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翠芹
(盐城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江苏 盐城 224000)
产后出血若不及时控制出血可导致出血性休克,甚至引起死亡结局,对产妇的生命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威胁[1]。宫缩乏力、胎盘粘连、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是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宫缩乏力是引发产后出血的最常见因素[2]。综合护理模式主要是通过优化传统护理模式,提高护理的针对性与连续性,从而提高整体护理效果,有助于改善产妇的预后情况[3]。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102例医院收治自然分娩产妇。观察组年龄21~36岁,平均(25.5±4.6)岁;孕周38~41周,平均(37.6±1.0)周。对照组年龄21~35岁,平均(25.9±4.2)岁;孕周37~40周,平均(37.4±1.1)周。入选标准:均为单胎妊娠且无任何妊娠并发症,产妇和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随访调查。排除标准:孕周<36周,多胎妊娠,合并妊娠并发症、认知障碍以及精神疾病的产妇。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以及产程进展,若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处理,加强产妇健康宣教,保持病房干净整洁。
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①产前护理:加强产妇的心理指导,告知产妇分娩的流程以及大概时间,同时指导产妇如何正确呼吸和用力,并告知产后出血的常见预防措施,加强营养指导并保持足够的睡眠。②产程护理:第一产程期间要密切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同时观察子宫收缩情况,监听胎心情况,同时根据产妇的体力状况静脉滴注葡萄糖注射液。进入第二产程之后需要指导产妇正确用力,避免软产道撕裂,胎儿肩膀娩出之后可宫体注射缩宫剂,预防产后出血。第三产程期间需要有效处理胎盘并计算阴道出血量,观察子宫收缩情况并按摩子宫,检查胎膜完整性,必要时进行清宫处理。对于出现宫缩乏力征的患者给予如缩宫素、卡前列甲酯栓、欣母沛等药物。③产后护理:产后密切观察产妇心率以及血压变化,指导产妇排空膀胱,必要时置留尿管。清洁会阴血液并保持外阴干净,做好阴部的消毒工作。限制病房人员探访。指导产妇母乳喂养,尽早喂奶,能够加速子宫收缩。同时要加强营养指导,叮嘱家属多准备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食物,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以及护理质量评分差异。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产后24 h内出血量大于等于500 mL。护理质量评分使用本次研究特制护理质量调查量表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内容包括基础护理质量、环节护理质量以及终末护理质量。
采用SPSS 16.0分析,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产妇产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产妇产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发生率(n,%)
表2 两组产妇护理质量评分差异(±s,分)
表2 两组产妇护理质量评分差异(±s,分)
组别 基础护理质量评分 环节护理质量评分 终末护理质量评分观察组 90.6±8.6 89.6±7.9 91.6±8.9对照组 82.6±6.7 80.6±6.2 83.6±7.2 t 5.231 5.336 5.415 P 0.042 0.043 0.044
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是指由于产后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需要尽早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综合护理模式主要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以重视患者的需求为前提,结合患者的病情以及循证医学理论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4]。根据每个分娩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从而改善母婴的预后情况。产后护理对于产妇的预后具有较大的影响,确保产妇产后的休息与睡眠,加速产后康复。尽早进行母乳喂养能够加强宫缩,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5.6]。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实施优质化服务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护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这与本次研究结果存在一致性[7]。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产妇产后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护理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综合护理在产后护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有助于减少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出现,从而提高产科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