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江阴 214405)
1.1 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性表现。高职院校的艺术类专业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与普通学生有很大差别。个性张扬,思想活跃,情感丰富,在面对问题时,个人感性思维会占主导作用,缺少对事物本质的理性思考和探索,判断事物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不能全面客观认识事物真相,同时个人思想道德观念及情绪情感易受周围环境影响,情绪化现象比较突出,情绪稳定性较差。对于组织纪律的管理较为轻视,不喜爱规章制度的约束,有时还会故意挑战权威,背道而驰。生活随意懒散,课堂听课效果和宿舍生活习惯会处于不理想状态,导致其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时常陷入困境。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与高等艺术院校的艺术生又在心理特质上有很大区别,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的艺术类专业学生为例,他们并没有如艺术院校的艺术生一样长期接受艺术熏陶,只是因为在高职择校择专业时,因为有一点美术基础,而选择了室内设计、影视传媒等专业。其心理落差在学生参加外出写生时显得尤为突出,同在一个写生场景,看到其他艺术院校的美术生的画作,内心感受到在审美和创作上的区别,相比更加无法浸入艺术情境。
1.2 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困境。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对于文化知识普遍缺乏兴趣和热情,大部分艺术生文化素质和通识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生来说较为贫乏,这也就意味着艺术类专业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类知识兴趣不大,在已有的心理健康基础教育课程开展时,课程参与度较差,习得心理健康知识效果较差。另一方面,艺术类专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差异,学生的掩饰性较大,喜欢把心理问题隐藏起来,异常语言、行为等也很难表露在外,这就给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心理危机的早期辨识与干预带来了很大困难。
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心理状态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生参与心理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心理健康分类防护系统、创设艺术特色心理教育品牌等方面推进,构建符合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设置和管理。打造以专职心理教师为核心,兼职教师和辅导员为骨干,专家顾问团队为保障,学生为主体,艺术专业教师为辅助,家长为后盾的立体网络。
朋辈艺术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在学校统一组织安排下,大量艺术专业学生可以从本专业出发,深入系部对学员们进行一对多的辅导,并可以把艺术中的美育、激情、创新拓宽到其他院系,能极大拓宽艺术教育的平台和阵地,帮助被辅导者迅速提升艺术表现力,促进艺术活动达到良好效果,从而有效发挥校园活动育人的功能。
2.2 注重培养朋辈艺术辅导主体的专业能力。朋辈教育是一个代际互动的过程,而不只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单方面传承行为。朋辈教育的工作体系严格具体,工作理念也需要时常更新,由于朋辈队伍主体自身文化积累和专业知识有限,因此在进行教育帮扶之前,高校需对参与工作的教育主体进行系统培训,达到明确自身责任,扎实专业基础,提升工作水平等目的。
作为学生朋辈的心理队伍的学生工作者,通过专业理论培训提升其心理素质,通过活动开展调动学生自我教育与成长的积极性发挥的是“朋辈”教育的作用,称之为“心育委员”。朋辈心理互助义务性、友谊性、及时性等,一方面弥补了艺术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的紧缺,另—方面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心理教育的热情。生活化的谈话可以使朋辈心理工作者及时了解同学的情绪状态,及时发现异常;开展朋辈心理沙龙,可以轻松活泼的形式来探讨心理困惑,发挥团体互动的作用。开展朋辈网络自媒体宣传,可通过心理知识的宣传与发布,达到传递好心情、传播正能量的效果。
2.3 提升朋辈艺术辅导主体的创新思维。朋辈艺术辅导能为学生提供挖掘潜能从而实现自我的环境。这种平等亲和的关系能营造民主、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能以平等的方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表现美、创造美。当大学生耳闻目睹身边同学优秀的表演及创作,更能深切地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产生心灵震撼。这种艺术环境能产生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润物细无声地启迪、感染其他学生。
在宣传教育中,可结合艺术专业特点,开展朋辈艺术教育活动,如举办心理漫画与海报大赛、心理情景剧展演、心理文学作品赏析、心理微电影展映等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特色心理教育活动,既能充分展现学生的专业特长、提升学生参与热情,又使学生以轻松快乐的方式关注心理、关注自我,对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与培养具有较好的效果。
现当代新媒体的发展非常迅速,朋辈教育的工作开展也不能只停留在“面度面”的沟通交流中,在如今这个“自媒体”时代,朋辈教育更需要借助网络的方便快捷及时高效等特点来发挥作用。高校学生管理部门需全面了解网络应用优势,积极搭建网络平台,努力扩大朋辈教育受众群体的范围。例如共青团中央通过微信平台开展“青年大学习”,使朋辈艺术教育主体在思想上始终保持先进、坚定,高职院校利用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平台,推进朋辈教育相关活动,并用过转发、集赞等形式,让学生及时了解活动内容,积极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