸张手法给予幼儿鼓励,激发幼儿高昂的兴致,这也能起到更好的榜样作用。如教师可以一改以往正常表扬的方式,用一种夸张的神态(神秘兮兮或者小心翼翼),悄悄对幼儿说:“××小朋友表现得太棒了!神奇小飞侠刚刚飞过来了!你们看到了吗?哎呀!在这里!(教师假装用手指向空中,渲染神秘色彩)哇!神奇小飞侠给了老师一件神秘礼物,是一颗聪明豆!让老师奖励给××小朋友的。××快来吧,神奇聪明豆来啦!”说完教师在幼儿的小额头上点一下,嘴巴发出“噔”的一声,表示奖励成功。这种不同寻常的夸张手法,能渲染出新奇的奖励方式,既摆脱了以往弊端较大的物质方面的奖励方式,又添加了无限的风趣,恰恰与中班幼儿的认知相匹配,从而能对课堂氛围的渲染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
2.用夸张的语音、语调建立亲密的情感环境和师幼关系
在中班幼儿的班级风气和课上气氛中起到重要影响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亲近、密切的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情感关系,情愫和情感产生于教师与幼儿进行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过程,也恰恰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此期间,教师通过夸张的语音、语调创设幽默诙谐的情感环境,使得幼儿更加喜爱自己的班级教师,增加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2]在中班幼儿的健康领域教育活动中,教师运用夸张手法,能够增加幼儿对健康领域的感受和认识,勾起幼儿加入各种健康活动的兴趣,鼓励幼儿进行学习研究与探索,帮助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为实现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做好铺垫。
1.通过形态方面的夸张手法引导幼儿保持健康的体态、愉快的情绪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夸张的形态模仿,如深深弯下的驼背坐姿、像卓别林一样的外八字脚走路等,来引起幼儿的注意,渲染愉快的氛围。幼儿在快乐观看的同时感受到不正确体态的坏处,意识到良好姿态的重要意义。教师也可以通过夸张的表述,将自己扮演成一位诙谐幽默、令幼儿十分喜爱的知心姐姐,当幼儿内心各种情绪小怪兽突袭而来时,能够跟随知心姐姐的提醒慢慢地平和、安静下来,并将自己的所感所想表达出来。夸张的交流互动营造出中班幼儿喜爱的热闹氛围,能鼓励幼儿适应新环境或新事物。
2.借助外形夸张的玩教具发展幼儿的身体平衡、动作协调及力量和耐力
健康领域中,幼儿一天不少于2小时的户外活动是不可缺少、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夸张手法的不同方面对幼儿进行活动引导。设计外形夸张的户外玩教具,不仅能够成功吸引中班幼儿的各种感官,而且能够将幼儿对于户外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度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如用废旧大纸箱制作出拥有着一张夸张的大嘴毛毛虫,来锻炼幼儿匍匐、膝盖悬空等多种钻爬方式。这既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又锻炼了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在地上摆几条色彩夸张分明的布条,让幼儿沿着布条行走,可达到发展其身体平衡能力的目的。通过发出低沉和高亢的声音作为20米左右的快跑比赛,或者投掷沙包比赛等的口号声,可达到锻炼幼儿力量及耐力的目的。
3.运用夸张的故事描述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能力及自我安全保护意识
在辅助中班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时,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讲一些卫生习惯小故事来引导幼儿,一个生动的故事描述自然少不了夸张手法的运用。有一些童话故事本身就是以夸张手法来描写的,再加上教师夸张的神态和语气,一个个培养生活卫生习惯的小故事就出现了。同样,在培养中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了解安全知识以及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时,也可以运用夸张手法讲故事,将幼儿带入充满乐趣的故事情境中,使幼儿既能听有乐趣的故事,又能体会自己动手做事情的快乐,以及知道安全第一的重要性等。
教师可以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所列举的对于中班幼儿语言领域的各项发展目标,通过夸张手法,将语言这项具有复杂性、多元性的符号体系披上一层极具趣味、感染力、情感的外衣,设置夸张的情境、环境,鼓励并引导中班幼儿通过交流和运用,逐渐发展幼儿在语言方面的各项能力,使得中班幼儿愿意说、勇于说、爱好说,喜欢阅读,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及时交流,并且能够给予回应和接受回应等。
1.运用夸张手法引导幼儿倾听,并完整表达所见所闻
表达的前提是倾听,教师开展语言领域教育活动的时候,可以使用夸张的语气、语调。惊讶时有意地提高声调,伤心时假装哭得很难过,开心时用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表示出来。夸张的表现会引起幼儿的高度关注,让幼儿在具体形象的观察与倾听中体会语气、语调的作用。同时与幼儿及时探讨相关语言活动的内容,鼓励他们尽量发表自己的观点、诉说感受等。教师在一日生活中,通过“超级有爱大抱抱” “蹑手蹑脚小亲亲”等一系列夸张的情感表达鼓励幼儿养成文明用语的好习惯。
