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汗法与苗医透发法应用对比初探

2020-03-04 00:35:59杨兰周洵葛正行唐小婵
贵州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汗法风疹症见

杨兰 周洵 葛正行 唐小婵

(1.贵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贵州 贵阳 550002;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1)

中医和苗医是中华民族医学史上智慧的结晶,两者在内治法上相互渗透,却各具特色。“汗法”和“透发法”都属于医学内治法的范畴。中医汗法为内治八法之一,亦可以称为发汗法,指的是具有发汗作用的治疗方法,主要通过腠理、开泄、调和营卫、发汗祛邪等方式以解除表邪,可达到消水肿、透疹、祛风湿等作用,主要适用于外感表证、麻疹、水肿早期等。苗医透发法属于苗医内治方法的一种,主要是采用将药物内服、经肠胃吸收,临床上应用的机会很多,苗族医药人员对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两种内治方法论述如下。

1 中医汗法分类及其临床应用

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不同临床病症特点,均可使用汗法治疗[1],汗法在临床疾病中广泛应用,证实了其不可替代的治疗价值[2]。中医治法的分类多种多样[3],汗法可分为辛温解表法、辛凉解表法、滋阴解表法、益气解表法、解表祛湿法、发汗消肿法 、宣肺透疹法七种,分述于下。

1.1辛温解表法 选用性味辛温具有疏风散寒作用的药物,以治疗风寒表证。当风寒袭表,肺气失宣,正邪相争而出现恶寒而发热轻,无汗,口不渴,头身痛,鼻塞,流涕,舌苔薄白当选用性味辛温,具有疏风散寒作用的药物,以宣散表邪。如表寒初起,证候轻者,可用《和剂局方》的香苏散,代表药物如葱白、豆豉通阳发汗,或选用苏叶、前胡、杏仁、秦艽、荆芥穗等;如果较重者可用选用发汗力量较强的方剂。如《伤寒论》的麻黄汤,代表药物有麻黄、桂枝、防风、羌活等。

1.2辛凉解表法 选用性味辛凉,具有疏风解热作用的药物,以治疗风热表证。当风热之邪侵袭于表,邪气郁于肺卫,病虽轻浅,津液易伤。症见发热重,恶寒轻,无汗或少汗,或仅头汗出,或咳嗽,咽喉肿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证属卫分有热当从汗解。宜用性味辛凉之品。代表方剂如桑菊饮、银翘散等,适当配伍祛痰止咳的桔梗、杏仁等。如果受邪重,发热、渴饮着,当用辛凉平剂银翘散化裁,用银花、连翘、牛蒡子之类。

1.3滋阴解表法 是选用具有养阴与解表作用的药物相配合,以治疗素体阴虚而患外感者。症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干咳,无汗或微汗,心烦,咽干,口渴,舌红苔少脉数等。常用药物有生地、玄参、玉竹、麦冬、花粉、薄荷、竹叶等。

1.4益气解表法 是选用具有补气或助阳与解表作用的药物相配合,以治疗气虚或阳虚而患外感者。症见恶寒发热,出汗,头身痛,咳嗽,咯痰,鼻塞声重,胸膈满闷,舌淡苔白或腻,脉弱或浮等。常用药物有人参、茯苓、附子、羌活、川芎、柴胡、薄荷、前胡、桔梗、枳壳等。

1.5解表祛湿法 通过轻微发汗,使体表湿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湿邪侵袭于表,卫气不宣,经络受阻的病证。常见于长夏之际,夏秋之交,湿热偏盛,暑湿为多,郁而化热,湿热内生,内外相引,而致气机不调,三焦不畅。症见身热不扬,肢体困重,头重如裹,汗出不畅,脘闷胸痞,恶心纳呆,大便不利,小便混浊或黄赤,舌红苔腻或黄或垢重,脉濡,按之弦滑而数。治法若只清热则碍湿,若只利湿则助热,当以辛升苦降,分消走泄之法宣郁化湿。治疗常用淡竹叶、杏仁、香薷、独活、羌活、防风、秦艽之类药物。注意不宜发汗太过,以微汗为佳。

1.6发汗消肿法 是通过疏风解表,宣肺行水治疗风水初起的治法。适用于风邪所伤,肺失宣降,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流溢于肌肤,发为水肿者。症见头面浮肿,腰痛尿少,兼见恶风发热,咳嗽或咽部红肿疼痛,舌苔薄白、脉浮。常用麻黄、生姜、杏仁之辛升苦降,配以石膏、连翘以清泻内热。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及越婢加术汤为常用方。

1.7宣肺透疹法 是以辛凉透表,清宣肺卫为法治疗以皮肤发疹为临床特征的急性热病。例如麻疹因邪毒首犯肺卫,肺失清宣,故见咳嗽、发热等症。热毒内侵则面耳目赤,泪水汪汪。其病之初期以及皮疹初现时,治疗宜以辛凉透表,清宣肺卫为法。常用升麻、葛根、桑叶、菊花、荆芥、防风等。若疹出不畅者可加蝉衣,无汗者加浮萍。以宣毒发表汤及清解透表汤为代表方。服药后当微有汗出,则邪随汗解。

2 苗医透发法不同分类及应用[4]

苗医透发法是用苗药将体内的病邪、寒气、风邪透出皮外,用于治疗感受风寒,或涉水冒风,麻疹初起所引起的种种病症,又可分为透发麻疹法,透发风疹法,透发风寒法,透发风湿法四种。

