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峰,曾忠友,金 辉
武警浙江总队医院骨二科,嘉兴 314000
采用传统正中切口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经典术式,其安全、有效,在临床广泛应用[1]。但传统方式置入椎弓根螺钉时需较大范围地剥离双侧骶棘肌,完全暴露双侧关节突关节,特别是在下腰椎及骶骨置钉时,对周围软组织损伤较大,术后易发生顽固性腰痛及功能障碍,也常发生医源性损伤[2-3]。鉴于此,皮质骨轨迹(CBT)螺钉应运而生[4],CBT 螺钉作为一种新型内固定器,钉尾在横断面上向外发散,在矢状面上向头端倾斜,进钉点位于椎弓根峡部区域,较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偏内,减少了对肌肉的剥离,对周围软组织损伤程度大大降低,钉道在皮质骨较多的区域具有较好的抗拔出力[5-6]。2014 年6 月—2015 年12 月,本院采用CBT 螺钉与椎弓根螺钉固定行PLIF 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6 例,比较2 种内固定器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纳入标准:①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症、腰椎退行性滑脱(MeyerdingⅠ度);②非手术治疗> 6 个月无效;③随访≥1 年且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体质量指数>30 kg/m2;②腰椎椎弓峡部裂;③腰椎严重侧凸畸形;④合并严重心肺功能障碍,无法耐受手术。根据以上标准,共纳入病例96 例,其中男51 例,女45 例;年龄48 ~ 72(57.68±8.3)岁;腰椎椎间盘突出症53 例,腰椎椎管狭窄症26 例,腰椎退行性滑脱17 例。病变节段:L3/L415 例,L4/L544 例,L5/S137 例;术中采用CBT螺钉固定52 例(CBT 螺钉组),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44 例(椎弓根螺钉组)。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2 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表1),具有可比性。
2 组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俯卧位,胸前垫U形垫,腹部悬空。用C 形臂X 线机透视确认病变节段并做体表标记。CBT 螺钉组常规消毒铺巾,取后正中切口,长约4 cm,将双侧骶脊肌剥离至离椎板外缘约1 cm,暴露上下关节突内缘,无需暴露至外缘,进钉点为上关节突内缘与横突下缘下方约1 mm水平线交点,矢状位方向斜向上,冠状位方向斜向外,以左侧椎弓根投影5 点向11 ~ 12 点方向置钉,右侧椎弓根投影7 点向12 ~ 1 点方向置钉。置入定位导针后经C 形臂X 线机透视确认位置满意,先放置普通皮质螺钉(此时放置CBT 螺钉将影响椎管减压)。显露椎板间隙及关节突内缘,用骨刀切除下关节突及部分上关节突,切除黄韧带,将硬膜囊牵向内侧,摘除髓核,制作椎间融合面,行椎间隙深部植骨及融合器置入。完成椎管减压后更换CBT 螺钉,经C 形臂X 线机透视确认螺钉长度合适、融合器位置满意后适当加压并安装连接棒,冲洗切口并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
表1 2组一般资料
椎弓根螺钉组取后正中切口,长约7 cm,剥离椎旁肌肉,显露上下关节突至关节突外缘,确认椎弓根进钉点,打入定位导针,透视确认后拧入椎弓根螺钉4 枚,安装连接棒,其余过程同CBT 螺钉组。
所有患者术后常规应用头孢呋辛(1.5 g,每日2次),地塞米松(5 mg,每日1次),均静脉滴注2 d;术后24 ~ 48 h,根据引流量情况(24 h引流量< 50 mL)拔除引流管;术后3 d,建议患者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并鼓励患者在腰围保护下下床活动;术后6 d,复查腰椎正侧位X 线,进行腰椎CT 平扫及三维重建。出院后每1 ~ 3 个月进行一次随访。
记录2 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7]评估疼痛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8]评估临床疗效;术后行X 线、CT 检查以评估椎间隙高度及融合情况。所有影像学资料均通过扫描进行数字化处理,应用Medvidsion 软件测量术前、术后6 d、术后12 个月随访时椎间隙高度。椎间隙高度(mm)=(椎间隙前缘高度+椎间隙后缘高度)/2。植骨融合评价采用Suk 等[9]的标准:①腰椎动力位X 线片示椎间融合器无移位;②椎间融合器前方有骨小梁通过;③融合器内无透光线,融合器与上下终板间无透光线并有骨小梁通过。
采用SPSS 20.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2组患者性别、病变部位、疾病类型等资料的对比采用χ2检验;2 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VAS 评分、JOA 评分和椎间隙高度的对比采用成组设计资料t 检验;同组病例手术前后计量参数比较采用配对设计资料t 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获得>12个月的随访,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CBT螺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低于椎弓根螺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2)。2组术后VAS、JOA评分及椎间隙高度与术前相比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3);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2 个月,复查腰椎X 线,进行CT 三维重建,椎弓根螺钉组1 例出现融合器内骨质稀疏,可见透光线,其余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8%;CBT 螺钉组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100%。2 组患者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2。
表2 2组术后情况
表3 2组VAS、JOA评分及椎间隙高度
图1 CBT 螺钉组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
图2 椎弓根螺钉组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
正中切口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以其固定牢靠、稳定性好、融合率高、疗效确切、适应证广等优点而成为腰椎后路固定融合的标准术式[1]。但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发现传统正中切口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存在切口长、软组织剥离范围广、创伤大等不足。CBT 螺钉内固定在减少手术创伤及优化内固定方式方面具有优势,其无需广泛剥离双侧脊旁肌,仅显露椎板外侧缘及部分关节突关节即可,很少损伤在关节突外围及横突基底走行的小动脉(腰椎脊旁肌的重要滋养动脉,如损伤则容易出现术中出血增多,引起术后脊旁肌萎缩,产生腰痛[10])。
本研究结果显示,CBT 螺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椎弓根螺钉组,间接说明CBT 螺钉内固定术创伤小。2 组患者术后12 个月JOA 评分及腰痛VAS评分相似,说明2 种内固定器行PLIF 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获得相似的临床疗效。本研究结果与既往研究结果近似[11-12],认为采用椎弓根螺钉与CBT 螺钉行PLIF 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均可获得满意的椎间融合率和临床疗效。Lee 等[13]的研究结果显示,CBT 螺钉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术后12 个月时临床疗效相似。本研究中2 组病例疗效满意,无并发症发生。Baluch 等[5]及Ueno 等[6]的研究认为,CBT 螺钉具有较强的把持力及抗扭转力度。本研究中2 组病例术后12 个月椎间高度、椎间融合率相似,说明CBT 螺钉可提供足够的力学稳定性,进一步证实了CBT螺钉的生物力学稳定性[14]。
综上,采用CBT 螺钉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行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且CBT螺钉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可作为推荐选项。亦有学者认为,CBT螺钉内固定在骨质疏松患者,尤其是腰椎翻修病例可作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补充术式[15]。从应用范围来说,椎弓根螺钉适用范围更加广泛,CBT螺钉更适用于骨质疏松的患者[17]及腰椎翻修术[16],也可将2种螺钉混用[17-18]。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病例数少,缺少长期随访观察,因此,其结果仍需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加以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