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 唐山 063210)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皮影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录。唐山皮影戏作为皮影戏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历史的不断演绎中,发挥其自身的优势,成为了脱颖而出的“一枝花”。唐山皮影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由于唐山地区滦县、乐亭、滦南等地的语言风格为其音乐特色,因此也称之为“滦州影”,“乐亭影”。唐山皮影不仅需要精美的雕刻技巧,灵动的操纵方法,还需要基本的唱功和丰富的唱腔。
1.1 唐山皮影的起源。我国的皮影戏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关于它的发源有很多不同意见,据不完全考证,宋代已经有关于皮影戏的确切记载了。由于皮影的表演材料都是驴皮制作的,因此也称为驴皮影,唐山皮影与评剧、乐亭大鼓并称为“冀东三支花”。唐山皮影是我国皮影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著名戏剧学家周贻白曾在《中国戏剧史长篇》中曾经这样评价过唐山皮影“因为熟在人口的关系,几乎成为一般影戏的代称”,唐山皮影在中国皮影中地位由此可见举足轻重。唐山皮影的兴起发展于明末,主要归功于一个叫黄素志的生员。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位仕途坎坷的生员,他就是黄素志,他掌握的手艺样样精通,不仅有很好的文采,而且对绘画和雕刻有一定深度的了解。但是他时运不济,多次科举考试未能如愿,后素志无颜回故乡,便出关游学沈阳,在青葱岁月里渐渐造就了他的艺术成果,创作出了皮影戏,亦为唐山皮影的产生。1958年发现的手抄本影卷《炎天雪》和《薄命图》在乐亭被发现,据考证为明代万历年间作品,后来《薄命图》还被收录在《河北省地方剧资料汇编》里,两本影卷的发现足以证明了唐山皮影在明万历年间的流行程度。
1.2 唐山皮影的发展。清末民初,中国的皮影戏百花齐放,风靡一时。地方的达官贵人几乎家家都请名师雕刻影人,甚至还养了一个皮影戏班。而民间的皮影戏班更是遍布全国各地,皮影戏班的增多引起了戏班之间的相互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促使皮影发展迅速。到了清朝中期,白莲教起义,嘉庆皇帝与光绪皇帝曾多次颁布禁演皮影的诏书,唐山皮影因此受到影响。民国时期,唐山皮影的发展主要归功于各国唱片的百花齐放。这段时期,为数不少的皮影艺人录制影戏唱片。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其中一部分唱片重新制作并发行,部分珍贵的唱片保存在唐山博物馆。随着时代发展,唐山皮影的种类也是不断更新,不仅剧本的编写以及制作工艺的改良有所提高,而且剧目也越来越接近生活,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的经济水平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化为第一生产力,同时也推动了唐山皮影的发展,在布景上引进了新技术,如加入了颜色各异的灯光以及与节目气氛相符的背景音乐,唐山皮影因此整体水平有所突破,风靡一时,后唐山皮影团又多次出国演出,在法国、摩纳哥等欧洲国家进行表演,受到国外友人一致好评。2006年春晚,节目《俏夕阳》将皮影通过舞蹈的载体呈现给观众,演员对皮影动作的戏仿,在朴质中注入了灵动,在时尚中流淌着传统。《俏夕阳》的演出深受观众喜爱,获得了歌舞类一等奖。
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在唐山湾生态城建成,新馆地上8层,总建筑面积69000平方米,设计藏书300万册,阅览座位4700席,其规模之大在全国排名领先,资源也是极其丰富。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不仅仅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的图书资源和优美的阅览环境,而且还肩负着参与保护和传承唐山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北理工大学作为唐山市一流的院校,人才相对集中,汇聚了绝大多数唐山地区的学科带头人和专家学者,他们不仅对本专业有较为深刻的认知,学术研究能力也是出类拔萃,在这些人当中,又有一部分人对于唐山本地的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唐山皮影有着较为深层次的研究,他们对关于唐山皮影的文献资料有特别需求,而图书馆的专业人员拥有更高的收集唐山皮影的有关资料能力,两者之间相互发挥其优势,对于保护唐山皮影有很大帮助。此外,华北理工大学的在校大学生有很多来自地方各个县、乡、镇,他们在老家或多或少的受到唐山皮影的熏陶,对于唐山皮影也有一定得了解,他们同样肩负着保护和传承唐山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而图书馆的职能,就是要收集、加工、整理、科学管理珍贵的文献资源,以便广大的读者借阅使用。图书馆是作为保存各民族文化财富的机构而存在的,它担负的保存人类文化典籍任务是图书馆最古老的职能。它是以文献为物质基础而开展业务活动的,主要载体为纸质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资源,图书馆理应对其进行相应的保护,只不过保护的形式不大一样,如唐山皮影则依靠其他载体如磁带、照片、影像等形式保存。