2.1透发风寒法 苗医把风寒感冒所出现的各种症状,如畏寒、咳嗽、流清鼻涕、打喷嚏等,俗称为“弄凉了”或叫“凉病”。症状有重畏寒、轻发热、咳嗽、吐痰、鼻塞、喷嚏等,头痛以前额或太阳穴处为主,同时有头闷、身痛等。(1)感冒风寒;浮萍,水煎服;风寒感冒:清明菜全草15~18 g,水煎服。(2)风寒感冒:清明菜21 g,生姜3片,水煎服。(3)风寒感冒:紫苏叶9 g,生姜3片,葱白2根,水煎服。(4)风寒感冒:金腰带(又名迎春花)3 g研末,白酒50 mL送服,出汗即愈。(5)风寒感冒:鹅不食草30 g,白酒120 mL。将药放酒中浸泡7 d后,去渣滤酒,每服15 mL,3次/d。连服3 d。(6)风寒感冒:竹叶放风、桑白皮、花木通、芦根各20 g,虎耳草15 g,金竹叶、紫苏各10 g。加水2 000 mL,浓煎至300 mL,分3次服。1剂/d,连服3~5剂。

2.2透发风湿法 风湿是外感风湿之邪,如汗出湿衣、或劳作时淋雨,或涉水冒风等,以致邪气浸淫,阻滯经络,致使皮肤、肌肉、经络血行不畅,出现各种症状者。因风湿浸淫的部位不同临床上的症状也有所不同,常见的有头重身痛,汗出身冷,四肢重着,关节疼痛或肿胀,活动不利等。如风湿侵犯了腰部肌肉和神经,可引起腰部酸楚疼痛、活动不利、转动不灵,或不能负重久行者。(1)外感风湿头疼身痛:薬本6 g,白芷3 g,独活6 g防风6 g,水煎服。(2)风湿筋骨痛、偏正头痛、食滞腹胀:鸡矢藤根30 g绣花针根15 g,鸭蛋2个,加水共煮,吃蛋和汤。(3)四肢风湿痛:合掌消15~30 g,水煎服。(4)风湿关节痛、腰腿痛:龙须藤根30 g,腰痛加续断12 g,水煎服。(5)脚膝风湿痛:大叶麦草全草30 g,水煎,兑酒服。(6)风湿性筋骨痛、腰膝疼痛:土牛膝15~30 g,木瓜30 g,苡米30 g,威灵仙30 g,凌霄花藤30 g,白酒2 kg浸7 d后,日服2次,每次服酒15~30 mL。(7)风湿关节痛:三白草根10~15 g,水煎服。

2.3透发麻疹法 麻疹在未出透之前,或因感受风寒,或因食物清冷,或因药物偏凉,致使麻毒不能及时透出,从而出现麻疹出而不透,或手足出而未全(苗医认为:只有手足心见有麻疹点,才算出透)。症见身发寒热,咳嗽,口微干,目赤流泪,鼻塞等。(1)麻疹未透:芫荽60 g,樁树根120 g,甜菜兜60 g,煎服1碗;余蘸全身。(2)麻疹不透或内陷:浮萍水煎,熏蒸或内服。(3)透发麻疹:响亮草全草、水灯芯、醉鱼草、铁扫帚、小杆子、葛根、枇杷花、土柴胡、紫苏(如出透则不用),水煎服。(4)麻疹不透:鲜水芹菜9~15 g,水煎服。(5)麻疹不透:牛大王根6~9 g,水煎服。

2.4透发风疹法 风疹是遇风之后,皮肤上所出现的点状丘疹,瘙痒抓,有的可自行消退,有的需用药治疗,但也会很快痊愈。(1)风疹痛:草10 g,连10 g,赤若10 g,甘草3 g,水煎内服。(2)风疹:莽子香10 g,见风消10 g,见毒消10 g,大青根15 g,路边荆10 g,水灯芯10 g,地榆10 g,皂角刺6 g,水煎服。(3)风疹:枫木树根15~30 g,枫木果11枚,艾叶5 g,枫木树菌15 g,煮鸡蛋兑酒食。(4)风疹:养子莲、山胡椒、水灯芯,野菊花、地榆各9 g,大青根15 g,皂角刺6 g,水煎服。(5)风疹痛痒:黄瓜香15 g,地肤子15 g,白藓皮12 g,苦参10 g,生甘草5 g,水煎服。(6)风疹:鲜清明菜250 g,水煎服。

3 讨 论

通过中医与苗医内治方法所治疗疾病、处方用药对比研究,中医“汗法”与苗医“透发法”异曲同工,“透发法”[5]在中医能见到其原形,不过中医“透发法”是引邪外出,使邪由表而解,或由里达表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可用于病邪郁滞,于内而“欲”疏达泄越的所有病症。所谓“透”,即 透发、宣透、透散、通透、透达,引邪外出之意,“发”《辞海》中有十几种解释,其中发散、发泄、显化、发作与医学关系更为密切。结果表明,中医内治方法虽没有苗医内治方法多,但内容更多,覆盖范围更广,较苗医更加全面具体;而苗医内治方法则具有浓浓的民族特色,且较中医治法更加细腻,这些可能是因为两者的文化背景及发展历史造成的[6],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汗法风疹症见
治疗便秘不能一泻了之
家庭医学(2022年2期)2022-03-24 19:27:56
基于“给邪以出路”探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新思路
河源市2006-2019年风疹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智慧健康(2021年33期)2021-03-16 05:47:16
三方加味辨证治盗汗
家庭医药(2020年21期)2020-01-03 04:46:36
中药止咳药水你选对了吗
人人健康(2017年17期)2017-10-20 11:25:36
风疹
春暖花开,预防风疹
祝您健康(2015年5期)2015-07-15 09:23:16
中医临床文章中症状部分的翻译规范和技巧
针灸“汗法”考略
江苏中医药(2014年7期)2014-04-15 14:11:37
汗法应用之宜忌
吉林中医药(2014年1期)2014-04-15 12: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