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学前教育课程的信息化建设

2020-03-04 02:33林锦忠
林区教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互联网+信息化

林锦忠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泉州 362000)

引言

通过“互联网+”发展教育事业是我国的重要决策,也是现阶段教育智慧化、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我国特别重视学前教育,已制定一系列促进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规划,充分保障了学前教育的持续发展。但目前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全面,并未获得充分建设。“互联网+”视域下学前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可以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增强学前教育课程信息化水平,达到学前教育的可视化、共享化、智能化,既能处理之前教育资源不均衡、教师能力不足、信息孤岛等问题,也能增强学前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进而有效增强学前儿童学习的兴趣。

一、“互联网+”视域下学前教育课程的信息化变革

“互联网+”是人们以互联网思维为基础在不同领域的创新与延伸思考,是促进现代社会经济新发展、新形态的推动力,为社会改革、发展、创新经济实体提供更全面、更广阔的网络平台。换而言之,“互联网+”就是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是传统行业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促进产业发展与革新,通过互联网思维以新方式发现、处理问题,引导行业发展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建立起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体现出全新的社会形态,能够不断增强社会创新力、生产活力,调整与优化社会资源[1]。近几年互联网和各行各业密切联系,互联网已成为促进各领域、各行业创新、改革的新平台和新动力,对我们生活的各方面有重大影响,学前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学前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基础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目前,我国制定与实施了“二孩政策”,预计人口出生率会不断提高,与儿童教育相关的领域就成为很多家庭关注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幼有所育”“办好学前教育”,就是要重视和提高学前教育的建设力度,让所有儿童都可以获得有质量且公平的教育。怎样更好地开展学前教育工作,全面落实与贯彻“幼有所育”方针和理念,成为目前学前教育的难点与重点问题,成为教育者需要有效处理和长期研究的问题。“互联网+”环境下的学前教育是在现代智能技术环境内,以儿童教学、生理、认知的特殊性为中心,通过跨区域联合技术和互联网云端为基础建立的中心模式而进行的智能的、有效的教育活动。在此过程中,幼儿教师要通过网络评价系统、大数据平台及时评价与反馈幼儿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集精神交流、技术支撑、工具应用为一体,秉持互动化、智能化基本教育原则,促进学前教育和互联网的妥善融合,建立全新的学前教育生态,有效提高幼儿教育效率与质量,促进所有儿童的健康及全面成长。

二、通过“互联网+”开展学前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在“互联网+”视域下充分开展学前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具体特别重要的意义。唯有准确、真正认识其价值和意义,才能让学前教育机构和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建设之中。

1.有效转变学前教育思想

在“互联网+”信息化环境下,太空课程、微课、慕课等新概念不断出现,多种形式的新型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体现出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兴趣爱好、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前儿童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资源[2]。可见,在“互联网+”视域下进行信息化建设,落实与贯彻新型教学思想,可以充分转变传统、陈旧的学前教育理念。

2.建立和谐的学前教育环境

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学前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组织实施信息化教学课程时,教师、幼儿之间进行高效、便捷的互动,经常使用交互白板、远程教育等技术,就某方面而言,超出传统学前教育课程的涉及领域,能够更全面地满足学前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需求。另外,信息化建设时能够通过信息技术记录幼儿学习和成长的全过程,根据他们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实施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教学,进而优化和完善学前教育环境,提高教育效率。

3.共享不同区域的教育资源

在“互联网+”环境下,组织与实施学前教育活动时,利用网络优势可以顺利突破区域互动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如此一来就能够有效增强学前教育效果,让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也能得到多层次、多种类的学习资源。另外在学前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时,教师、幼儿、家长三方面能够在发展中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和掌握前沿学前教育信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需求向他们提供不同教学资源;各个地区间的幼儿教师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交流互动,进而让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更大范围的共享。

三、“互联网+”视域下学前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环境下进行学前教育,是通过信息技术方式,基于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的学前教育活动,推动幼儿发展,进而建立信息素养[3]。目前,学前教育信息化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地区教育资源存在差异