2.运用夸张手法激发幼儿的阅读欲望,使他们乐于用图画或符号记录自己的想法
中班幼儿的心智发展相当快速,这个时期对幼儿阅读的培养是很重要的,阅读环境和条件也要重视。教师可以在图书角添加一些夸张元素,如设置一个大嘴唇,嘴唇上竖着一个圆鼓鼓的食指,夸张可爱的图案既起到了安静阅读的提示作用,又增强了图书角的趣味性。幼儿一看到有趣的图书角就很开心,阅读的习惯就会在快乐中逐渐自然地形成。当中班幼儿对自己的想法有记录的意愿时,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幼儿丰富的联想,鼓励幼儿设计属于自己独特而夸张的符号或图案用来记录自己的想法。
幼儿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得所在的社会人群、环境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逐渐贴近社会化这个中心任务,让自己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对于正处于人际交往方面有很大进步的中班幼儿来说,教师通过一些夸张手法的加入,锻炼中班幼儿学习发展社会领域方面的能力,让他们越来越社会化,并且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性和个性。
1.运用夸张手法引导幼儿自尊、自信、自主地加入同伴活动,与同伴友好相处,善待他人
对于社会领域的活动,教师可以通过与幼儿集体阅读和讲故事的方式培养幼儿正确的人际交往关系。在阅读和讲故事中,夸张的语气、语调,甚至可以加上夸张的肢体动作来进行故事表演,渲染充满乐趣与新奇的教育环境,满足中班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如适当地抛出“狐狸应不应该欺负小伙伴呢?” “小熊摔倒了,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等讨论点,让幼儿进行互动讨论,在探讨中幼儿与教师共同总结出拥有良好人际交往关系的方法,这样能加深幼儿的理解力,在灵活愉悦中培养幼儿的同理心。
2.运用夸张手法鼓励幼儿加入群体活动,遵守规则,培养幼儿的归属感
在一日生活的集体活动中,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开展一些小活动。如教师通过“超大抱抱”“蚂蚁小亲亲”“左摇右摆奖励豆”等夸张的奖励方式,让幼儿体会加入集体活动的乐趣,提高幼儿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也可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设置夸张的红色大叉叉、绿色大对勾的玩教具形式,引导幼儿讨论行为的正确与否。类似于夸张的叉叉与对勾这种玩教具的展示与应用,不仅能够启迪中班幼儿对基本行为规范的认知,更能够加深幼儿对基本行为规范的印象与理解。
幼儿具有与生俱来的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与学习、探究欲望。变幻莫测、极具创造性、无尽的想象力与幻想正是中班幼儿特有的年龄特点。教师应结合这些特点,利用夸张手法,将本身就具有神奇性质的科学领域,如一个个奇妙的童话世界展现给幼儿,结合幼儿见过的大自然和生活中活灵活现的点点滴滴,激发中班幼儿的探究兴趣,鼓励幼儿尝试各种事物的探究过程,逐步发展中班幼儿对事物的学习、探究能力。
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3]由此可知,艺术本身就是高于现实的,具有夸张性的。对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和奇思妙想的创造能力快速发展的中班幼儿来说,教师最好的做法就是允许幼儿自主、大胆地进入创作之中,并且享受他们这份天生即拥有的快乐,而不要太关注和在意幼儿所做的是不是完美,是不是和教师的意图一致等。
对待处在中班阶段的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夸张、新奇的赞赏方式对幼儿的创作进行表扬,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非常喜欢自己制作和绘画各种作品,更喜欢教师赞美他们的作品。同时,在本身具有夸张性的艺术领域,教师可以利用一切夸张的肢体语言、语气、语调、线条、色彩及形态等,引导中班幼儿进入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在美好的事物中感知美的魅力,提升幼儿感知幸福的能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这句话更适用对学前幼儿的引导,尤其是处于具体形象思维比较明显的中班幼儿。他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自我的意识和意愿也开始慢慢朝着成熟的方向发展,但还不能完全正确地表达。他们精力旺盛、好动好闹,似乎永远不知道什么是“累”。对于这样的中班幼儿,“夸张”一词本身就非常适合形容他们的状态。教师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各种夸张手法,不仅能轻松地与中班幼儿“打成一片”,还可以加深教师与幼儿彼此间的情感,更能让幼儿喜爱正在进行的主题活动或随机活动,从而进入主动学习探索、相互配合的状态。教师也能更好地达到对幼儿后续的引导、培养的目的,为中班幼儿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