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的泛滥:微信之殇

2020-03-04 02:04
今天 2020年12期
关键词:老龄化社交群体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00)

互联网在应用范围和使用群体等维度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深刻变革着各年龄群体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与认知方式,而网络社会渐已兴起的诸多媒介样态正在重塑当前社会形态的基本面貌,两者持续性、交叉化交锋使得技术效应呈现较为明显的群体化差异。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19年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到12.6%[1],远高于联合国最新老龄化社会的评测门槛。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促使提升老年群体生活质量、合理优化社会供给和服务成为当务之急,而这一过程离不开社交媒介的助力与协作。

作为社交媒介的重要代表,微信便利于老年用户群体“进行交友和获得新的资讯”,进一步“感受到与亲人、朋友之间交互的便利性和生活的幸福感”。[2]腾讯发布的报告显示,老年人微信日用时长已达1.37个小时,仅比青年人少0.49个小时。[3]但老年群体教育程度的差异对其使用亦有影响,高龄老年人的教育水平较低于低龄老年人,这种差异会使后者对微信的接受和使用出现明显倾向性。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低龄老年人,其思维方式和新事物接受程度较高于高龄老年人,而“我国老人整体呈现低龄老龄化特征”,两者共存提升了我国老年群体微信使用的整体比重。[4]

1.微信助力积极老龄化

卫生条件、社会保障等诸多条件的改善和提升延长了各国国民的人均寿命,进而持续推动世界老龄化程度逐年增高。在此背景下,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积极老龄化”概念,认为需要“通过最大程度优化老年人获取健康、参与和保障机会的过程,,来使其提高生活质量”,[5]这一过程中,健康、参与和保障是其基本支柱。

网络社会下,微信作为老年群体重要的信息源载体,承担着引导其健康信息输入的重要功能,附载的社交功能便捷化和高效化为其社会参与提供了重要的渠道,而保障信息的多元化又为老年群体实现社会保障机会均等化提供可能,三位共进保障了微信在推动积极老龄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基于此,微信对推动我国积极老龄化方面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1 健康信息输入渠道的构建。因其自身不同于中青年群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老年群体对健康信息的搜寻渠道偏好呈现明显的独特性。在包括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等众多信息获取渠道中,微信以其独特的优势和较大的使用率在老年群体健康信息搜索渠道中所承担重要角色,甚至是部分老年人接触的“第一款应用和唯一的网络健康信息来源”。[6]

微信便捷的操作和实时性信息获取符合老年群体信息搜集的生理需求,而内容通俗化的表达和生活化的展现亦减低老年群体对健康信息的理解难度和接受门槛,助推微信在老年健康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突出地位和优势,增强其自信心并缓解内在的孤独感和心理压力。老年群体借助微信对健康信息的充分获知和便利获取为其健康生活质量的提升创造基本条件,为借助网络媒介传播老年健康信息以推动我国积极老龄化提供可借鉴性实践。

1.2 社交参与力度提升的桩石。作为一款网络社交媒介,微信打破了既往现实社交中对空间同在性和时间同一性的要求,使得在时间、地点不一致的条件下亦可实现微信两端的实时互动交流,进而打造出基于现实生活基本现状的线上虚拟关系网络。

相关研究表明,老年群体微信使用时长仅比青年群体少0.49个小时,较高的使用时长为其打造近乎于呈现高频互动特性的青年微信虚拟网络关系成为可能,从而实现借助微信强化老年群体内部及跨群体频繁交流与互动的目标。这一过程将显著提高老年群体对微信的使用期望收益,增强其借助微信实现更为广泛、频繁、高效的社会交往,满足老年群体旺盛的内在社交需求和生理需要。

此外,微信可加强老年群体有意义的社会连接,帮助其获得更为积极的社会支持,从而提升自身的社会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社交的过程与社会参与的彼此交融、相互促进,为我国积极老龄化实践过程中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打牢基础。

1.3 社会保障有效落地的利器。保障老年人的基本权益,切实提高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目标。在积极老龄化践行过程中,网络社会下老年群体间存在的数字不平等现象对其进程的发展和持续深入推进起着较为明显的制约作用,而“互联网接入和网络社交提供了重要的解决路径”。[7]