不同地区学前教育的规模、性质、形式等都是不一致的,存在较大差异,在建设信息化学前教育课程时,能得到的教育资源的质量、深度、内容也存在差异。例如,城市地区的学前教育机构大部分拥有较高的信息化程度,能够获取非常全面的教育资源。但是,农村区域内的学前教育缺少信息化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具体来说,学前教育课程信息化发展只有各地区相对均衡,才能全面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要缩短各地区学前儿童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之间的差距,就需要均衡教育资源。当不同地区出现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情况时,意味着学前教育课程信息化程度没有达到标准,要适当进行调整与优化。

2.教师缺少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

学前教育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包括建设阶段和应用阶段两部分,其中建设阶段的目的是构建学前教育数据库、信息化设施与设备。应用阶段是指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将教育内容融入信息化资源,应用信息化设备,并通过教育活动进行调整与实践。所以,教师要能够熟练操作信息技术设备,可以独立完成简单修复、简单开发、整理资料、查询手机资料等工作。但现阶段学前教育队伍中,可以熟练掌握操作信息技术的教师大部分是年轻教师,很多拥有丰富教育经验的老教师还不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教师能力的不全面,难以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依旧采用传统教育模式,使幼儿不喜欢参与教育活动,经常出现走神儿现象。

3.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在建设学前教育课程信息化体系过程中,要安装设备资源,一些幼儿园会组建或聘请专业、优秀的开发团队,建立体现本园特色的网络学习平台。所以,信息化建设时要投入很多资源与资金。只有有效监督和管理资源资金,才能保证设备的使用寿命,才能达到良好的应用效果。但事实上,一些学前教育机构实现教育信息化后,并没有应用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没有人检修设备资源、没有及时更新数据库、没有高效使用信息化平台等问题相继出现,而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学前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效果与质量。

4.软硬件结合不好,存在信息孤岛现象

首先,软硬件没有妥善结合。学前教育信息化涉及多个部门,相关业务人员非常多,各部门对学前教育课程信息化存在不同理解,其执行效果也存在差异,导致软硬件分离,没有均衡发展,一些部门没有高水平进行学前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水平。

其次,存在较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学前教育课程信息化的相关软件正逐步完善应用模式,但因为需求设计没有特别重视数据,造成不同部门间业务相对独立,按照本身工作习惯安排数据内容,就造成很多垃圾数据和重复数据,影响不同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例如家长数据管理、教育设备管理、幼儿兴趣管理等都难以共享数据,无法准确、客观地对教能效果进行对比与评价。

四、“互联网+”视域下学前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的完善策略

在“互联网+”环境下,各地区都积极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学前教育中,构建网络平台,更好地促进教育内容和技术手段的有机融合,为幼儿全面、健康发展提供更多资源。但现阶段学前教育发展情况仍旧存在很多问题。基于此,学前教育机构和相关部门要积极应对“互联网+”的挑战,有效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为创造和谐的网络学前教育模式提供条件。

1.通过网络平台,均衡各地教育资源

首先,不同地区进行学前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时,要基于宏观视角调控与联系。相同地区可以建立起统一的学前教育网络学习平台,既要保留教学数据库和系统结构,也要积极开发“云课堂”,上传微课视频、教学视频和相关训练题,多个学前教育机构要共同应用和维护此学习平台。

其次,在应用网络平台时,学前教育机构要承担起使用者和维护者双重责任。维护时教师要向平台上传高质量教育方案,以达到教案共享的目的,同时客观评价其他教师制作的教案,及时交流彼此经验。教师在准备新课教学资料时,要浏览和参照数据库内各种教案信息,选择优秀教育方案,学习数据库内典型案例的经验,将教育内容和案例妥善结合,形成高水平教育方案,让学前教育课程资源能够均衡整理、查阅与应用。

最后,教师要录制优秀视频并上传至网络平台中,根据知识点设定视频时间并拟好题目,确保学前儿童在家里也能通过网络媒介进行学习。在制作微视频时,教师要控制视频时长,时长基本为3—5分钟,要符合此年龄段儿童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为儿童播放自己录制的微视频,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好地均衡教育资源,有效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