3.1.1 新的文化表现方式对传统文化的冲击。随着人类社会高速发展,信息资源分享迅速,21世纪互联网的崛起,使得文化表现方式日新月异,以传统电影来说,以互联网为平台在电脑上观看不断取代在电视、影院平台。新的文化方式的崛起对传统文化冲击很大,发展和继承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唐山皮影在某些程度上已经与时代发展脱轨。如剧目的表现形式始终未改变,皮影的传播形式老套,创新思维的缺乏等。
3.1.2 政府对唐山皮影不够重视。虽然近年来,政府不断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市民对唐山皮影的认识也有所提高,但是总体效果不明显,国家并未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力的保护,或者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不够具体和完善。众所周知,保护和传承唐山皮影需要大笔资金,资金又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由于唐山皮影作为小地方特色,并未获得政府大笔资金的支持。
3.1.3 唐山皮影传承率不高。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唐山皮影作为传统文化表现手段,商业利益不大,“对于年轻人而言,带有历史厚重感的生活方式并不是特别的具有吸引力”。不少唐山皮影的艺术家子女不愿意接手这门手艺,造成了唐山皮影的逐渐没落和消沉。因为一旦老艺术家离世而没有新的接班人传承,那么唐山皮影的继承将无法实现。
3.1.4 市民参与唐山皮影文化表演积极性不高。近几年唐山市内以及下面各个县、区如滦州、乐亭举办了不少唐山皮影的文化演出,但民众积极性不高,参与度很少,只有部分皮影爱好者能够参与其中。通过观察发现,皮影爱好者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可能因为他们从小对皮影耳濡目染,兴趣比较高,而对于年轻人来说,对于唐山皮影还是有些陌生的,所以很难参与进来。这对发展和传承唐山皮影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3.2.1 发挥图书馆自身优势,收集唐山皮影相关资料。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作为唐山市一流院校图书馆,馆内藏书资源丰富,馆员业务能力强,不仅拥有着关于唐山皮影的历史资料与近代考究,还拥有着专业能力极强的高水平馆员。图书馆馆员有着较为丰富的文献采访、搜集经验,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唐山皮影载体一般为录像、照片、工艺品等,这就需要馆员们发挥其特长,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县城、乡村等地进行考察,同时也可以组织本校学生对家乡的皮影戏展开调查,获取有用的资源,然后再派专员进行考察、收集。
3.2.2 将新型多媒体融入唐山皮影。唐山皮影要想取得发展,首先需要创新,其中不仅包括剧目中的创新,而且表演形式和传播途径也需要创新。传统剧目如《五峰会》、《卞梁图》、《花木兰》、《全家福》、《盘丝洞》、《洞庭湖》、《三打白骨精》、《人参姑娘》、《鹤与龟》表现古代生活的皮影故事,虽然为经典艺术,不容置疑,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唐山皮影应当也根据时代的进步编排一些与时代接轨的剧目。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作为高校图书馆,接收时代信息丰富,拥有专业的学术队伍以及深厚的学术功底,因此,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有能力与其他专业学院合作创作新型剧目。
表演形式和传播途径决定观看观众的基数,唐山皮影要想重归历史舞台,应用现代传播途径必不可少,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作为一种权威机构,其影响范围不仅限于本校师生,在唐山本地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在它的引导下将唐山皮影的包装设计一下,形成一种品牌,将更能吸引本土民众参与进来。
3.2.3 将收集的唐山皮影材料与民共享,服务社会。当代高校图书馆立足于服务全校师生,但这并不能发挥其全部作用,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将收集的有关唐山皮影的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其目的是想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利用,不仅限于本土民众,也要让全省乃至全国人民了解唐山皮影的特征以及文化,让唐山皮影走出去,而不是闭关锁国,将收集的资料占为己有,仅立足于本校师生,只要做到与民共享,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了解唐山皮影,其文化魅力才得以散发,其传承之际才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