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润川
摘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學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得好,设得巧,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问题;导学策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也启示我们要多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提问。那么如何紧扣教材设计核心问题,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当前课堂教学在“提问”环节存在的几种弊病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始,研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至关重要。但当前的课堂教学在“提问”环节存在以下几种弊病:
1.问题多而琐碎。我们经常发现,在短短的40分钟内,教师的问题多达四五十个,平均一分钟就有一个。这么多的问题充斥在课堂中,犹如“枪林弹雨”,让学生疲于应付,最多只能作“蜻蜓点水”“隔靴搔痒”般的肤浅思考。
2.问题杂而随意。我们发现,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和挑选,都是“由着性子”随意而问,很多枝节问题都没有思维的价值或偏离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目标。这不但不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而且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活动的随意性。
二、阅读教学中的“核心问题”的设计策略
1.紧扣文题,设计“核心问题”突出主题,突破难点。
根据课文题目设计核心问题,往往可以事半功倍,达到以问促读,使课堂教学重点突出,思路清晰。通常的做法是直接从题目中寻找切入点。如我在教学《画家和牧童》第二课时时,我由课题入手,设计了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画家和牧童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读课文中找一找,文中的哪些描写能体现人物的这一特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生要通读课文,要边读边思考,还要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画家:著名,画技高超,谦虚;牧童:胆大心细,勇敢)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了强化,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2.抓住重点句段,设计“核心问题”,深度阅读文本。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的重点句段,并围绕这些重点句段去探究,对于帮助学生较快而准确地理解文本、训练思维能力、掌握读书方法都是大有裨益的。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时,我设计的核心问题是“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是什么关系?”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理解文中描写年轻人画画情景的句段,探究问题,“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是什么意思?最后体会“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是什么关系?”利用一个核心问题层层展开,逐步深入,从而达到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
三、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导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由此可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和改变学习方式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以“导”促“学”,以“导”助“学”,以“导”引“学”, 让他们不断在自主学习获得成功体验时,激发兴趣,培养信心,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因此,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倡导 “导学课堂”,加强对导学策略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学前导、学后导,把握时机发挥效力。
从与“学”的先后关系上来看,有学前导(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和课堂自学)、学中导(自学后出现问题,教师引导)、学后导(问题解决达成共识后,拓展升华)。学前导是基础,学中导是核心,学后导是升华,此处重点说一说学前导和学后导,学中导在第三块重点分析。如在教学古诗《望天门山》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题、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整体感知画面后,进入品读古诗环节,于是在学生自主品读前用“导学提纲”指导学生学习。
2.明晰导、暗含导,明暗结合相得益彰。
从“导”操作形式上看,有明晰导(明确提示学习目标、内容、问题、方法)和暗含导(看到的是学生自主学习, 导隐含在学生学习过程之中)。第一点所提到的“导学提纲”就属于明晰导,而学中导大多属于暗含导,在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时,师生平等对话,巧妙引导,看到学生是自主展示,教师的导暗含其中,起到引领方向,梳理思路,深入理解的作用。一节课上如果明晰导太多, 就会显得死板,缺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力;如果暗含导太多, 就会使一些学生不太清楚课堂学习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所以,两者要配合起来,才会相得益彰。重点内容一定要有明晰导,力求做到清楚、准确,掷地有声;而对于难点、疑点、拐点、序点、盲点等内容,一定要通过暗含导巧妙突破,润物无声。只有这样,明暗结合,才会妙趣横生。
3.疏通导、指引导,针对内容灵活运用。
从学生学习需求上看,主要有辅助导(着重对常识和学习方法的说明、讲解)、疏通导(着重在对难点、 疑点及障碍点的疏通、解决)、指引导(着重对学习思路的指引)。其中,辅助导主要属于学前导和明晰导,此处,不再赘述,疏通导、指引导主要属于学中导和暗含导,形式灵活,下面就教学实践谈一谈。
(1).疏通导解疑难
文章除了表面表达的意思之外, 常常有内在的、不易察觉的、深层次的意思。 由于小学生受年龄局限,往往会在理解时遇到困难。教师灵活的“导”,会让学生茅塞顿开,达到教学目标。
(2).指引导明思路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是不断上升的,根据文章特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水平,必须关注阅读能力不同层次的生长点, 这样按规律进行引导,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学习经验和能力。如教学《景阳冈》一课时,为了提高学生文章的复述能力。在学生读文后,指名学生复述,学生边复述教师边指引,而且指引是分层次的:首先借助表格理清小说情节,引导学生依据表格简述大意,做到完整连贯;然后,再次指导学生走进文本,注意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 让复述比较详细; 最后借助视频片段,关注其中细节描写,引导学生边表演边复述,让复述细致且富有情趣。这样,教师的“导”以学生“学”的能力发展层次为立足点, 就会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良性发展。可以说运用“指引导”,就会让“导”有清晰路径,有规律可循,就会使学生“学”得畅快,“学”得情趣盎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导课堂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冲击力。
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要强化以生为本的意识,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导学”策略,实践“导学”策略,反思实践“导学”策略,让其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进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益,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速教师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1]朱志伟.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习之友2012.
[2]王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1.