微信内部所承载的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可为老年群体提供养生、医疗、交通、娱乐等嵌入式服务,积极引导其参与到社交媒体活动之中,共享互联网带来的社会福利,诸如便民服务小程序、政务服务微信公众号等渠道的构建打通了因老年群体身体限制、信息获取等局限性所形成的阻隔墙。与此同时,微信使得老年群体的内部信息、自我表达和行动等权利不在限于群体内部,从而推动新的社会权力结构的诞生,逐步实现了老年群体权利增多的目标,推动其基本生活权利更充分的实现。参与渠道的畅达和群体权利的实现保证了老年群体享受社会发展所赋予的充分社会保障可的目标。

2.网络社交之殇

微信已经嵌入到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之中,在老人社会交往、信息获取等活动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由于老年人生理、心理等因素,使得他们在社交技术面前成为弱势群体,为他们的网络社交带来诸多隐患。

2.1 虚假信息泛滥。技术的进步,带来传播的变革。微信这一社交媒体的出现和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点击就能阅读最新的信息,一键就能转发。同时,技术进步带来传播权的下移,人人皆可发声,从自己的角度为发声、为利益发声;把关人的缺失,虚假信息随意流通,根据《科学》杂志调查显示,虚假新闻比真新闻的传播速度更快。借助朋友圈等基于现实关系的传播,使得用户对信息的真实性深信不疑。虚假信息就这样一步步在微信等社交媒体中泛滥成灾。

老年群体在微信的用户比例中不断增长,成为虚假信息的主要受害者之一。由于他们的媒介素养较低、对传媒的信任程度高,面对海量信息,尤其是与健康有关的虚假信息,往往无法辨别真伪。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群体对健康信息更加关注。借助微信这一社交平台,老年群体传播、接收相关信息,一些伪健康信息也夹杂其中,如“万万没想到,这种药竟然能治疗XX病”、“健康大调查,强烈推荐XX”等等,具有煽动性的标题,更容易被老年人阅读和转发。这些内容大多良莠不齐,意在引诱老年群体购买虚假药品,而老年群体难以辨别其中真伪,深受其害。

2.2 数字鸿沟放大代际鸿沟。对新技术的掌握程度决定了老年群体对新技术的使用频率,掌握程度越高,使用社交软件的频率、时长就会增加。

尼葛洛庞帝认为,人类社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断裂——两代人之间的断裂:年轻一代的思维方式已经与年长一代迥然不同。传统社会,老人是社会经验的集成者,社会以老为尊;网络社会,年轻人迅速掌握新技术,走在时代前列,成为弄潮儿,成为社会追捧的对象。作为数字移民,老年群体对新技术的掌握受制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对微信的使用并不如年轻群体熟练。老年群体对人际社交相关的基础功能使用较为熟练,对大众传播和消费功能的使用率不高,[8]而微信支付等功能对年轻人而言,已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微信扫码即可消费,十分便捷。

对微信这一社交软件认知和使用的差异,使老年群体成为数字社会的“落难者”。不同代际,对微信中信息的选择、传播有不同的取向:年轻人追新潮,老年人关注健康信息。同时,年轻人在使用微信朋友圈的过程中,多会使用分组、屏蔽等功能,屏蔽家庭中的长辈,而家中长辈则很少使用屏蔽功能。代际之间对微信使用的差异,导致信息接收的不对称,造成“同一个家庭,不同的微信”、“同一个社会,不同的代际”,放大了代际之间的差异,老年人成为社会的失落者。

2.3 缺乏隐私保护意识。在现实的社交中,相处的时间长短往往是影响彼此了解程度的主要因素,而在网络社交中,尤其是在陌生人交往中,对彼此的了解程度往往基于对方在网络空间中展露了多少个人信息。

微信在发展之初,以熟人社交起步,好友之间彼此熟悉。随着微信的普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多了起来,陌生人社交也在微信中普遍起来。如果以前陌生人见面第一件事情是要电话号码,现在便是要微信了。通过扫一扫、手机号码等方式加为好友,隐私问题也随之产生:是否让对方查看我的朋友圈?朋友圈可见三天、半年还是全部?在微信群聊中是否暴露个人真实信息?在线调查是否填写真实信息?……