2.组织信息化培训,提高教师教育能力

首先,要对实施信息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予以确定,将信息化元素融入一日活动中,既采取黑板板书的教育形式,也通过信息化设备为学前儿童展示图片、播放视频音频。还可以开发“智慧课堂”,设置智能板块,通过信息技术有效进行学前教育。在制定明确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与方向后,按照建设模式制定完善的教师能力标准,按照此标准,选择培训途径和方法,对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的专业培训[4]。所有教师都要接受培训,并通过培训考核。如果没有通过考核,应该再一次学习,直至达到信息化设备设施的熟练使用。

其次,培训结束后,每周每位教师都要编辑、录制、上传微视频,方便学前儿童使用。要有效利用互联网设备建立适当的情境教学氛围与空间,体现出活动性、趣味性等特征,让儿童在开展活动时吸收文化和学习知识。如果教师具有动画制作能力,可以为班级每一位儿童设计动画人物形象,通过动画与人物形象的趣味性,提高儿童学习的兴趣。

最后,学前教育机构管理人员也要积极学习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经常阅览平台内信息,观看教师制作微课视频,了解教师的能力和教育质量,进而明确下一阶段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教育重点。

3.完善信息管理模式,提升信息管理水平

要制订实施科学、全面的管理计划,进而健全信息化流程。学前教育课程信息化包括线下管理和线上管理两部分。管理线上时,教师要定期将教育资料上传至网络平台,如英文动画、歌曲或者教学PPT等,为学前儿童提供自主娱乐、自主学习的资料与素材。同时,教师要对数据库内信息进行定期审核,及时删除知识点描绘模糊、质量较差的教学资料,避免幼儿学习后构建起错误认知。管理线下时,任何管理设备的教师都要以正确方法使用设备,结束后正确关闭设备。如果设备出现问题,要快速通知技术部门,在短时间内处理问题。教师平时应用信息平台时,要教会幼儿正确使用计算机,引导幼儿爱护多媒体设备,养成良好习惯,增强责任感。同时,教育管理团队在线下管理时要真正体现管理权,定期检查信息化设备的结构与质量,及时处理已发现的各种问题,确保信息化设备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

4.妥善应用软硬件设施,积极打破信息孤岛

首先,对“互联网+”视域下学前教育课程信息化进行顶层设计[5]。在“互联网+”环境下,要通过统筹规划提升顶层设计,不断优化信息技术的顶层功能,可以更快捷有效地承载管理人员、幼儿、教师的各种信息,以达到教师、家长、幼儿多方面的共享操作。所以,“互联网+”学前教育课程顶层设计通过科学的层次架构,采取企业服务总线的计算机技术,以提升不同种类数据之间的共享,达到异构系统的通信与兼容,增强系统的可靠性、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互联网+”学前教育课程信息化顶层架构包括数据层、应用层、交互层,各层间能够通过使用Inter face(接口)实现通信,对用户的数据处理结果和逻辑业务请求进行处理,若是某一层出现改变,则不需要对其他各层内容进行改变就能够维护和升级让数据服务器进行重组的部署和运行。

其次,“互联网+”视域下学前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要深入研发重点技术。“互联网+”学前教育课程信息化用户多、数据多、功能多,既涉及传统的应用软件,也涵盖不同类型的硬件设备,为真正达到学前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的共享化、智能化、自动化,可将数据库、应用软件架构、交互界面开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学前教育中,让各个部门间业务彼此联系起来,科学设置数据内容,避免出现重复及不良数据,实现数据共享。

结束语

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学前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是改革与创新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前教育效率与质量的重点。现阶段学前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与制约学前教育课程信息化的发展。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学前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实施网络平台,均衡各地教育资源;组织信息化培训,提高教师能力;完善信息管理模式,提升信息管理水平;妥善应用软硬件设施,积极打破信息孤岛。保障学前教育的顺利开展,全面发挥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互联网+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