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娜
摘要: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融合的新生力量,在促进民族交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其自身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对在豫168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民族文化进校园、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网络等方面入手,提出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发展的措施政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历来重视民族团结及多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党的十九大更是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金钥匙。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担负着促进民族地区稳定和发展的使命,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交流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到河南求学,在求学过程中面临新环境的融入以及人际关系的重建,不同程度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及心理造成冲击,研究这种冲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使其更快融入新的学习及生活环境,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在豫少数民族大学生为对象,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信阳师范学院、黄淮学院、郑州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4所本科院校中,联系这4所学校学生处,了解学生分布状况,分别从占比例较高的班级大一至大四的学生抽取共180名少數民族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电子问卷为主,共回收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168份,筛除其中填写不完整、明显乱填的问卷之后,有效问卷共160份。同时也分别从这4所院校里,抽取了200名汉族大学生作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回收200份,有效问卷195份,有效率97.5%。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由90个项目构成,所反映的10类因子涵盖了心理卫生的基本方面。每个项目均采用五级评分制,统计指标主要为总分和因子分两项。
采用肖水源等人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包含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共有10个项目。考虑到本研究的被试是在校大学生,在进行正式问卷时,对一些项目对象进行了调整。
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
二、在豫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在豫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总均分和各因子分比较(见表1)
表1统计结果表明,在豫少数民族大学生在SCL-90总均分及10个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在豫汉族大学生,在豫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在豫汉族大学生比较,占比例较高的心理问题是焦虑。
(2)在豫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在豫汉族大学生在社会支持上的差异比较(见表2)
表2统计结果表明,在豫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在豫汉族大学生总体上无差异,在对支持的利用度上,在豫少数民族大学生优于在豫汉族大学生(P<0.001)。
(3)在豫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支持得分与SCL-90各因子分的相关比较(见表3)
表3统计结果表明,在豫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与SCL-90各因子除了敌对、恐惧因子外,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其中客观支持与SCL-90抑郁、焦虑、偏执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对支持的利用与SCL-90各因子无显著相关。
三、分析与讨论
本次调查表明,在豫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在豫汉族大学生相比较,SCL-90总均分及10个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后者,达到极其显著水平(P<0.001),尤以焦虑症状为重,在豫少数民族大学生整体上心理状况不容乐观。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为了了解情况在进行问卷调查之前,对几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访谈时发现,愿意和其他汉族同学交往接触、聊天,有问题愿意找老师倾诉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更加积极乐观,方式也更加多样。表2的统计结果同样也表明在对支持的利用度上,在豫少数民族大学生显著优于汉族大学生。在访谈中,发现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离家到内地求学,在求学过程中面临新环境的融入以及人际关系的重建,不同程度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及心理造成冲击,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而良好的社会支持可满足情感的需要,对个人解决问题的方式能够提供多样的选择。表3的相关分析结果同样说明了这个现象。
四、应对措施
(1)采用多元教育模式,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学校教育的融入感
将思政教育工作中融入到少数民族大学生日常课堂文化教育之中,利用少数民族本土文化与主流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模式,采用多元化教育模式,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的交际能力,正视各个民族文化差异性,使他们获得适应本民族文化、融入主流文化和社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主流文化及学校教育的认同感和融入感。
(2)利用民族文化进校园方式,开展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促进民族团结
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能歌善舞、热爱体育运动的文化特长,鼓励其参加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将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形成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特色,弘扬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促进民族团结融合。
(2) 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保证。加强对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实际技能的培训和培养,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有所差异的心理发展基本规律,学习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测试的方法,积极开展辅导“一对一”“多对一”,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引进对党忠诚、有定理想信念的少数民族思政心理教师,使沟通渠道更加畅通,有效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3) 建立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家庭与社会多元社会支持关系网络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家庭、学校是紧密连接、相互影响,只有多方因素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紧密团结的“石榴籽效应”,从而产生多渠道、多方法的心理健康教育效应,才能有针对性地、更好地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朱琳,凤妹.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皖西学院学报,2011(05)。
[2]张晖,李思思等.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6(13)。
[3]周源源,洪汉英.内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的现状与对策—以上海高校为例J.中国民族教育.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