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固始县第一小学 河南 固始 465200)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学校的课程建构应该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在研究学生需求、教师专长、学校已有的文化传统和家长与社区独特性的基础上,对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重新建构。我们学校通过学科间的课程资源整合和学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的跨界整合,打造基于“校本化”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包括基础性学科课程、发展性综合课程、拓展性特色课程与创造性活动课程四个部分。
基础性学科课程是根据国家课程计划确立的标准要求相对统一的课程。基础性学科课程是学校启慧课程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基础。其具体课程内容为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术、音乐等,侧重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及学习能力”的养成。
基础性学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重点在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与启慧课堂文化培育方面。学校以“一个支点,四个方向”为途径,实现课堂形态的变化。一个支点是明确学科核心素养,丰富启慧课堂的认识。四个方向指:一是对国家课程标准的二次解读,提炼本课程所指向的核心素养和具体目标;二是根据课程所要达成的核心素养和具体目标,开发和整合各门基础性学科课程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三是对课堂结构的调整和改革,进一步理清和优化教与学的关系;四是积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促进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发展性综合课程是学校根据启慧教育的核心理念,结合国家课程标准自主设计、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是对基础性学科课程的必要补充,也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整合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为启慧科学实践课程,侧重于学生“科学探究、自主创新”特质素养的养成。
学校建设了以模拟生态园和实景生态园为主的科学实践活动基地,通过启慧科学实践课程、物联网未来课堂、创客教育、“互联网+个性化学习”等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与交流平台,发展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学生每期都有连续一周的时间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深入生态园中,观察动植物生长、体验农耕文化、了解生态文明、开展探究学习,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困惑,从而获取成长体验、感悟生命真谛。
拓展性特色课程是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开设的能直接反映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课程,它是彰显学校育人目标特色的主要载体。其具体课程内容为中华武术、管乐、乒乓球课程,侧重于学生“生命健康、人文审美”特质素养的养成。
学校从启慧教育理念出发,结合办学传统,将中华武术、管乐、彩泥陶艺等课程进行系列化设计,努力打造启慧课程的精品,更好地彰显启慧教育“健体、尚美”的内在品质。
创造性活动课程是学校为达成育人目标而统整、完善的各种主题式活动,它包括经典阅读、重大节日、学生社团、体验式德育活动等。创造性活动课程是学校育人目标达成的重要补充,主要侧重于学生“品德修养、语言表达、认同理解”特质素养的养成。
创造性活动课程统领了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实践体验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包括学校德育活动中的三大典礼(一年级新生入学礼、三年级国旗护旗礼、六年级小学毕业礼),两次评比(星级儿童评选、感动实小榜样少年评选)与年级德育专题教育活动等;实践体验活动包括校内四大节日活动与校外实践体验活动;学生社团活动通过组建校级、年级两个层面的学生社团,开展符合学生需求的数学文化、武术、绘画、电脑、科技、阅读、书法、演讲等活动。
5.1 核心素养校本化不足。国家课程需要校本化实施,核心素养也需要有校本化的解读,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的实施和评价只能统摄于校本化的核心素养之下,才能形成一体化的课程研究机制。
5.2 课程间的关联度不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来自学生多样的课程要求和学校现有的课程体系间的矛盾使得学校往往难以取舍,导致了校本化课程体系中,课程与课程间的关联度不够紧密,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5.3 评价的内容与形式滞后。与学科知识相比,核心素养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情境性、内隐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客观上造成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度进行评价比较困难。学校应该从核心素养、顶层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维度全面评估学校的课程建设,促使课程在动态调整中趋于完善,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获得基本保证。
6.1 依据核心素养优化顶层设计。核心素养是校本课程建设的灵魂,确定了居于上位的核心素养,才能使校本课程的顶层设计更加优化,为课程的实施、评价打下坚实的基础。
6.2 依据核心素养完善课程体系。一是丰富多彩的,二是有机关联的,三是动态发展的。
6.3 依据核心素养推动课程实施。扎实推进课程实施是实现校本课程目标的重中之重。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学会独立思考、实践和学习。
6.4 依据核心素养落实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课程评价是推进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立足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就要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