西方老年人对隐私问题较为谨慎,甚至会为了隐私而放弃某些社交媒体服务,[9]相比之下,我国老年群体对个人隐私问题不太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对社交软件的使用不够娴熟,对朋友圈分组、屏蔽等功能不熟悉,更重要是因为缺乏保护隐私的意识,容易成为网络诈骗份子的“羔羊”。

3.对策建议

21世纪人口老龄化与技术创新呈现出奇特的反差:媒介越来越新,人口越来越老。老年群体应当融入技术进步的大潮,才有利于长远发展。

3.1 银发媒体从传统形态向新媒体转型。传统媒体时代,针对老年群体创办了诸多报刊、节目,如《老年日报》《中国医生》《文摘周报》《夕阳红》等。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衰落,用户流失、广告收入下降,甚至有人喊出“报纸已死”等口号,宣告传统媒体的衰亡。在这种背景下,这些针对老年群体的刊物、节目面临着新媒体转型的压力;而微信这一社交平台正在成为老年群体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之一,也成为他们日常社交的主要工具。

内容创作需要适应传播渠道的变更。以老年群体为受众的传统刊物、节目可以“抢滩”微信。传统媒体拥有成熟的内容创作团队、严谨的组织架构、专业的媒介素养。在虚假信息泛滥的微信平台,传统媒体通过发布真实的内容,扮演微信传播链中的“把关人”,减轻老年群体受虚假信息的毒害;发布优质的内容,引导老年群体实现积极老龄化,增强他们的媒介素养,改善老年生活。

老年节目向微信转移,一举两得。对转型的传统媒体而言,使用微信这一现成的渠道而不用自己搭建、维护传播渠道,可以节省成本,降低经营费用,重新赢得受众。对微信而言,优质内容可以增加用户粘性,同时增加新用户,还能减轻虚假信息的不良影响,一举多得。

3.2 加强信息审核。纵观全球社交媒体,深受虚假信息之苦。在美国特朗普大选、英国脱欧等重大事件中,虚假信息借助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大肆传播;为了治理虚假信息,Facebook、Twitter在加强信息审核方面制定了诸多方案。微信作为国内最大的社交平台之一,虚假信息亦泛滥其中,可以借鉴国外社交媒体的信息审核经验。

第一,与主流新闻媒体机构合作,加大信息核实。主流媒体拥有专业的内容制作团队、编辑团队,对事实本身要求严格。微信与主流媒体合作,可以获得权威、可靠的新闻事实,传播真相,进而打击虚假信息。

第二,壮大事实审核队伍。传统媒体时代,媒体内部有完善的审核流程,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社交媒体时代,“把关人”缺失,通过壮大事实审核队伍,简化上报有问题内容的程序,迅速删除虚假信息,遏制它的传播。

第三,增强人工智能审核,完善算法机制。UGC的崛起,使得内容创作主体大大增加,生产的内容也大大,仅靠人工审核不能满足需求。AI技术的发展,为内容审核拓展了一条新途径,工程师通过编辑算法,可以大批量审核内容。需要注意的是,AI审核需要不断完善算法。

3.3 代际反哺助力积极老龄化。家庭是影响老年群体对新技术使用的重要因素,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教会长辈使用新媒体关乎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10]

虽然微信的封闭性使得不同代际在微信上交流的对象更多局限在与自己能力相当、想法一致的同侪群体中,但同时其降低了交流的成本,并且使亲代有了请教子代的动力,使子代获得了反哺的能力。[11]家庭生活中,数字鸿沟不可避免会对家庭关系产生影响,但微信等新媒体在制造数字代沟的同时,也成为弥合家庭矛盾的契机。作为“数字难民”的老年人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需要“数字原住民”的反哺。年轻世代在数字接入、技能、媒介素养上积极反哺家中长辈,增加了互动,增进了亲情的联系,帮助他们融入网络社会,对弥合家庭矛盾、促进沟通交流有积极作用;对提高老年群体的媒介素养、防止诈骗亦有帮助。

猜你喜欢
老龄化社交群体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社交距离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